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鹽鐵論》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精神

有了前車之鑑,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對“鹽法”制度的管理。漢代因為連連征戰,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鐵實行專賣,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同時對它們課以重稅。如果有人敢私自販賣鹽鐵,就會受到剁掉左腳趾的懲罰。但由於官營商業效率低,食鹽質量又差,所以民間怨恨,專賣法時行時廢。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糧食一斛賣到50萬錢,而鹽的價位比糧食還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朝廷揭不開鍋,才又重新撿起專賣法,用鹽上收來的稅養軍隊。稅率更是高得嚇人,鹽商也趁機從中牟利,但由於整個賣鹽的行業,都由朝廷一手操辦,所以大部分的錢還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支付給遼國的賠款,可能也只有食鹽稅的一丁點。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鹽鐵論》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精神

有了前車之鑑,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對“鹽法”制度的管理。漢代因為連連征戰,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鐵實行專賣,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同時對它們課以重稅。如果有人敢私自販賣鹽鐵,就會受到剁掉左腳趾的懲罰。但由於官營商業效率低,食鹽質量又差,所以民間怨恨,專賣法時行時廢。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糧食一斛賣到50萬錢,而鹽的價位比糧食還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朝廷揭不開鍋,才又重新撿起專賣法,用鹽上收來的稅養軍隊。稅率更是高得嚇人,鹽商也趁機從中牟利,但由於整個賣鹽的行業,都由朝廷一手操辦,所以大部分的錢還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支付給遼國的賠款,可能也只有食鹽稅的一丁點。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唐朝的鹽稅增長趨勢圖

就這樣,專賣法一直被延續到了元明清時期,成了最為穩定和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元代的中央財政收入,鹽稅收入佔比就高達80%……

鹽商or鹽官,富了誰的口袋?

比起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販鹽才是最掙錢的行當。以至於提及古代富商,人們的第一印象,不是開銀號的晉商,也不是遊商全國的徽幫,而是大名鼎鼎的鹽商。

尤其在清代,清政府特許具有壟斷食鹽運銷經營特權的食鹽專賣商人。他們藉此特權而攫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成為清代顯赫一時的豪商巨賈。其中,以揚州鹽商最為聞名,他們眠花宿柳,買官鬻爵,一擲千金。這個富可敵國的群體,是怎樣斂財聚富的?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鹽鐵論》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精神

有了前車之鑑,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對“鹽法”制度的管理。漢代因為連連征戰,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鐵實行專賣,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同時對它們課以重稅。如果有人敢私自販賣鹽鐵,就會受到剁掉左腳趾的懲罰。但由於官營商業效率低,食鹽質量又差,所以民間怨恨,專賣法時行時廢。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糧食一斛賣到50萬錢,而鹽的價位比糧食還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朝廷揭不開鍋,才又重新撿起專賣法,用鹽上收來的稅養軍隊。稅率更是高得嚇人,鹽商也趁機從中牟利,但由於整個賣鹽的行業,都由朝廷一手操辦,所以大部分的錢還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支付給遼國的賠款,可能也只有食鹽稅的一丁點。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唐朝的鹽稅增長趨勢圖

就這樣,專賣法一直被延續到了元明清時期,成了最為穩定和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元代的中央財政收入,鹽稅收入佔比就高達80%……

鹽商or鹽官,富了誰的口袋?

比起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販鹽才是最掙錢的行當。以至於提及古代富商,人們的第一印象,不是開銀號的晉商,也不是遊商全國的徽幫,而是大名鼎鼎的鹽商。

尤其在清代,清政府特許具有壟斷食鹽運銷經營特權的食鹽專賣商人。他們藉此特權而攫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成為清代顯赫一時的豪商巨賈。其中,以揚州鹽商最為聞名,他們眠花宿柳,買官鬻爵,一擲千金。這個富可敵國的群體,是怎樣斂財聚富的?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兩淮鹽法圖》展示了兩淮鹽場向貨船發貨的繁榮景象

