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轉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舉行都試檢閱正卒們的訓練成績,西漢很重視軍隊的校閱和訓練。校閱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長安城和漢朝下屬的郡縣都要舉行校閱,又叫“都試”,“都試”是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當役的所有正卒都進行軍陣和騎射演習,有條件的郡縣還要舉行狩獵行動,以檢察士卒的訓練水平,然後通過按考試成績評定優劣劃分軍兵等級,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漢書》記載這種“都試”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般都有上萬騎兵參與,李秋身強力壯,反應靈敏,能在乘馬急馳中張弓射箭,前後左右都能進退自如,被評為上等,而那些技術不嫻熟或弱怯的正卒則被派去做後勤工作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轉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舉行都試檢閱正卒們的訓練成績,西漢很重視軍隊的校閱和訓練。校閱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長安城和漢朝下屬的郡縣都要舉行校閱,又叫“都試”,“都試”是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當役的所有正卒都進行軍陣和騎射演習,有條件的郡縣還要舉行狩獵行動,以檢察士卒的訓練水平,然後通過按考試成績評定優劣劃分軍兵等級,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漢書》記載這種“都試”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般都有上萬騎兵參與,李秋身強力壯,反應靈敏,能在乘馬急馳中張弓射箭,前後左右都能進退自如,被評為上等,而那些技術不嫻熟或弱怯的正卒則被派去做後勤工作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在本郡當正卒一年後,“課殿最”中的優秀者第二年就會被送至都城,李秋來到了長安城,成為精銳的京兵的一員,西漢的京兵按職責不同分為四部分,最重要的是南軍,南軍又稱衛卒,衛卒從都兵中的優秀者精選出來的銳士,只有一萬人,衛卒負責守衛未央宮的各個宮殿,因為未央宮在長安城南邊,所以叫南軍,南軍最高長官是衛尉,辦公地點在皇宮內,衛士們沿著宮牆紮營,另一支叫北軍,士兵也從郡兵中選調,駐在長安城內北部,平時負責長安城裡的治安巡邏,有戰事就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長官是中尉,不過各諸侯王國的正卒,不能任衛士,只能在邊防軍服役,以防止諸侯在禁衛軍中安插親信,對朝廷不利。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轉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舉行都試檢閱正卒們的訓練成績,西漢很重視軍隊的校閱和訓練。校閱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長安城和漢朝下屬的郡縣都要舉行校閱,又叫“都試”,“都試”是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當役的所有正卒都進行軍陣和騎射演習,有條件的郡縣還要舉行狩獵行動,以檢察士卒的訓練水平,然後通過按考試成績評定優劣劃分軍兵等級,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漢書》記載這種“都試”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般都有上萬騎兵參與,李秋身強力壯,反應靈敏,能在乘馬急馳中張弓射箭,前後左右都能進退自如,被評為上等,而那些技術不嫻熟或弱怯的正卒則被派去做後勤工作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在本郡當正卒一年後,“課殿最”中的優秀者第二年就會被送至都城,李秋來到了長安城,成為精銳的京兵的一員,西漢的京兵按職責不同分為四部分,最重要的是南軍,南軍又稱衛卒,衛卒從都兵中的優秀者精選出來的銳士,只有一萬人,衛卒負責守衛未央宮的各個宮殿,因為未央宮在長安城南邊,所以叫南軍,南軍最高長官是衛尉,辦公地點在皇宮內,衛士們沿著宮牆紮營,另一支叫北軍,士兵也從郡兵中選調,駐在長安城內北部,平時負責長安城裡的治安巡邏,有戰事就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長官是中尉,不過各諸侯王國的正卒,不能任衛士,只能在邊防軍服役,以防止諸侯在禁衛軍中安插親信,對朝廷不利。