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漢朝 北魏 建築 尉遲恭 魏太武帝 鄉村軼聞 2018-12-02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汾城,顧名思義,也就是汾河岸邊的城邑。所謂“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城邑,其舊址在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絳縣交界處的晉城村。《史記·秦本紀》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發卒軍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漢因在此置臨汾縣,縣域包括今新絳縣和襄汾縣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臨汾縣北境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唐貞觀七年(633年),太平縣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鎮。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鑑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所以決定啟用太平縣境內的古地名“汾城”,改名為汾城縣。1954年,襄陵縣(設於西漢,因晉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與汾城縣合併後稱襄汾縣。同年10月14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到史村,即今襄汾縣城。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民勤勞敦厚、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原襄陵縣為春秋時晉國大夫篔簹的封邑,公元前621年8月,晉襄公去世,遂葬於今襄陵鎮南東柴村原上,其地因稱襄陵。西漢始置襄陵縣,屬河東郡,當時治所在今汾河東岸趙曲。王莽時改名為幹昌縣。東漢複名襄陵。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燾擒獲夏秦王赫連昌,即在今堯都區境置禽昌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襄陵縣併入禽昌縣。北周時期,禽昌縣治所移至襄陵故城。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隋大業二年(606年),複名襄陵縣。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於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宋天聖元年(1023年),又移治於晉橋,即今襄陵鎮。太平縣位於臨汾盆地南部,北魏時期,將西漢時設置的臨汾縣北境分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後來,唐太宗把現在汾城這塊地方封給大將尉遲恭,尉遲恭封號鄂國公,這裡就稱做鄂公堡。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尉遲恭比太平縣令的名氣可大得多了,於是,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平縣城就從古城移治到這裡,這裡從那時起改名成為太平縣。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民國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鑑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所以又選了縣城裡擁有悠久歷史的汾城為名。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析臨汾縣置泰平縣,北周避太祖諱改名太平。自此歷朝縣名均不改;故治在今襄汾縣汾城東北二十五里太平故關城,今稱古城鎮。唐貞觀七年(633)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宋、元屬絳州,明、清屬平陽府,民國三年(1914) 改名汾城縣,屬河東道。1954年襄陵與汾城二縣合併為襄汾縣後,縣級機關移駐史村。1958年11月襄汾縣撤銷,併入臨汾縣。1959年10月又恢復襄汾縣。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併後稱襄汾縣。10月14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到史村,即今襄汾縣城。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汾城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的歷史景觀。古代,作為城邑,必須有城牆、街巷、府衙、廟宇、店鋪、居民,也必須有行政、戍守、商貿、教育等職能。單從建築論,除了城牆、民居之外,不外乎衙署類建築,市場性建築,禮制性建築以及宗教類建築,所有這些特徵汾城都得到了較好的保存。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這裡至今保留著從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到清末的建築十一處,有近四十餘座保存非常完整,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佔地4萬平方米。城西佈置有文廟、學宮、試院、學前塔;西北佈置了城隍廟、魏侯祠、媧皇廟、觀音堂、倉儲等;城東佈置縣署各司衙門、關帝廟、刑獄等設施。主要街道兩側,民宅櫛比,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成為我國現存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古代縣級城市標本。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汾城鎮的每一棟建築都能訴說一段悠長的歷史,雖然我們看到的汾城是座殘破的古城,但汾城的美是掩藏在現代文明下的古樸,是追求經濟發達與保存古代文化撞擊下的殘缺的美…汾城鎮,古稱太平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西南部,呂梁山脈姑射山東麓,鎮區距襄汾縣城18千米。這裡歷史上一直盛產棉花和小麥,故素有“銀太平”之稱。這裡的古建築群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汾城的學前塔,北膏腴的大磚塔,太常九龍溝的普救寺塔,西圪瘩的金代大的鐘,北膏腴北大,文廟的學林…置身此間,細細品味古鎮文化的濃厚積澱蘊雋永!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城隍廟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左右牌坊、山門、過亭舞臺、獻亭、大殿、鐘鼓二樓及西廡組成。屋面琉璃構件保存完整,正脊與垂脊花鳥怪獸、仙人彩馬、魚龍變化、五顏六色、光彩奪目,不失為明代琉璃佳作。城牆原為土牆,明崇禎四年(1631)縣令魏公韓大興土木,“採石為基壘以磚”,現以西牆最好。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城隍廟東側的李氏民居建築年代不詳,但從建築風格上判斷為清代建築無疑。現存一進院落,坐北向南,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懸山頂式建築。魁星閣,磚木建築,飛槍翹角古韻猶存。從它身邊走過,彷彿感到了當時人們對主宰文運興衰的魁星神的虔誠以及對文化的渴求。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始建於唐的文廟北接城隍,南跨試院而連社稷,在古建築群中居於中心地位。其佈局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在北方乃至全國也不多見。該廟建築面積約為600平米,主要建築有影壁、櫺星門、泮池、大成門、名宦祠與鄉賢祠,東西兩廡、月臺、大成殿、藏經樓、啟聖祠(內供孔子五代祖先)等。文廟東北側的王氏知府宅第為明萬曆年間的建築,該院落為一進四合院式結構,正房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懸山頂式建築;與正房相對的西面為一間懸山頂式的垂花門樓,南北為面闊三間前簷硬山頂式建築。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城隍廟和文廟前後相依,僅以一套條道隔開,但又被橫街矗立的兩座木排坊連接在一起,城隍廟的石制旗杆和五彩琉璃影壁,就貼在文廟的後牆上。兩廟除高低錯落五顏六色的琉璃頂建築之外,還有數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鬱蔥參天,蔚為大觀。空中望去,紅牆綠瓦被濃綠點綴分開,古樸神祕之感,由然而生。

位於十字街中心的耬,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康熙年間重建,清道光與民國重修。十字歇山重簷閣樓式建築,通高15米左右,底座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兩層,下層周砌女兒牆,四面開門,內部以木梯登二層,二層置木欄杆,可遠眺四方。上下兩層均以木斗拱承托出簷和翼角,外觀威嚴華麗。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鼓樓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的洪濟橋位於南關石坡下,東西向,橋身為單砌單券單孔拱橋,橋上東西縱向建橋廊五間,木石結構,單簷歇山頂。古鎮有三座商鋪,分別位於鎮中古街和洪濟橋東。古街中的兩座商鋪緊緊相連,坐東向西,南側商鋪面闊五間二層,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遺構。北側商鋪為面闊三間二層的藥鋪,名為“世德堂”,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層直櫺窗樑架結構均保存完好。洪濟橋東商鋪為面闊五間二層,保存完整。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太平米醋是襄汾的特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創始於北魏興盛於唐。太平米醋採用優質小米、大麴、豌豆、大麥芽等原料純糧精釀,經深層發酵而成,無化學成分,屬純綠色產品。中醫認為米醋性味甘平,有活血化淤、消食開胃、止血、止癢、解毒、養肝、降血脂等功效。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她是驚豔時光、底蘊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流傳著尉遲敬德、王勃、鄭板橋、董其昌等名人軼事,沿襲著趙氏孤兒、夜平晉國、汾陰遷民、魯班建塔、王通施教、李牧守孝等美麗傳說,高蹺、旱船、臺閣等民間藝術大放異彩,太平米醋、臊子面、油粉飯、車輪子等傳統美味十里飄香。她有著古樸而大氣的名字——汾城古鎮。她是滄桑歲月的守望者,一磚一木質樸動人;她也是美麗鄉村的架構者,太平古韻孕育新風。

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古代縣城歷史景觀的晉南小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