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費縣地處山東省東南部的沂蒙山區,位於蒙山之陽,總面積18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萬畝,山丘面積佔76.4%,轄18個鄉鎮,565個行政村,92萬人。

費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稱費阝邑,戰國時期稱費阝 國,西漢初年置縣,是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和唐代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境內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等遺址150多處,有國家二級文物徐子鼎、王莽新幣等館藏文物2000多種,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留下的詩文和米芾、秦觀等歷史名人留下的墨寶。

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費縣是革命老區。1929年建立共產黨的組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1.2萬人參軍,15.6萬人支前,1730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進行過大青山突圍戰、柱子山殲滅戰等大小戰鬥百餘次。

費縣區位優越。縣城距臨沂市40公里,距青島港300公里、連雲港150公里、日照港100公里;京滬高速與日東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327國道、017省道、文泗公路橫穿東西,沂蒙公路、沂邳公路、興郝公路縱貫南北,兗石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實現了縣鄉道路和鄉村道路柏油化。

費縣山清水秀。境內有大小山頭1400多座,有名的山峰近百座,森林覆蓋率達到34%,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是蒙山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沂蒙山小調》就誕生在該縣薛莊鎮白石屋村,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大青山突圍也發生在該縣薛莊鎮,突圍戰舊址已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費縣有“百庫萬塘”之稱,全縣水資源總量約12.3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是全省人均的3倍。

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費縣石奇物豐。素有“奇石之鄉”的美稱,“費縣石”生成於4億年前,儲量約為30萬塊,集瘦、漏、皺、透、醜諸特點於一身,被譽為“世紀之交在中國北方發現的最偉大的自然奇蹟”,正在建設的“沂蒙石林”被列為省旅遊開發重點項目。此外,還有金星石、燕子石、天景石等,也屬石中珍品。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石、石灰石、大理石、水晶石、硅石、膨潤土、石膏等20多種。費縣自然資源條件較好,生物物種多樣,有農作物352種,蔬菜161種,林木348種,畜禽36種,淡水魚類47種,野生藥材925種。

費縣,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友的私邑——費邑,公元前201年建縣,故得名費縣。

(一)建縣之前

上古,費為東夷部落首領少皞近畿之地。據《尚書·禹貢》記載,唐、虞、夏、商時代,費地均屬徐州之域。《周禮·職方》:“並徐入青”,故西周初年費屬青州。公元前1056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聯合起來進犯魯國,魯侯伯禽率領諸侯討伐,在費地告誡軍士。史官記錄伯禽的誓辭,名為《費誓》(見《尚書》),這是最早記載費地的文字。清代葉圭綬認為西周初年費自為國,為魯國的附屬國(見《續山東考古錄》)。大致在周宣王時代,周王室封魯懿公之孫為費伯,費地自此成為伯國(見《齊乘》及《書傳旁通》)。

《左傳·隱公元年》:“費伯帥師城郎”,說明到魯隱公(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時費仍為伯國。至魯桓公時,費國淪為魯國的一個邑。魯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為魯國上卿季友的私邑(見《左傳·僖公元年》),又叫采邑。隨著魯國公室的逐漸衰微,魯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後,季友後裔季孫氏據鄪邑自立為國。《孟子·萬章》有“費惠公”;《呂氏春秋》以“費”“滕”並列;劉向《說苑》有“費君”,均可為佐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時,費國曾一度被齊國吞併,齊威王改武城(今樑邱鎮西部及平邑縣魏莊鄉一帶)為南城,並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軍(見光緒二十五年《費縣誌》轉引《史記·田敬仲世家》)。

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後,費國又被楚國吞併(見《楚文化的東漸》)。石井鎮城後村春秋翼城遺址曾出土楚國金幣“郢爰”,探沂鎮許由城村春秋許由城遺址曾出土楚國金幣“陳爰”可資證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為秦國所滅。兩年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部,費地屬薛郡。