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作為衛卒一年後,按照一年一換的規定,李秋還須去邊郡酒泉做一年成卒,在酒泉李秋每日工作情況,都由上級詳細地記錄,執勤、勞動、訓練中表現很好的李秋經常被獎給“勞日”,考核射術成績超過合格標準也會賜“勞”十五日,這個賜“勞”其實就是積分,每年統計一次,積分越高賞錢越多,這種軍功與平時表現並重的制度,較秦代僅憑軍功賜更為全面。這是西漢在秦代賜爵制度基礎上的一個發展,服役三年後李秋回到了家鄉繼續做農民,不過他還要為郡縣服役,每年一個月,這種叫更役,更役的範圍很廣,如造宮室、建陵基、築長城、繕營壘、起亭障、作烽臺、開馳道、修堤、治河、轉輸、漕運等,由於經常作戰,給前線運送糧草的轉輸、漕運勞役,最為困苦,往往超出應服役的日數,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轉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舉行都試檢閱正卒們的訓練成績,西漢很重視軍隊的校閱和訓練。校閱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長安城和漢朝下屬的郡縣都要舉行校閱,又叫“都試”,“都試”是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當役的所有正卒都進行軍陣和騎射演習,有條件的郡縣還要舉行狩獵行動,以檢察士卒的訓練水平,然後通過按考試成績評定優劣劃分軍兵等級,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漢書》記載這種“都試”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般都有上萬騎兵參與,李秋身強力壯,反應靈敏,能在乘馬急馳中張弓射箭,前後左右都能進退自如,被評為上等,而那些技術不嫻熟或弱怯的正卒則被派去做後勤工作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在本郡當正卒一年後,“課殿最”中的優秀者第二年就會被送至都城,李秋來到了長安城,成為精銳的京兵的一員,西漢的京兵按職責不同分為四部分,最重要的是南軍,南軍又稱衛卒,衛卒從都兵中的優秀者精選出來的銳士,只有一萬人,衛卒負責守衛未央宮的各個宮殿,因為未央宮在長安城南邊,所以叫南軍,南軍最高長官是衛尉,辦公地點在皇宮內,衛士們沿著宮牆紮營,另一支叫北軍,士兵也從郡兵中選調,駐在長安城內北部,平時負責長安城裡的治安巡邏,有戰事就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長官是中尉,不過各諸侯王國的正卒,不能任衛士,只能在邊防軍服役,以防止諸侯在禁衛軍中安插親信,對朝廷不利。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作為衛卒一年後,按照一年一換的規定,李秋還須去邊郡酒泉做一年成卒,在酒泉李秋每日工作情況,都由上級詳細地記錄,執勤、勞動、訓練中表現很好的李秋經常被獎給“勞日”,考核射術成績超過合格標準也會賜“勞”十五日,這個賜“勞”其實就是積分,每年統計一次,積分越高賞錢越多,這種軍功與平時表現並重的制度,較秦代僅憑軍功賜更為全面。這是西漢在秦代賜爵制度基礎上的一個發展,服役三年後李秋回到了家鄉繼續做農民,不過他還要為郡縣服役,每年一個月,這種叫更役,更役的範圍很廣,如造宮室、建陵基、築長城、繕營壘、起亭障、作烽臺、開馳道、修堤、治河、轉輸、漕運等,由於經常作戰,給前線運送糧草的轉輸、漕運勞役,最為困苦,往往超出應服役的日數,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漢武帝常年對匈奴發起進攻,傷亡巨大,有時徵不了多少兵,兵源缺乏就開始使用募兵的辦法補徵兵的不足,募兵對象可以是匈奴、南越、西域、高句麗、夫餘族人,也可以是有罪者、亡命者、贅婿、賈人,和徵兵不同,募兵對士兵的要的要求很高,沒一定武藝和體力,未經訓練或技術不嫻熟的人可進不來,為了不用服更役,有豐富從軍經歷的李秋再次應募,加入李廣精選五千銳士“勇敢”軍,這支部隊全由矯捷、機警、強健的青年劍客組成,天漢四年(公元前94年),已是都尉的李秋跟隨李廣遠出到朔方匈奴,配合大部隊奮戰匈奴獲賜大爵,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轉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舉行都試檢閱正卒們的訓練成績,西漢很重視軍隊的校閱和訓練。