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令人歎為觀止!

諷刺詩,即用語包含諷刺內容的詩歌,歷來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戰鬥性。其特點是語言通俗、犀利,風格明快有力。最早在《詩經》中便有《相鼠》一詩,諷刺統治者用虛偽的禮節以欺騙人民。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詠史》,便是一首犀利的諷刺詩。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令人歎為觀止!

《詠史》是中唐詩人戎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他能言善辯,政治上主張抗擊外族入侵,而反對和親。故戎昱在這首詩中,便直截了當地指出和親是最為懦弱的政策,諷刺了朝廷的無能。雖然相對於中唐白居易、韓愈等詩人而言,戎昱名不見經傳,但是它的這首《詠史》卻是千古名作。

據說,唐憲宗曾召集大臣商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當場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並說:“魏絳(春秋晉國大夫,主張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於是便不再提議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無疑見證了這首《詠史》的影響力。究其緣由,便在於它議論犀利,諷刺辛辣。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令人歎為觀止!

《詠史》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令人歎為觀止!

首聯兩句“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點出這首詩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它的意思是說,漢朝的歷史,最拙劣的計策便是和親。像我們熟知的漢武帝劉徹將細君嫁到烏孫王國,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等。結果便是和親或通婚政策沒有阻止大漢王朝的衰敗。由此可見,這裡詩人以歷史事實來發出對和親犀利的批評。

頷聯兩句“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則是戎昱自己的觀點表露。即國家的安定靠的是賢明的君主、大臣的賢能。將國家的安危,寄託在和親的女子身上,是極其懦弱和危險的。從歷史來看,詩人這裡對和親政策虛弱的洞察力,無疑是具有高瞻遠矚性的。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令人歎為觀止!

頸聯兩句“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意思是說,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顏,去止息胡人的干戈。這裡便是直指唐王朝採取這種屈辱的和親政策的無能。一個“豈”字,便把和親的荒謬可恥和屈膝投降本質揭露無遺。尤其是安史之亂後,國力削弱,藩鎮割據,但朝廷卻一味求和。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都曾經採用“和親”的政策。

他名不見經傳,卻寫出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令人歎為觀止!

尾聯“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意思是說,地下埋著大漢王朝千年的忠骨,可其中又有誰真正堪稱輔佐之臣呢?這裡無疑是詩人以歷史的名義對唐王朝提出諷刺,即唐王朝此時所謂的國家重臣,都是庸懦無能。因其站在歷史的角度,使得這首詩的詩意更宏大深廣。

綜觀戎昱的這首詩,以漢朝和親的史事來諷刺唐代朝廷,犀利程度,令人歎為觀止,堪稱史上最犀利的諷刺詩。最後結合這首詩,對封建社會的和親制度,你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