(二)建縣之後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韓信被封為楚王,費地屬楚國。本年,劉邦統一天下,分封諸侯,設立郡縣,費地自此建縣。同年十二年,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劉邦改封其弟劉交為楚王,領有薛、東淮、彭城三郡,費縣屬東海郡。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韓信部將陳賀被封為費縣侯,至其孫陳偃時,因罪被褫奪爵位(見《漢書·功臣表》)。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武帝又封城陽頃王子劉方為費縣侯。五年後,劉方因罪被奪爵位(見《漢書·五子侯表》)。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漢中央政權在全國設置十三部州刺史,費縣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全國郡縣更名,費縣改為順從縣(見《漢書·地理志》)。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費城改隸兗州刺史部泰山郡,為侯國,屬泰山郡十二城之一(見《後漢書·郡國志》)。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費城又改隸徐州琅琊國(見《三國會要·輿地二》)。

三國時期,費縣屬曹魏徐州琅琊郡(同上)。

西晉時期,費縣屬徐州琅琊國(見《晉書·地理志》)。

永嘉之亂(時在公元307年)以後不久,西晉滅亡,淮水以北地區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歷時約120年。費縣隸琅琊郡。

東晉政權建立後,晉元帝司馬睿為了安置隨其南遷的原琅琊國士族和流民,於大興三年(公元320年)在江乘縣(今屬南京市)境內僑置懷德縣,屬丹陽郡。咸和“土斷”(時在公元326—334年)後,懷德縣更名為費縣,有實土,屬南徐州琅琊郡。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廢置(見《景定建康志》)。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晉將劉裕北伐,滅南燕,收復了黃河以南、淮水以北及漢水上游廣大地區。費縣一度屬東晉及南朝宋之徐州琅琊郡(見《宋書·州郡志》)。劉裕死後,上述地區又漸次被北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

北朝時,費縣先屬北魏徐州琅琊郡(見《魏書·地形志》),繼屬東魏北徐州琅琊郡(見《中國歷史地圖集》),再屬北齊北徐州琅琊郡(同上),再屬北部沂州琅琊郡(見(北周地理志))。

隋朝初年,實行州縣兩級制,費縣屬沂州。大業年間改州為郡,費縣屬琅琊郡(見《隋書·地理志》)。隋末天下大亂,費縣先後被徐圓朗、潘當等部農民起義軍佔據(見光緒《費縣誌·兵事紀略》)。

唐平隋亂,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費縣,屬河南道沂州琅琊郡。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廢沂州,費縣屬琅琊郡,乾元元年(公元768年)復置沂州,費縣屬沂州(見《舊唐書·地理志》)。

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設沂州,費縣均屬沂州(《新五代史·職方考》)。

北宋,費縣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見《宋史·地理志》。

靖康之變(時在公元1126年)後,費縣一度屬張邦昌偽楚和劉豫偽齊兩個傀儡政權。《陶砫山(今屬蒼山縣)普佛寺記》碑為阜昌七年所刻,“阜昌”即劉豫偽齊年號。劉豫被廢黜後,費縣屬金朝山東東路沂州(見《金史·地理志》)。

金末,費縣一度被南宋收復。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南宋承宣使李全變節降元,費縣被割讓給元朝。

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今山東地區直屬中書省,稱腹裡。費縣屬腹裡山東益都路沂州(見《元史·地理志》)。

明代,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沂州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府。五年,改隸濟南府。七年,屬青州府。十八年,屬兗州府。費縣均屬沂州(見《明代·地理志》)。

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清朝初年,費縣仍屬兗州府沂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沂州由散州改為直隸州。十二年,沂州升為府,費縣屬山東省沂州府(見《清史稿·地理志》)。

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設道。費縣屬山東省岱南道,次年改屬濟寧道。十四年(1925年)改屬山東省琅琊道。十七年(1928年)廢道,費縣直屬山東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年)設督察專員公署,費縣屬山東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見《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中國實業志》等)。

抗日戰爭時期,費縣一帶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國民黨政權和日偽政權同時並存、轄區互相交錯並不斷變動的局面。日軍投降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政權和國民黨政權仍然同時存在並互相交錯。

1、人民政權

1937年11月,在尚巖鄉溝西村(今屬蒼山縣)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莊會辦事處。1939年2月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聯辦事處。