校閱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長安城和漢朝下屬的郡縣都要舉行校閱,又叫“都試”,“都試”是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當役的所有正卒都進行軍陣和騎射演習,有條件的郡縣還要舉行狩獵行動,以檢察士卒的訓練水平,然後通過按考試成績評定優劣劃分軍兵等級,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漢書》記載這種“都試”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般都有上萬騎兵參與,李秋身強力壯,反應靈敏,能在乘馬急馳中張弓射箭,前後左右都能進退自如,被評為上等,而那些技術不嫻熟或弱怯的正卒則被派去做後勤工作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在本郡當正卒一年後,“課殿最”中的優秀者第二年就會被送至都城,李秋來到了長安城,成為精銳的京兵的一員,西漢的京兵按職責不同分為四部分,最重要的是南軍,南軍又稱衛卒,衛卒從都兵中的優秀者精選出來的銳士,只有一萬人,衛卒負責守衛未央宮的各個宮殿,因為未央宮在長安城南邊,所以叫南軍,南軍最高長官是衛尉,辦公地點在皇宮內,衛士們沿著宮牆紮營,另一支叫北軍,士兵也從郡兵中選調,駐在長安城內北部,平時負責長安城裡的治安巡邏,有戰事就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長官是中尉,不過各諸侯王國的正卒,不能任衛士,只能在邊防軍服役,以防止諸侯在禁衛軍中安插親信,對朝廷不利。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作為衛卒一年後,按照一年一換的規定,李秋還須去邊郡酒泉做一年成卒,在酒泉李秋每日工作情況,都由上級詳細地記錄,執勤、勞動、訓練中表現很好的李秋經常被獎給“勞日”,考核射術成績超過合格標準也會賜“勞”十五日,這個賜“勞”其實就是積分,每年統計一次,積分越高賞錢越多,這種軍功與平時表現並重的制度,較秦代僅憑軍功賜更為全面。這是西漢在秦代賜爵制度基礎上的一個發展,服役三年後李秋回到了家鄉繼續做農民,不過他還要為郡縣服役,每年一個月,這種叫更役,更役的範圍很廣,如造宮室、建陵基、築長城、繕營壘、起亭障、作烽臺、開馳道、修堤、治河、轉輸、漕運等,由於經常作戰,給前線運送糧草的轉輸、漕運勞役,最為困苦,往往超出應服役的日數,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漢武帝常年對匈奴發起進攻,傷亡巨大,有時徵不了多少兵,兵源缺乏就開始使用募兵的辦法補徵兵的不足,募兵對象可以是匈奴、南越、西域、高句麗、夫餘族人,也可以是有罪者、亡命者、贅婿、賈人,和徵兵不同,募兵對士兵的要的要求很高,沒一定武藝和體力,未經訓練或技術不嫻熟的人可進不來,為了不用服更役,有豐富從軍經歷的李秋再次應募,加入李廣精選五千銳士“勇敢”軍,這支部隊全由矯捷、機警、強健的青年劍客組成,天漢四年(公元前94年),已是都尉的李秋跟隨李廣遠出到朔方匈奴,配合大部隊奮戰匈奴獲賜大爵,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獲賜大爵的李秋再回到長安,成為緹騎屯騎校尉,緹騎是執金吾的親兵,是一隻全由騎兵組成的快速部隊,職權範圍由長安城內至京畿,執金吾下設中壘校尉、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射聲校尉、虎賞校尉、三輔都尉,負責皇宮中各殿內的護衛、陪同皇帝出巡,人數不定,最高長官為郎中令,武帝時改名為光祿勳。武帝時增設羽林孤兒,建章營騎(後改名羽林騎)、期門(後改名虎郎)、等緹騎。緹騎郎衛郎官分為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通常選自孔武有力的良家子弟和功臣、勳貴之後,是對皇帝無限忠誠的死士,做為屯騎校尉的李秋己是漢軍的精英份子了

"

漢武帝時期,西漢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每個成年人到了十五歲的法定年齡,按國家規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農民子弟剛好年滿十五歲,不過他還不用服役,因為漢代規定士卒的身高標準不能低於六尺二寸(1.55米),他還沒長到這個高度,轉眼一年過去了,他已經超過六尺二寸,由族長率領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鄉里報到,經過體力技藝和精神狀態選取後,他成為西漢軍隊最基礎的士兵,地方正卒,他還因身材體高大,被選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較矮小的成為矛兵,這群新兵在郡尉的統領下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學習武藝技巧和陣法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轉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舉行都試檢閱正卒們的訓練成績,西漢很重視軍隊的校閱和訓練。