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

西漢建立後,繼續在關中地區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開鑿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成國渠等灌溉河流,使得關中地區河道縱橫。這些交錯縱橫的河流不僅解決灌溉問題,還解決了土壤鹽鹼化的問題,“益肥關中之地”。《漢書·溝洫志》記載當時的一首民謠:“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正是關中水利工程發達的表現。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漢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最先在關中推廣。如趙過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關中試驗,使得產量可以提到25%到50%。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

西漢建立後,繼續在關中地區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開鑿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成國渠等灌溉河流,使得關中地區河道縱橫。這些交錯縱橫的河流不僅解決灌溉問題,還解決了土壤鹽鹼化的問題,“益肥關中之地”。《漢書·溝洫志》記載當時的一首民謠:“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正是關中水利工程發達的表現。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漢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最先在關中推廣。如趙過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關中試驗,使得產量可以提到25%到50%。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水利地圖

從8000年前的大地灣時代到漢朝,經過幾千年的開發,關中地區顯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心。雖然關中地區的面積狹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發達,因而其但產量遠超其他地區。再加上關中地區處於四塞之地,內部環境較為安定,很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因而關中地區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熟,成為了關中成為經濟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動:充實了關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相關。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個地區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會促進地區的經濟開發。關中地區早在周國建立後就出現了移民活動。在周文王時代,由於周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因而吸引了許多來自於殷商地區的移民。許多殷商貴族也投向了周國,這些貴族必定會帶來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

西漢建立後,繼續在關中地區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開鑿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成國渠等灌溉河流,使得關中地區河道縱橫。這些交錯縱橫的河流不僅解決灌溉問題,還解決了土壤鹽鹼化的問題,“益肥關中之地”。《漢書·溝洫志》記載當時的一首民謠:“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正是關中水利工程發達的表現。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漢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最先在關中推廣。如趙過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關中試驗,使得產量可以提到25%到50%。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水利地圖

從8000年前的大地灣時代到漢朝,經過幾千年的開發,關中地區顯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心。雖然關中地區的面積狹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發達,因而其但產量遠超其他地區。再加上關中地區處於四塞之地,內部環境較為安定,很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因而關中地區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熟,成為了關中成為經濟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動:充實了關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相關。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個地區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會促進地區的經濟開發。關中地區早在周國建立後就出現了移民活動。在周文王時代,由於周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因而吸引了許多來自於殷商地區的移民。許多殷商貴族也投向了周國,這些貴族必定會帶來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耦犁


春秋時期,秦國也不斷設法增加關中地區的人口。秦國在對外戰爭勝利後,往往會將其地區的人口前往關中。如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秦在取羈馬後,“遷其民於河西”。戰國時代,為了進一步開墾關中地區,商鞅制定了《墾草令》,招徠各國移民來關中開墾。當時關中地區的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而三晉之地卻是土狹而民眾。為此,商鞅頒佈移民的政策,規定外來移民進入關中偏遠地區開墾,可以免除十年的賦稅。商鞅的措施無疑使得大量的三晉流民湧入了關中,充實了關中人口,也加速了農業的開發。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

西漢建立後,繼續在關中地區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開鑿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成國渠等灌溉河流,使得關中地區河道縱橫。這些交錯縱橫的河流不僅解決灌溉問題,還解決了土壤鹽鹼化的問題,“益肥關中之地”。《漢書·溝洫志》記載當時的一首民謠:“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正是關中水利工程發達的表現。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漢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最先在關中推廣。如趙過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關中試驗,使得產量可以提到25%到50%。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水利地圖

從8000年前的大地灣時代到漢朝,經過幾千年的開發,關中地區顯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心。雖然關中地區的面積狹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發達,因而其但產量遠超其他地區。再加上關中地區處於四塞之地,內部環境較為安定,很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因而關中地區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熟,成為了關中成為經濟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動:充實了關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相關。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個地區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會促進地區的經濟開發。關中地區早在周國建立後就出現了移民活動。在周文王時代,由於周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因而吸引了許多來自於殷商地區的移民。許多殷商貴族也投向了周國,這些貴族必定會帶來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耦犁