其實,早在唐宋至明清時期,作為帝國命脈的食鹽財政,就已經使運河源頭的揚州成為東方的大都市。再加上明清兩代的國家鹽運使公署設在揚州,這座城市壟斷了最為富庶的兩淮食鹽市場,城內富商雲集,僑居者達數萬之多。鹽商的富有程度更是超乎常人想象,根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乾隆年間的揚州鹽商中,資產在百萬兩白銀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進不了上流社會。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鹽鐵論》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精神

有了前車之鑑,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對“鹽法”制度的管理。漢代因為連連征戰,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鐵實行專賣,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同時對它們課以重稅。如果有人敢私自販賣鹽鐵,就會受到剁掉左腳趾的懲罰。但由於官營商業效率低,食鹽質量又差,所以民間怨恨,專賣法時行時廢。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糧食一斛賣到50萬錢,而鹽的價位比糧食還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朝廷揭不開鍋,才又重新撿起專賣法,用鹽上收來的稅養軍隊。稅率更是高得嚇人,鹽商也趁機從中牟利,但由於整個賣鹽的行業,都由朝廷一手操辦,所以大部分的錢還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支付給遼國的賠款,可能也只有食鹽稅的一丁點。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唐朝的鹽稅增長趨勢圖

就這樣,專賣法一直被延續到了元明清時期,成了最為穩定和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元代的中央財政收入,鹽稅收入佔比就高達80%……

鹽商or鹽官,富了誰的口袋?

比起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販鹽才是最掙錢的行當。以至於提及古代富商,人們的第一印象,不是開銀號的晉商,也不是遊商全國的徽幫,而是大名鼎鼎的鹽商。

尤其在清代,清政府特許具有壟斷食鹽運銷經營特權的食鹽專賣商人。他們藉此特權而攫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成為清代顯赫一時的豪商巨賈。其中,以揚州鹽商最為聞名,他們眠花宿柳,買官鬻爵,一擲千金。這個富可敵國的群體,是怎樣斂財聚富的?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兩淮鹽法圖》展示了兩淮鹽場向貨船發貨的繁榮景象

其實,早在唐宋至明清時期,作為帝國命脈的食鹽財政,就已經使運河源頭的揚州成為東方的大都市。再加上明清兩代的國家鹽運使公署設在揚州,這座城市壟斷了最為富庶的兩淮食鹽市場,城內富商雲集,僑居者達數萬之多。鹽商的富有程度更是超乎常人想象,根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乾隆年間的揚州鹽商中,資產在百萬兩白銀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進不了上流社會。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清道光年間兩浙鹽商許益裕的鹽業執照,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任憑你鹽商再富,跟政府沒有過硬的關係也成不了事。由於鹽是國家控制的物資,所以鹽商必須憑藉政府開出的“鹽引”,才能從鹽場提鹽,然後進行售賣。而這個相當於通行證的東西就控制在“都轉鹽運使司”手中,想要獲取就自然少不了與官府打交道,這其中必然與官府有些蠅營狗苟的利益牽扯,所以鹽官自然能從中撈得不少油水,是數一數二的肥差。而揚州的鹽商除了與官員打好關係之外,還努力地走上層路線——討好皇帝。

在乾隆下江南期間,揚州的鹽商就主動負責接駕事宜。他們不僅在皇帝必經的河道上搭建舞臺,放置巨大的壽桃,請演員來扮演神仙向皇帝祝壽;還花費幾十萬兩白銀為乾隆修建行宮,揚州大名鼎鼎的瘦西湖也被重新清理修繕出來,供皇帝遊玩。據《高宗南巡遺事五則》記載,連一向以豪奢出名的乾隆皇帝也慨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鹽鐵論》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精神

