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漢朝 劉濞 七國之亂 明成祖 明朝 千古名將英雄夢 2018-11-29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5)

主筆:江湖閒樂生

漢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國之亂”爆發,吳王劉濞率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起兵造反,漢景帝劉啟大驚,乃立刻提拔車騎將軍周亞夫為太尉,任平叛總指揮,將三十六將,率漢軍主力前往平叛。周亞夫乃乘坐最快速的驛站傳車,一路日夜兼程,來到中原軍事重鎮滎陽,卻發現吳王劉濞此時還在西邊攻打樑國的都城睢陽,不由大喜道:“七國反,吾乘傳車至此,竟一路無阻,幸哉!今吾據滎陽,滎陽以東,無足憂者。可笑劉濞欲舉大事,卻進兵遲緩,既無奇兵,又無得險要,吾知其無能為已矣!”

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其實在吳王劉濞為堅城所阻時,曾有兩個明眼人勸說過他,指出其傾兵攻打樑國的戰略中有重大失誤,並請他先機進取,毋落人後,但很可惜,劉濞沒有聽從,這最終導致了他一子落敗而滿盤皆輸。周亞夫贏了個輕鬆利落。

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圖:劉濞雕像(揚州博物館)

劉濞手下的這兩個明眼人,就是吳國大將軍田祿伯,以及青年將領桓將軍。

田祿伯的意見是:“大王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恐難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沿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計也。”

桓將軍的意見是:“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今為大王計,宜疾兵西進,過城不攻,一路直驅至滎陽,西據洛陽武庫,東食敖倉之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一時不得入關,天下大勢已定,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大王若是隻顧一城一邑之得失,行動待漢軍車騎至,馳入樑楚平原,與我對壘交鋒,如此我失彼長,彼得我失,則大事去矣。”

田祿伯此計,正是當年劉邦項羽滅秦之策,他們一個在北方牽制秦軍主力,一個在南方勢如破竹,分別從北邊的函谷關與南邊的武關攻入關中,從而一舉將秦朝滅亡。

此計可謂吳楚軍上上之策。

桓將軍此計,則是後世明成祖朱棣奪取南京之策。過城不攻,直搗黃龍,雖然冒險,卻是很有效。巧合的是,朱棣的造反口號也是清君側,不過他成功了,所以他的造反變成了靖難,如果吳王劉濞也成功,他一樣會得到這個名號的,但在此之前,他只能是反賊。

此計亦可謂吳楚軍中上之策。

其實,關於田祿伯的計劃,劉濞不是沒想到,當初他起兵時發佈天下諸侯的檄文裡,就曾想讓南越與故長沙王子聯兵定長沙以北,然後向西略地,配合七國造反。但是很可惜,南越與故長沙王子都沒有響應他,結果此策胎死腹中。

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歸根結底,各國反王各懷鬼胎,貌合神離,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勢必難以齊心合力。劉濞從前計劃的很美,但結果呢:長沙沒動靜,淮南沒響應,燕王沒理他,匈奴坐山觀虎鬥,齊地四王圍攻臨淄也遲遲未能西進,趙國則初是觀望,繼則退保邯鄲——最後,竟只有吳楚一路孤軍在西進攻樑。原先檄文中所謂南北中三路分進合擊,會師洛陽的宏偉計劃,其實早成了一紙談兵而已。

所以現在,田祿伯主動請纓,願意自率軍東進,重啟這個分兵迂迴入關的計劃,而且此時重啟效果更好,因為關中的大軍現已盡數派出關去平叛,關中確已空虛,若田祿伯奇兵能順利突入,或可收劉邦、鄧艾之奇效!至少也可讓周亞夫無法全力對付吳楚聯軍而需分兵應對。

可是,此計不勞周亞夫費心了,吳太子已將此奇計化解了。

吳太子劉駒認為:“父王以反為名,兵權不可假手他人,恐他人得兵,亦將背叛父王,為之奈何?且分兵而別,前途利害,不可預測,徒自損耳!”

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劉濞聽完此言,只覺一股涼氣頓時從腳底升上來,直入心脾。他怕呀,他怕田祿伯變成第二個劉邦,那麼他就得變成第二個項羽了。所以不行,田祿伯的計策再好也不行,分兵乃造反之大忌,當年陳勝也是因為分了太多兵給手下而慘遭敗亡的,他怎能重蹈覆轍?亂世之中,人心難測哪!

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圖:劉濞雕像(揚州博物館)

這就是周亞夫之前指出的劉濞之致命弱點了。主張削藩的晁錯已被處死,吳王還繼續造反便成了名不正言不順,表面上力量強大,其實內部脆弱無比,毫無團結可言。一個人想奪天下,卻無可信之人,豈能不危?明明有可信之人,卻又不敢固信,焉能不敗?

所以當桓將軍提出了中上之策,劉濞仍然不敢固信。他心中拿不定主意,便召來一幫老將開會商量。老屁股們害怕小桓搶了他們的功勞,當然堅決反對說:“此年少豎子,臨陣破敵可耳,安知大慮!”劉濞聞言,也深以為然,於是把小桓召來痛罵了一通,無非責他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之類。

真的是很好笑,既然年少豎子不知大慮,那麼劉濞的太子劉駒恐怕年紀也不大,劉濞為何寧願聽他的而不聽老將田祿伯呢?呵呵,官場之道,從來雙重標準。

就這樣,一個避短用長、速佔關東要地的大好計策,又被劉濞給摒棄了。這傻貨,怎麼就不知道學學人家周亞夫呢?明明手底下人才不少,卻不知道用,他不敗才有鬼。

關鍵,還是在劉濞造反底氣不足。他徒有大志卻無偉略,光想著自己實力強大,殊不知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所以說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用人不疑不一定會成功,但處處猜疑則一定失敗。

時至今日,劉濞就是悔不當初也來不及了,滎陽成皋一線戰略要地已被周亞夫牢牢控制住,劉濞只能豁出去猛攻樑國,一條道走到黑,不見棺材不落淚。

吳王劉濞若聽此二人話,或能贏得七國之亂,至少可與漢平分天下

圖:劉濞劇照

其實劉濞的想法也未必完全沒有道理,當年項羽遲遲無法幹掉死守滎陽的劉邦,其一大原因就是彭越在其後方樑地搗亂,弄得項羽兩面作戰,疲於奔命,苦不堪言。所以劉濞決定先拿下樑地,使無後顧之憂,再從容西進,穩紮穩打,總比桓將軍的賭博戰略保險的多。

但是劉濞又錯了,大錯特錯,因為時勢異也。首先,樑王劉武的軍事能力遠不如當年的樑王彭越,其守城尚可,若要學彭越的遊擊襲擾戰術,恐怕沒心沒力;其次,吳王這次叛亂本就是冒險賭博,賭一賭或許還有成功的機會(至少不會被周亞夫三個月就幹掉),不賭跟等死就基本沒啥區別了。

其實要我說,劉濞此人,色厲內荏,志大才疏,明明是隻蝸牛,卻偏偏要頂個烏龜的殼,這就是他此生最大的悲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