春秋時期,秦國也不斷設法增加關中地區的人口。秦國在對外戰爭勝利後,往往會將其地區的人口前往關中。如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秦在取羈馬後,“遷其民於河西”。戰國時代,為了進一步開墾關中地區,商鞅制定了《墾草令》,招徠各國移民來關中開墾。當時關中地區的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而三晉之地卻是土狹而民眾。為此,商鞅頒佈移民的政策,規定外來移民進入關中偏遠地區開墾,可以免除十年的賦稅。商鞅的措施無疑使得大量的三晉流民湧入了關中,充實了關中人口,也加速了農業的開發。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商鞅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將全國各地的宗室貴族、豪強地主、富商大賈等遷往關中地區,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控制,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僅僅在前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這些豪強一家不只5口人,因而這次移民的規模是空前龐大的。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

西漢建立後,繼續在關中地區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開鑿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成國渠等灌溉河流,使得關中地區河道縱橫。這些交錯縱橫的河流不僅解決灌溉問題,還解決了土壤鹽鹼化的問題,“益肥關中之地”。《漢書·溝洫志》記載當時的一首民謠:“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正是關中水利工程發達的表現。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漢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最先在關中推廣。如趙過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關中試驗,使得產量可以提到25%到50%。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水利地圖

從8000年前的大地灣時代到漢朝,經過幾千年的開發,關中地區顯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心。雖然關中地區的面積狹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發達,因而其但產量遠超其他地區。再加上關中地區處於四塞之地,內部環境較為安定,很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因而關中地區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熟,成為了關中成為經濟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動:充實了關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相關。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個地區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會促進地區的經濟開發。關中地區早在周國建立後就出現了移民活動。在周文王時代,由於周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因而吸引了許多來自於殷商地區的移民。許多殷商貴族也投向了周國,這些貴族必定會帶來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耦犁


春秋時期,秦國也不斷設法增加關中地區的人口。秦國在對外戰爭勝利後,往往會將其地區的人口前往關中。如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秦在取羈馬後,“遷其民於河西”。戰國時代,為了進一步開墾關中地區,商鞅制定了《墾草令》,招徠各國移民來關中開墾。當時關中地區的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而三晉之地卻是土狹而民眾。為此,商鞅頒佈移民的政策,規定外來移民進入關中偏遠地區開墾,可以免除十年的賦稅。商鞅的措施無疑使得大量的三晉流民湧入了關中,充實了關中人口,也加速了農業的開發。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商鞅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將全國各地的宗室貴族、豪強地主、富商大賈等遷往關中地區,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控制,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僅僅在前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這些豪強一家不只5口人,因而這次移民的規模是空前龐大的。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阿旁宮


劉邦建立西漢後,也大規模向關中移民達30萬人以上。到了西漢末期,劉邦時期移民關中的後代已經達到了120萬人。為了安置移民,西漢在長安周邊設置了大量的“陵縣”。在西漢末期,長陵人口達18萬,安陵約10萬,茂陵達到28萬。這些豪強宗室都都是富裕人家,遷徙到了關中,自然能夠刺激消費,提升關中的工商業發展。在漢朝,首都長安擁有100萬的人口,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長安無疑以關中作為依託而發展起來的。

"

關中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帶,其面積大約為6萬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個狹小的地方,確成為了西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司馬遷的《貨值列傳》提到以關中為核心的西部一帶,包括巴蜀和隴西,其面積和人口大約佔據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財富卻佔據天下的60%。本文主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關中地區是怎麼成為漢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

一,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有函谷關、崤關、武關、潼關等要塞扼制通往關東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還未統一形成強大的勢力之前,關中地區擁有十分安定的大後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併為中原王朝提供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而關中地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關東地區,因此被稱為“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地區


由於這種地理上的優勢,西周,秦,西漢都在此建都。因此關中地區就成為了上古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就必然會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發展。同時,由於關中地區高居西北,因而遠離了東方諸侯的混戰。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很少能夠進入關中,楚漢之爭、七國之亂等基本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因此關中地區得以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秦漢以後,西北地區的遊牧勢力不斷強大,關中地區過去“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局面逐漸轉變成為了四戰之戰,如唐朝時期的吐蕃和回鶻都可以威脅長安。因此,關中在唐朝以後就失去了秦漢時期的優勢,走向了衰落。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潼關