校閱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長安城和漢朝下屬的郡縣都要舉行校閱,又叫“都試”,“都試”是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當役的所有正卒都進行軍陣和騎射演習,有條件的郡縣還要舉行狩獵行動,以檢察士卒的訓練水平,然後通過按考試成績評定優劣劃分軍兵等級,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漢書》記載這種“都試”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般都有上萬騎兵參與,李秋身強力壯,反應靈敏,能在乘馬急馳中張弓射箭,前後左右都能進退自如,被評為上等,而那些技術不嫻熟或弱怯的正卒則被派去做後勤工作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在本郡當正卒一年後,“課殿最”中的優秀者第二年就會被送至都城,李秋來到了長安城,成為精銳的京兵的一員,西漢的京兵按職責不同分為四部分,最重要的是南軍,南軍又稱衛卒,衛卒從都兵中的優秀者精選出來的銳士,只有一萬人,衛卒負責守衛未央宮的各個宮殿,因為未央宮在長安城南邊,所以叫南軍,南軍最高長官是衛尉,辦公地點在皇宮內,衛士們沿著宮牆紮營,另一支叫北軍,士兵也從郡兵中選調,駐在長安城內北部,平時負責長安城裡的治安巡邏,有戰事就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長官是中尉,不過各諸侯王國的正卒,不能任衛士,只能在邊防軍服役,以防止諸侯在禁衛軍中安插親信,對朝廷不利。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作為衛卒一年後,按照一年一換的規定,李秋還須去邊郡酒泉做一年成卒,在酒泉李秋每日工作情況,都由上級詳細地記錄,執勤、勞動、訓練中表現很好的李秋經常被獎給“勞日”,考核射術成績超過合格標準也會賜“勞”十五日,這個賜“勞”其實就是積分,每年統計一次,積分越高賞錢越多,這種軍功與平時表現並重的制度,較秦代僅憑軍功賜更為全面。這是西漢在秦代賜爵制度基礎上的一個發展,服役三年後李秋回到了家鄉繼續做農民,不過他還要為郡縣服役,每年一個月,這種叫更役,更役的範圍很廣,如造宮室、建陵基、築長城、繕營壘、起亭障、作烽臺、開馳道、修堤、治河、轉輸、漕運等,由於經常作戰,給前線運送糧草的轉輸、漕運勞役,最為困苦,往往超出應服役的日數,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漢武帝常年對匈奴發起進攻,傷亡巨大,有時徵不了多少兵,兵源缺乏就開始使用募兵的辦法補徵兵的不足,募兵對象可以是匈奴、南越、西域、高句麗、夫餘族人,也可以是有罪者、亡命者、贅婿、賈人,和徵兵不同,募兵對士兵的要的要求很高,沒一定武藝和體力,未經訓練或技術不嫻熟的人可進不來,為了不用服更役,有豐富從軍經歷的李秋再次應募,加入李廣精選五千銳士“勇敢”軍,這支部隊全由矯捷、機警、強健的青年劍客組成,天漢四年(公元前94年),已是都尉的李秋跟隨李廣遠出到朔方匈奴,配合大部隊奮戰匈奴獲賜大爵,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獲賜大爵的李秋再回到長安,成為緹騎屯騎校尉,緹騎是執金吾的親兵,是一隻全由騎兵組成的快速部隊,職權範圍由長安城內至京畿,執金吾下設中壘校尉、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射聲校尉、虎賞校尉、三輔都尉,負責皇宮中各殿內的護衛、陪同皇帝出巡,人數不定,最高長官為郎中令,武帝時改名為光祿勳。武帝時增設羽林孤兒,建章營騎(後改名羽林騎)、期門(後改名虎郎)、等緹騎。緹騎郎衛郎官分為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通常選自孔武有力的良家子弟和功臣、勳貴之後,是對皇帝無限忠誠的死士,做為屯騎校尉的李秋己是漢軍的精英份子了

漢朝沒有秦朝的軍功制,士兵卻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

以這位李秋做引子,可以看出漢朝的一名少年農民到精英軍官所需的歷程,雖然漢朝沒有秦朝的那種獎田錫宅的軍功制,但在訓練和制度卻優於秦朝,使士兵雖無獎田錫宅,但也能以軍功封侯,如趙信、趙安稽、復陸友、伊郎軒、成娩等外族奴兵都能因軍功封侯,一但封侯,待遇優厚,良好的訓練加上封侯的念想就是漢朝士兵能強悍橫掃匈奴的原因之一,

本文參考資料:《漢舊儀》《漢書·谷永傳》《漢儀注》《漢官儀》《漢書·韓延壽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