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立即下達了天下同的政令。

在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同時,經濟方面的統一也在悄然進行中。原本只在秦國境內流通的“秦兩半”銅錢成為全國範圍內流通的貨幣。

“秦兩半”準確的叫法應該叫“秦半兩”。秦制實行二十四進制,24錙為一銖,24銖為一兩,一兩約為15.6克,因此“秦兩半”銅錢每枚重12銖,約和現代8克。

“秦兩半”銅錢推廣的意義還在於,它為後世制錢定下範本,兩千年之後的清代,銅錢的形狀依然是圓形方孔。

在“秦兩半”銅幣全國流通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林立,錢幣發行相對混亂,皆以國家或者地區為單位發行。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楚國的蟻幣(鬼臉錢),流行於燕趙的鏟幣,流行於齊魯的刀幣,當然還有流行於秦國和魏國的方孔錢。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圖1 秦統一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經融系統和匯率,這些形狀各異的貨幣儘管只在產地流行,但離開產地,卻依然能夠使用,購買力因產地國力強弱有所差別,幾乎可忽略不計。

為什麼不同國家的貨幣能在別國使用呢?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貨幣的計價方式和現代有著根本的區別——銅幣的重量即面值,即紀重貨幣。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錢”一事,則是指正式實行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秦國因為生產力落後,本國並不鑄造貨幣,商鞅變法才將流行於魏國的圜錢引入秦國,為秦國貨幣使用之開端。

秦國貨幣大致有一兩圜錢、半圜錢、兩甾錢、十二銖錢、半兩錢等。記載中提到的“兩”、“甾”、“銖”皆是秦制重量單位。

漢承秦制,制錢依然使用方孔錢。漢朝初期,“秦兩半”依然是市場上主要流通的貨幣,弊端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

一是由於連年戰爭,市場上流通的“秦兩半”越來越少,數量不足,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二是秦兩半錢面額太大,不利於小額交易。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圖2 秦兩半

漢初國力尚在恢復階段,政府無力組織大規模鑄錢活動,不得不對貨幣鑄造採取了一個放任的態度,允許民間鑄幣。《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

漢朝政府對鑄幣大開方便之門,一時之間,流通在市面上的貨幣多如泉湧,政府鑄幣,諸侯鑄幣,民間鑄幣包括還未完全退出市場的秦兩半,多種貨幣並行於世,一片混亂。

由於政府在鑄幣政策上只規定鑄幣的面額(重量),其餘的一切包括銅料開採,冶煉,鑄造一切都交給銅幣鑄造者自行處理,因此那些不足值的銅幣成為市場的棄兒。足重、質量好的銅幣更受市場歡迎,秦兩半也因為重量太大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混亂的狀況也隨之結束。

這場貨幣戰爭的勝利者是吳王劉濞和大夫鄧通,他倆皆因封地內有銅山,所產銅幣質量更優,二人也因為發展鑄幣業成為鉅富。

漢高祖,文帝,景帝三朝皆推行貨幣自由政策。這種情況在現代看來不可思議,但在漢初卻收到奇效,經歷了春秋戰國和秦漢紛爭而凋敝的經濟竟在四五十年間恢復乃至蓬勃發展。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圖3 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漢景帝

私發貨幣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反而促進經濟發展,皆因漢朝貨幣實行銅本位。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銅礦的開採,冶煉以及銅幣鑄造產量有限,即使當時所有鑄幣者馬力全開,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還有大量銅料被用作禮器和生活用具之類,因此,初漢三朝,銅幣一直有著大量的市場缺口。自由貨幣政策持續到漢武帝時期落下帷幕。

漢朝疆域太大,統治者未能掌控全局,漢初將鑄幣權交給地方和個人只是權宜之計。在經歷了“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強盛,漢景帝對民間鑄幣開始收緊。

景帝藉故將大夫鄧通處死,吳王劉濞因為叛亂失國,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身首異處,完全收回鑄幣權只是時間問題。

漢武帝登基不久,一改先輩的和親政策,對匈奴首開戰端。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很快耗盡了初漢三朝積累的財富,常規的稅收無法滿足養官和對外戰爭的需要,漢武帝的目光自然落到鑄幣這項來錢最快的事業上。

漢武帝的功業不必細說,但他在貨幣政策上卻為後世王朝做了一個很壞的典型。由於政府機構壟了貨幣發行,使得政府具備了利用濫發貨幣制造通貨膨脹,從民間撅起財富的能力。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圖4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不懂經濟規律的漢武帝在發行貨幣隨心所欲,一切以斂財為目的。一方面,他發行皮幣和白金幣。這兩種禮儀性貨幣面值巨大,卻並不在市場上流通,完全是為了從貴族掠奪財富。另一方面發行了三銖錢,這種小額銅幣標明三銖,卻充做五銖使用,變相地讓民間原來流通的銅幣貶值,民間財富源源不斷地向政府輸送。

混亂的貨幣讓各個階層苦不堪言,漢武帝的貨幣政策在當時飽受爭議,後世君王充分意識到壟斷鑄幣權對國家統治的好處,卻更樂意頌揚漢武帝在貨幣政策上的作為。

漢武帝意識到自己在貨幣政策上的失誤,為了穩定混亂的貨幣市場,鑄造了一種新“五銖錢”。規定這種五銖錢只准在上林苑鑄造,並且嚴厲打擊民間私鑄銅幣。至此,漢武帝終於完成了國家完全壟斷貨幣發行的進程。

五銖錢從漢武帝開始發行到唐朝開國年間廢除,總共流通了720年。取代五銖錢的是影響極大的“開元通寶”。這種唐高祖發行的銅幣與之前的貨幣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採取相同的形制,但取消了五銖錢的紀重幣制,規定每個銅錢為一文,每十文為一錢,一千文錢重六斤四兩。開元通寶是唐朝流通時間最長的銅幣。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圖5 西漢五銖

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改革了傳統的貨幣制度,也結束了中國古代二十四進制的計算方式,十進制計算方式進入大眾視野,為將來的白銀貨幣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由於唐玄宗曾以“開元”為年號,因此很多人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其實並不是,因為年號錢直到宋朝時期才開始流行。

儘管以年號鑄造銅幣在宋朝之前偶有出現,但未形成制度,直到宋太宗時,才作為一種制度保留下來,北宋開始,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

因為喪失了北方領土,銅料來源大大減少,南宋境內銅幣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鐵鑄錢一度大行其道。但鐵幣高重低值的特性不受市場歡迎,紙幣的產生和白銀的貨幣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圖6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

中國古代沒有成熟的金融理論,統治者對經濟規律也是一無所知,發行貨幣成了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統治者樂於使用這種手段撅起民間財富。

王朝初始,統治者在發行貨幣上相對剋制和謹慎,隨著官僚集團日益龐大,統治者不得不採取通貨膨脹的手段緩解財政壓力,這無異於飲鴆止渴。為了維持王朝穩定製造的通貨膨脹最後變成王朝倒臺的加速器。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史,皆是如此。

文:曾府成

參考文獻:《史記·始皇本紀》《漢書·食貨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