1939年7月,在康埠莊(今屬平邑縣)成立費縣辦事處,又稱四區(指一、四、五、六四個區)聯合辦事處。

1940年2月,在大夫寧村(今屬平邑縣)成立費縣抗日民主政府。6月,劃滋臨公路以北、汶河以西為費北行署,屬魯中行政區;滋臨公路以南的西半路為費南縣,屬魯南行政區。8月,在大馮家樓子(今屬沂南縣)成立臨費沂邊聯縣,屬魯中行政區。

1941年1月,在薛莊成立費東行署。3月,臨郯費嶧四縣邊聯辦事處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抗日民主政府(以下簡稱四縣邊聯縣),

1942年5月,費北行署改稱費北縣,屬魯中行署。6月,析費南縣南部和滕縣東部成立費滕邊辦事處,又稱魯南實驗縣。8月,成立臨費辦事處。11月,成立費西辦事處。1943年1月,成立臨西辦事處。 本年秋,改費東行署為費東縣。10月,撤銷費滕邊辦事處。成立費滕嶧辦事處,又稱費滕嶧縣。11月,撤銷費西辦事處。

1944年1月,撤銷臨費辦事處。成立溫河縣。費南縣改稱費縣。2月,四縣邊聯縣改稱趙鎛縣。臨費沂邊聯縣改稱沂臨邊聯縣。6月,沂臨邊聯縣改稱沂臨縣。8月,臨西辦事處撤銷。本年,費滕嶧縣改為雙山縣。

1945年10月,撤銷沂臨縣,大部併入沂南縣。

1946年1月,費東縣、費北縣合併為蒙山縣。4月,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隸屬魯南行政區第一專區。雙山縣改稱麓水縣。

1947年3月,趙鎛縣分為趙鎛、蒼山二縣。10月,成立白彥縣和臨西縣。

1948年1月,費縣改隸魯南行政區第三專區。7月,費縣又改隸魯中南行政區第五專區。10月,臨西縣併入臨沂縣。

1949年7月,費縣隸魯中南行政區臺棗專區。

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2、民黨政權

這一時期,國民黨費縣政權沿襲抗日戰爭之前的建置,但隨著抗日鬥爭形勢的發展,國民黨政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和日軍佔領區失去控制。

1939年1月,日軍侵佔費縣城後,國民黨縣政府撤到蒙山前,此後主要與國民黨縣黨部一起活動。先在薛莊北新圍子,後到青雲莊一帶。本年12月又南遷到崮口。1940年間遷到老君崖西劉家莊。1941年又遷到東程莊、南坡一帶,此後一度垮散。1945年後在臨沂西部花園村又成立了流亡縣政府,後一度流亡到徐州。1947年春國民黨軍進攻費縣時,國民黨縣政府進駐縣城。7月,縣城解放,國民黨縣政府流亡臨沂,先在義堂南樓,後到後鄉村。1948年10月在郯城垮散。

千年古縣——費縣的淵源及變遷

3、偽政權

費城被日軍佔領後,滋臨公路沿線和全縣重要集鎮如平邑、柏林、仲村、上冶、樑邱、諸滿、沈家村等相繼淪陷。日軍先以宣撫班宣傳建政,同年建立偽縣公署,沿用原國民政府建置和區劃。開始屬偽山東省魯南道,後又改屬偽沂州道。1945年8月7日,駐費城日偽軍逃往臨沂,費縣日偽政權垮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麓水縣、趙鎛縣撤銷,費縣改隸臨沂專區。

1953年8月,白彥縣撤銷。

1953年11月,費縣人民政府改稱費縣人民委員會。

1967年3月,費縣革命委員會取代了費縣人民委員會,隸屬臨沂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費縣革命委員會屬臨沂行署。

1981年5月,費縣革命委員會改稱費縣人民政府。

1994年12月,臨沂行署改設臨沂市,費縣仍隸屬之。

(致歉聲明:發佈時沒有及時校正,導致文末出現了幾處時間上的錯誤,在此真誠的向讀者朋友和老鄉們致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