有了前車之鑑,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對“鹽法”制度的管理。漢代因為連連征戰,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鐵實行專賣,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同時對它們課以重稅。如果有人敢私自販賣鹽鐵,就會受到剁掉左腳趾的懲罰。但由於官營商業效率低,食鹽質量又差,所以民間怨恨,專賣法時行時廢。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糧食一斛賣到50萬錢,而鹽的價位比糧食還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朝廷揭不開鍋,才又重新撿起專賣法,用鹽上收來的稅養軍隊。稅率更是高得嚇人,鹽商也趁機從中牟利,但由於整個賣鹽的行業,都由朝廷一手操辦,所以大部分的錢還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支付給遼國的賠款,可能也只有食鹽稅的一丁點。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唐朝的鹽稅增長趨勢圖

就這樣,專賣法一直被延續到了元明清時期,成了最為穩定和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元代的中央財政收入,鹽稅收入佔比就高達80%……

鹽商or鹽官,富了誰的口袋?

比起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販鹽才是最掙錢的行當。以至於提及古代富商,人們的第一印象,不是開銀號的晉商,也不是遊商全國的徽幫,而是大名鼎鼎的鹽商。

尤其在清代,清政府特許具有壟斷食鹽運銷經營特權的食鹽專賣商人。他們藉此特權而攫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成為清代顯赫一時的豪商巨賈。其中,以揚州鹽商最為聞名,他們眠花宿柳,買官鬻爵,一擲千金。這個富可敵國的群體,是怎樣斂財聚富的?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兩淮鹽法圖》展示了兩淮鹽場向貨船發貨的繁榮景象

其實,早在唐宋至明清時期,作為帝國命脈的食鹽財政,就已經使運河源頭的揚州成為東方的大都市。再加上明清兩代的國家鹽運使公署設在揚州,這座城市壟斷了最為富庶的兩淮食鹽市場,城內富商雲集,僑居者達數萬之多。鹽商的富有程度更是超乎常人想象,根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乾隆年間的揚州鹽商中,資產在百萬兩白銀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進不了上流社會。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清道光年間兩浙鹽商許益裕的鹽業執照,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任憑你鹽商再富,跟政府沒有過硬的關係也成不了事。由於鹽是國家控制的物資,所以鹽商必須憑藉政府開出的“鹽引”,才能從鹽場提鹽,然後進行售賣。而這個相當於通行證的東西就控制在“都轉鹽運使司”手中,想要獲取就自然少不了與官府打交道,這其中必然與官府有些蠅營狗苟的利益牽扯,所以鹽官自然能從中撈得不少油水,是數一數二的肥差。而揚州的鹽商除了與官員打好關係之外,還努力地走上層路線——討好皇帝。

在乾隆下江南期間,揚州的鹽商就主動負責接駕事宜。他們不僅在皇帝必經的河道上搭建舞臺,放置巨大的壽桃,請演員來扮演神仙向皇帝祝壽;還花費幾十萬兩白銀為乾隆修建行宮,揚州大名鼎鼎的瘦西湖也被重新清理修繕出來,供皇帝遊玩。據《高宗南巡遺事五則》記載,連一向以豪奢出名的乾隆皇帝也慨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乾隆皇帝南巡揚州圖

除了走上層路線,這些鹽商還將移花接木的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在他們從鹽場將鹽提出之後,再私下跟販賣私鹽的鹽梟交易,將大批的私鹽夾帶到船上。官鹽每斤五十八文,私鹽四十二文,將私鹽當成官鹽來賣,日積月累怎麼會不富得流油?

"

很難相信,鹽這種普羅大眾每日所需的小小調味品,竟會成為一個帝國長達2000多年的經濟支撐,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尤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它顯得尤為重要:

《聖經》中最能夸人的話就是——你們是這世上的鹽;而現在英語中的月薪[salary]一詞,最早就是指古羅馬每月發給士兵買鹽的補貼;在中國歷史中,食鹽更是佔據著其他戰略物資無法替代的地位……正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食鹽也天然是最理想的商品。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吃得最鹹?(數據來自《全國膳食鈉攝入量圖》)

有鹽有味,古人多久開始吃鹽?

