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嬴政(秦國嬴姓趙氏,其實應該叫趙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

公元前256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出生於楚國沛縣豐邑。

公元前243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早魏王猜忌,鬱鬱而終。

此三人中,信陵君和秦始皇是對劉邦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人物。

1、秦始皇

秦始皇比劉邦大三歲,劉邦在咸陽之時曾見過當朝天子,《史記》中記載: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司馬遷稱劉邦高祖,其實是錯誤的。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稱呼應該是漢高帝或漢太祖。

當劉邦看到秦始皇時,感嘆到人生在世,唯有像秦始皇這樣才堪稱大丈夫!

這一年是公元前212年,劉邦已經44歲,他在咸陽服徭役,修阿房宮。此時的劉邦還不知道,兩年後秦始皇就會去世。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東漢的建立者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被稱為“位面之子”,其實劉邦更為傳奇。劉邦47歲起兵,以匹夫問鼎天下僅僅用了七年的時間,這在我國曆史上絕無僅有。

47歲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年輕了,何況在壽命普遍偏短的古代。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這一年他54歲。從劉邦見秦始皇,到其平定天下即皇帝位,整整十年時間,秦始皇一定不會想到本來要傳萬世的大秦帝國會葬送在當年修阿房宮的一個小吏手中。

秦始皇是劉邦的偶像,最後劉邦變成了偶像的樣子。

2、信陵君

劉邦出生的年代,歷史尚處於戰國時期,只不過戰國~秦~楚~漢的歷史分期使劉邦和秦始皇宛如兩代人罷了。

戰國時期,遊俠四起,所以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遊俠列傳》,司馬遷記載的遊俠有“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等等,並稱贊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這與班固在《漢書》中稱他們“罪已不容於誅”完全不同。

戰國的遊俠大致可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是戰國四公子的門客:即魏信陵君、趙平原君、齊孟嘗君、楚春申君,還有就是燕國太子丹的門客,他們是國士。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第二層是各個郡縣內的遊俠,與劉邦有關的是信陵君曾經的門客張耳,張耳在信陵君去世後回到故鄉,也開始養起了遊俠,而其中之一便是劉邦。

第三層便是劉邦這個層面的人了,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對遊俠們的行事風格心嚮往之,於是劉邦便投奔了張耳。

為什麼是張耳呢?因為信陵君。

劉邦出道之時,信陵君已經去世了(那一年劉邦13歲),所以這個從小的偶像劉邦只能神交了,而張耳曾是信陵君的門客,於是劉邦便去投奔了,這一年,劉邦17歲。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國,張耳逃離魏國,於是劉邦重新回到了鄉里,此時的劉邦已經31歲。

得天下之後,每次經過大梁,劉邦都要祭拜信陵君,可以說信陵君是劉邦一生的偶像。

公元前195年,劉邦最後一次祭拜信陵君,併為其設了專門守墓的人,同年劉邦去世。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劉邦本是一遊俠

因此劉邦本是一遊俠,早年行事不拘一格,任性放浪,但絕非無賴小人,否則後來一起打天下的蕭何、夏侯嬰、王陵、盧綰、任敖等人也不會聚集在他的身邊。

3、劉邦滅了秦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同年劉邦響應,這一年,劉邦47歲。

這麼大的年紀以布衣起兵造反,劉邦真的只是想為三年前看到秦始皇后立下的“夢想”而戰嗎?

公元前208年,陳勝敗亡,義軍聚集在了楚懷王的大旗幟下。

劉邦和項羽成為楚懷王旗下的兩員大將,楚懷王與二人約定:先入關中者王。

公元前207年,項羽北上與秦軍主力決戰於鉅鹿,全殲王離大軍,章邯投降,此後秦帝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鉅鹿之戰

同年,劉邦攻入咸陽,佔領關中,秦王子嬰投降,秦亡。

4、劉邦為什麼能戰勝項羽,是因為他是小人嗎?

當然不是。

縱觀整個楚漢戰爭,劉邦有著清晰的戰略,而項羽始終在疲於應付。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楚漢之爭

初,劉邦以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佔領關中。隨後劉邦一統天下之路與秦滅六國極其相似。

劉邦與項羽對峙滎陽。

彭越、英布騷然項羽的後方。

韓信北上滅魏、取代、破趙、脅燕、滅齊,在滅齊的過程中殺項羽大將龍且。

自此,天下除了西楚已盡歸劉邦。

項羽善野戰,但與劉邦對峙滎陽近兩年,眼睜睜看著韓信一統北方而毫無對策,同時又無法攻破劉邦的防線,焉能不敗。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公元前202年,劉邦敗項羽於垓下,項羽自殺後被分屍,天下遂歸劉邦,這一年,劉邦54歲。

秦末亂世,論軍事能力,劉邦當在韓信、項羽之後,堪與章邯相提並論,否則其不可能在滎陽與項羽長期對峙。

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正名——大漢王朝的締造者絕非小人

劉邦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蕭何、張良、韓信能為之用,項羽殘暴、無遠見、婦人之仁、有才之人不能用,劉邦擊敗項羽贏得光明正大。

5、古之英主,無出漢高

蘇軾曾在一篇《上皇帝書》中寫到:古之英主,無出漢高。

陛下天機洞照,聖略如神,此事至明,豈有不曉?必謂已行之事,不欲中變,恐天下以為執德不一,用人不終,是以遲留歲月,庶幾萬一,臣竊以為過矣。古之英主,無出漢高。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高祖曰善,趣刻印。及聞留侯之言,吐哺而罵之曰:“趣銷印。”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刻印、銷印,有同兒戲。何嘗累高祖之知人?適足明聖人之無我。陛下以為可而行之,知其不可而罷之,至聖至明,無以加此。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勸陛下堅執不顧,期於必行。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倖之說。陛下若信而用之,則是徇高論而逆至情,持空名而邀實禍,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臣之所願結人心者,此之謂也。

看來蘇軾也是劉邦的粉絲。

用現在的話來說,劉邦是四百年大漢王朝的締造者,是傑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戰略家,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對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