除了地勢上的優勢之外,關中地區在氣候上的優勢通常是人們所忽略的。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顯示,周朝到秦漢是中國氣候偏暖期,南方的溫暖溼潤的氣候北移,使得北方熱量和雨量增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關中生長著大片的竹林,這就是氣候變暖的證明。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渭河平原


氣候溫暖溼潤無疑有利於農業的開發,這也是關中地區能夠成為國家經濟和政治重心的一個保障。關中地區上古時代生態較為優越,當時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涇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穩定,利於農業生產。相反,處於同一個緯度的中原一帶常常是面臨旱澇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在漢朝之後,北方氣候開始變冷,加上植被破壞嚴重,因此關中開始失去了農業發展的依託。

二,農業開發的歷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經濟,首先要從農業開始。在自然經濟的時代,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是經濟命脈。關中地區是中國農業起源地區之一。距今8000年前,這裡有了大地灣文化,在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稷標本,這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6000年前,這裡有了半坡文化,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粟。傳說中發明農業的神農氏也活動在渭河一帶。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半坡人們的生活


周人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擅長農耕的民族,其祖先後稷、叔均都因為農業而聞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之後的周族基本都在關中地區耕種,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說明周族和農業的聯繫是十分緊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開發,關中地區自然也就開始發展起來。西周時期,關中地區是整個周王朝的王畿地區,這裡自然也是王朝的經濟重心。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后稷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犬戎橫行於關中一帶,經濟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壞。此後秦國人開始在此經營。戰國中前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鼓勵耕織,並大規模墾荒,使得關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開發。商鞅還在秦國廢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戶為單位耕種的小農經濟、商鞅的改革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被稱為“天府之國”,這為秦國後來的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提供了糧食保障。戰國末期,關中又修建了長達300裡的鄭國渠,使得整個關中地區得以灌溉,也提高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單產量。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鄭國渠修建後,關中可以畝產一鍾,也就是六石四鬥,而同時期的華北平原一帶僅為一石半左右,“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

西漢建立後,繼續在關中地區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開鑿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成國渠等灌溉河流,使得關中地區河道縱橫。這些交錯縱橫的河流不僅解決灌溉問題,還解決了土壤鹽鹼化的問題,“益肥關中之地”。《漢書·溝洫志》記載當時的一首民謠:“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正是關中水利工程發達的表現。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漢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最先在關中推廣。如趙過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關中試驗,使得產量可以提到25%到50%。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水利地圖

從8000年前的大地灣時代到漢朝,經過幾千年的開發,關中地區顯然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心。雖然關中地區的面積狹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發達,因而其但產量遠超其他地區。再加上關中地區處於四塞之地,內部環境較為安定,很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因而關中地區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熟,成為了關中成為經濟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動:充實了關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相關。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個地區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會促進地區的經濟開發。關中地區早在周國建立後就出現了移民活動。在周文王時代,由於周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經濟發達,因而吸引了許多來自於殷商地區的移民。許多殷商貴族也投向了周國,這些貴族必定會帶來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耦犁


春秋時期,秦國也不斷設法增加關中地區的人口。秦國在對外戰爭勝利後,往往會將其地區的人口前往關中。如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秦在取羈馬後,“遷其民於河西”。戰國時代,為了進一步開墾關中地區,商鞅制定了《墾草令》,招徠各國移民來關中開墾。當時關中地區的土地有餘而人口不足,而三晉之地卻是土狹而民眾。為此,商鞅頒佈移民的政策,規定外來移民進入關中偏遠地區開墾,可以免除十年的賦稅。商鞅的措施無疑使得大量的三晉流民湧入了關中,充實了關中人口,也加速了農業的開發。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商鞅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將全國各地的宗室貴族、豪強地主、富商大賈等遷往關中地區,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控制,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僅僅在前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這些豪強一家不只5口人,因而這次移民的規模是空前龐大的。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阿旁宮


劉邦建立西漢後,也大規模向關中移民達30萬人以上。到了西漢末期,劉邦時期移民關中的後代已經達到了120萬人。為了安置移民,西漢在長安周邊設置了大量的“陵縣”。在西漢末期,長陵人口達18萬,安陵約10萬,茂陵達到28萬。這些豪強宗室都都是富裕人家,遷徙到了關中,自然能夠刺激消費,提升關中的工商業發展。在漢朝,首都長安擁有100萬的人口,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長安無疑以關中作為依託而發展起來的。

漢朝時期關中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