眾所周知,人沒有鹽根本活不了,但人類是從何時發現鹽,又是從何時開始食用鹽的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地解答這個疑惑。然而,可以想見的是,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

鹽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鹽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滷。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食鹽

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可憐的古代先民們完全不知道何為鹹味,更別說什麼是鹽了。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用來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就是早期古人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最佳佐證。這種情況一直到炎黃時期,才終於有了轉變。

傳說黃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諸侯,這位夙沙氏沒什麼別的特長,就擅長煮鹽。他通過煮海水,發明出了鹽。由於當時的設備太過簡陋,提煉出的多是粗鹽,顏色也有青、黃、白、黑、紫5種。這一發現無疑加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夙沙氏也因為是第一個發明出鹽的人,被後代尊稱為“鹽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供奉鹽宗的廟宇。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製鹽圖

鹽發明出來後,慢慢開始被當成了調味品使用。《尚書•禹貢》就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夏朝時期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主要用作調味,並且十分珍貴,被當做貢品上交。而《尚書•說命》中更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商朝人很早就知道用鹽和酸梅果作為鹹、酸兩種調味品。

到了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宰》中稱“以鹹養脈”,就是當時人們對鹽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也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進一步具體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見鹽在當時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中原文明最早就分佈在鹽池周圍

此外,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漢宣帝時期),四川地區就有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開始利用鹽池取鹽。東漢王廙(yì)的《洛都賦》就曾記載:“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曹魏初年,劉楨《魯都賦》中“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都可以作為鹽池在中國古代已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據。

誰有鹽,誰就有牛b哄哄的資本

在現代,石油資源就等於金錢,而古代,鹽的地位甚至比石油還高。畢竟,鹽可不像農作物那樣可以自給自足,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它是一般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錢購買的物資。再加上古代的食鹽產地有限,方便統治階級控制,這樣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誰不用誰傻!

殷商周時期,政府就成立了專門“鹽法”進行管控。但由於技術的缺失,造鹽過程浪費,因此在這一時期,鹽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成為上流貴族的專屬享受。周朝時,帝王乾脆成立了專門掌管鹽的部門,掌管鹽的人就叫做“鹽人”。皇宮中的鹽由鹽人統一調配,各種鹽的用處都不一樣,祭祀的時候要用“苦鹽”或者“散鹽”,接待客人要用“形鹽”,皇帝用膳要用“飴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走向早熟,鹽的來源也日益廣泛:以崤山(潼關)為界,東面以海鹽為主,西面以岩鹽和池鹽為主,南方則多為土鹽。四川自貢以井鹽而聞名,江南甚至以鹽城命名。

鹽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哪個國家鹽多,就證明這個國家富強。其中產鹽最優的河東鹽池,不僅成為了春秋時幫助晉文公稱霸的聚寶盆,戰國時,它還讓魏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富的國家,是秦國攻打魏國的重要目標。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漁鹽之利而興國的辦法,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官方專營,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食鹽財政先河。齊國因此擁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去擴軍備戰,還修築了齊長城,大量對外出兵,助力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而當時很多國家卻因為沒有這項經濟來源支撐,慘遭滅國之災……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鹽鐵論》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自由市場精神

有了前車之鑑,秦漢時期政府,不得不加大對“鹽法”制度的管理。漢代因為連連征戰,國庫虧空,漢武帝就正式對鹽鐵實行專賣,由政府募民煎鹽,食鹽官收、官運、官銷,同時對它們課以重稅。如果有人敢私自販賣鹽鐵,就會受到剁掉左腳趾的懲罰。但由於官營商業效率低,食鹽質量又差,所以民間怨恨,專賣法時行時廢。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糧食一斛賣到50萬錢,而鹽的價位比糧食還要高。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朝廷揭不開鍋,才又重新撿起專賣法,用鹽上收來的稅養軍隊。稅率更是高得嚇人,鹽商也趁機從中牟利,但由於整個賣鹽的行業,都由朝廷一手操辦,所以大部分的錢還是流入了朝廷手中。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支付給遼國的賠款,可能也只有食鹽稅的一丁點。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唐朝的鹽稅增長趨勢圖

就這樣,專賣法一直被延續到了元明清時期,成了最為穩定和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元代的中央財政收入,鹽稅收入佔比就高達80%……

鹽商or鹽官,富了誰的口袋?

