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寥寥23字的《大風歌》,卻寫盡了劉邦一統天下後,清醒的頭腦和憂患意識。漢賦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通常採用韻文並用的方式,達成借物寫志的目的。司馬相如的《鳳求凰》,更是將文字的渲染力發揮到了極致,對卓文君展開了激烈的追求,成為了追求自由愛情的時代之花。那麼極富渲染力的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呢?

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賦傳承於楚辭,而成形於大漢

賦產生於戰國後期,和楚辭有不解之緣,真正成形於漢代。大漢初年,漢賦也叫騷體賦,這一時期的賦和楚辭風格極為相似,代表人物是賈誼。

“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

賈誼學識淵博,深受漢文帝器重,但周勃等朝中舊將看不慣他,處處排擠。漢文帝無奈妥協,將賈誼逐出京師,去做長沙王的老師。在湘水河畔,心灰意冷的賈誼,想起了縱身跳入汨羅江的屈原,悲由心生,寫下了《吊屈原賦》。

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賈誼

文中多次使用“兮”字,作為語氣助詞,寫作手法和楚辭有不少相似之處。但賈誼並不認可屈原跳江的做法,他認為懷才不遇時,應當處江湖之遠,而心念社稷。賈誼的思想中有著道家的灑脫自在,也有著儒家的心憂天下,其內容實際上和楚辭已經大有不同了。騷體賦形式上有著濃郁的楚辭風格,但內容上以漢初盛行的道家、儒家思想雜糅而成,兩者形似而神不同。

大賦興起,漢賦臻於鼎盛

西漢中期,特別是漢武帝年間形成的大賦,將漢賦推向了鼎盛,代表人物司馬相如。其實,賈誼晚年的作品,風格就漸漸偏遠了楚辭,有了一些大賦的味道。

“文景之治”後,武帝年間大漢府庫充盈,國力強盛,漢賦以奇快地速度風靡全國。司馬相如的出現,為漢賦注入了全部的靈魂,大賦正式形成。

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雲夢澤

今足下不稱楚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竊為足下不取也。

現在你不稱讚楚王賢明仁義,反而大肆渲染雲夢澤及楚地的遼闊,言談舉止間是奢靡無度的言辭,我認為這不是明智的做法。烏有先生以君主賢明與否,巧妙地擊敗了子虛對於楚國山川形勝的描述。《子虛賦》氣勢恢宏,景物迷離,詞藻華麗而生僻,反映了西漢的雄偉遼闊,表現了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

大賦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氣磅礴,善於運用誇張地手法,表現龐大的景象。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末年的揚雄,和東漢班固、張衡也是大賦的繼承和發揚者。

大賦自漢武帝時期興起,一直長盛不衰,這一局面持續到了東漢後期。但大賦也有缺陷,它通常由大量生僻詞彙聚而成,晦澀難懂,且實質性內容極少。比如,漢武帝晚年沉醉於尋仙煉丹之間,司馬相如寫下《大人賦》進行諷刺,但漢武帝看完反而“飄飄有凌雲之志”。

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司馬相如

大賦用詞過於生僻,且文章長篇大論,但有思想的部分極少,因此表現主題能力有限。自西漢晚年起,眾多文學家對此深表不滿,揚雄感嘆作賦“童子雕古篆刻”。大賦弊端在於:引用大量生僻詞彙,堆砌而成,卻思想匱乏,說服力、傳播力有限。

小賦一閃而逝,漢賦成為絕響

東漢末年,大賦漸漸走向末路,人們厭倦了它詞藻華麗而生僻,精神匱乏的現狀。蔡邕、禰衡等名士,減少了漢賦篇幅,且摒棄了相當一部分生僻詞,進行改進漢賦。

這種誕生於東漢末年,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主,又篇幅簡短的文體被稱為“小賦”。小賦的誕生,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漢賦的精神內容,但以個人情懷為主,且有明顯的士大夫階層侷限性。

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這和東漢末年的動盪局勢,密切相關,蔡邕、禰衡等名士,借用小賦大多表現個人情懷,譏諷當政者,表現出了對社會現狀的嚴重不滿。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諸侯之一,都對底層百姓的社會現狀,進行如此悲痛的描述。可見東漢末年,百姓流離失所決不是個例,蔡邕、禰衡等人也多次譏諷諸侯混戰,造成的社會混亂現象。

由大賦的綿長到小賦的精簡,其創作背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一統政權漢王朝,走向了日暮西山的道路。社會矛盾的加劇,使得小賦一方面抒發個人情懷,另一方面譏諷時要。

縱使小賦相較大賦有了很大的改觀,比如:語句易懂、篇幅縮減、思想豐富等。但小賦的興起,並未能挽回漢賦衰敗的頹勢。究其根源,在於小賦只是漢賦的精簡改良,本質上同樣採用華麗的辭藻,而忽視思想的匱乏,傳播力極其有限。

而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連年戰亂,導致大量百姓喪失了家園,戰火荼毒九州。悲痛的遠不止蔡邕、禰衡等士大夫、名士階層,廣大的百姓群體需要的是一種:通俗易懂、渲染力強、表現形式豐富的新興文體。而小賦只是漢賦的改良品,固然比大賦易懂一些,但仍不能和廣大的百姓群體形成共鳴。

漢代的文思之花——漢賦,為何一閃而逝,成為了時代的絕唱?

因此,東漢末年小賦的出現,也沒能挽回漢賦衰敗的頹勢。由騷體賦到大賦,再到小賦,漢賦雖然在不斷精簡形式,充實內容,但它始終是晦澀難懂,僅僅存在於士大夫階層的產物。在兩漢光芒萬丈的漢賦,終究只是時代的產物,一閃而逝,再無迴響。

參考資料:

《漢書.藝文志》、《文學》、《中國古代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