比起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販鹽才是最掙錢的行當。以至於提及古代富商,人們的第一印象,不是開銀號的晉商,也不是遊商全國的徽幫,而是大名鼎鼎的鹽商。

尤其在清代,清政府特許具有壟斷食鹽運銷經營特權的食鹽專賣商人。他們藉此特權而攫取鉅額的商業壟斷利潤,成為清代顯赫一時的豪商巨賈。其中,以揚州鹽商最為聞名,他們眠花宿柳,買官鬻爵,一擲千金。這個富可敵國的群體,是怎樣斂財聚富的?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兩淮鹽法圖》展示了兩淮鹽場向貨船發貨的繁榮景象

其實,早在唐宋至明清時期,作為帝國命脈的食鹽財政,就已經使運河源頭的揚州成為東方的大都市。再加上明清兩代的國家鹽運使公署設在揚州,這座城市壟斷了最為富庶的兩淮食鹽市場,城內富商雲集,僑居者達數萬之多。鹽商的富有程度更是超乎常人想象,根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乾隆年間的揚州鹽商中,資產在百萬兩白銀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進不了上流社會。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清道光年間兩浙鹽商許益裕的鹽業執照,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任憑你鹽商再富,跟政府沒有過硬的關係也成不了事。由於鹽是國家控制的物資,所以鹽商必須憑藉政府開出的“鹽引”,才能從鹽場提鹽,然後進行售賣。而這個相當於通行證的東西就控制在“都轉鹽運使司”手中,想要獲取就自然少不了與官府打交道,這其中必然與官府有些蠅營狗苟的利益牽扯,所以鹽官自然能從中撈得不少油水,是數一數二的肥差。而揚州的鹽商除了與官員打好關係之外,還努力地走上層路線——討好皇帝。

在乾隆下江南期間,揚州的鹽商就主動負責接駕事宜。他們不僅在皇帝必經的河道上搭建舞臺,放置巨大的壽桃,請演員來扮演神仙向皇帝祝壽;還花費幾十萬兩白銀為乾隆修建行宮,揚州大名鼎鼎的瘦西湖也被重新清理修繕出來,供皇帝遊玩。據《高宗南巡遺事五則》記載,連一向以豪奢出名的乾隆皇帝也慨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乾隆皇帝南巡揚州圖

除了走上層路線,這些鹽商還將移花接木的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在他們從鹽場將鹽提出之後,再私下跟販賣私鹽的鹽梟交易,將大批的私鹽夾帶到船上。官鹽每斤五十八文,私鹽四十二文,將私鹽當成官鹽來賣,日積月累怎麼會不富得流油?

古代的食鹽,為什麼成了比鴉片更暴利的產業?

古代販賣的私鹽中的一種:青鹽

此外,他們還很擅長掛羊頭賣狗肉的手段——以次充好。在價位高、利潤少的官鹽中摻入各種雜質,將這些雜質也賣出了官鹽的價錢。同時,由於官鹽質量被鹽商搞劣,百姓對私鹽需求更大,而私鹽還是一樣控制在這些鹽商手中,他們自然也是哄抬鹽價,牟取暴利。

通過一系列欺上瞞下的不入流手段,紅頂鹽商(官商)已經從某種意義上把持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鹽商與官府結為利益同盟,官府無限庇護鹽商的胡作非為,鹽商則慷慨資助官府和官員一切特殊開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俗話說,有財不外露,得意不猖狂。鹽商在接駕中錢財大量損耗,再加上奢靡的生活,使其成了朝廷無限薅羊毛的對象:每次朝廷遇到大事,都需鹽商“報效”。最後,在取消鹽引政令和太平軍搜刮的雙重打擊下,鹽商從此一蹶不振,隨著清帝的遜位,逐漸消失在了歷史中……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下載全歷史,換個角度看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