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建置沿革

漢朝 北魏 抗日戰爭 北齊 看晉中 2017-04-26

介休奠於晉中之涯,綿霍之麓,前環汾水,後襟綿嶽,川嶽鍾靈,歷史悠久。在遠古三皇五帝時代,晉中盆地地勢低下,積水如汪洋大海。大禹治水自冀州壺口山起事,而後鑿呂梁及岐山,將阻塞最嚴重的靈石口(在靈石廈門三灣口)劈開,使晉中一帶洪水通過雀鼠谷南流入河。介休有地名“船窟”即當年晉陽湖岸泊船處。“鑿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即當時大禹治水形象的傳說。直至漢代,介休東北部至祁縣西北部還留有史稱“昭餘祁”的溼地,唐宋之後才完全填塞變為良田。

1982年,在介休城西南8公里的義棠鎮溫家溝村,發掘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早期遺址(已到夏朝)和東周文化遺址,有陶器等文物出土。可見新石器時代,介休域內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了。據《禹貢》九州之分,介休當時隸屬冀州;商,祖乙都耿,介休屬畿內地;周,介休為太叔虞唐國之地。春秋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曲沃莊伯伐翼,晉翼侯奔隨。據杜預《釋例》,隨在漢代界休縣城之東。晉文公、襄公時(公元前636—前621年),隨為晉大夫士會(又稱隨會、隨季)食邑。屬晉國。

晉平公二年(公元前556年),晉中一帶被封為大夫祁奚食邑,公元前514年,祁奚之孫祁盈忤晉君,被滅族,祁氏之田遂分為七縣,介休境內始置鄔縣,封司馬彌牟為鄔大夫。縣城在今介休城東北30裡的鄔城店村一帶。戰國初,韓、趙、魏三國分晉,介休屬魏國。

屬幷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複名界休。此時鄔縣仍存,隸屬與界休同。三國時屬魏國,隸幷州西河郡,鄔縣隸太原郡。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介休之名自晉始。

據《魏書》載,西晉永安元年(公元304年)戰亂開始,介休城被劉淵軍攻破。在之後的長期戰亂中,介休與鄔縣被廢置。直至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復置介休縣,介休縣城為避胡人攻破,選址建在秦漢故城東南二十五里的張壁村一帶,屬吐京鎮西河郡。太和十二年,改吐京鎮為汾州,介休縣屬汾州西河郡。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復置鄔縣,屬幷州太原郡。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汾州西河郡為胡人攻破,僑置平陽郡界。東南二十五里處介休縣治也被攻破,也僑置平陽郡。據《元和郡縣圖志》,被攻破後的介休城在東魏孝靜帝時期改為南朔州,由朔州軍人重新築城,備禦西魏外患。北魏永安年間(公元528-536年)介休縣屬司州五城郡。東魏興和四年(公元542年)有定陽郡僑置介休(秦漢時縣城)。該郡原置吉縣境,北魏孝昌中被攻陷,遂僑置介休城多年,此間,在介休又置平昌縣。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介休(包括鄔縣)廢置,縣域併入永安縣(孝義縣)。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復置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即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介休縣改名為平昌縣,屬介休郡。

隋開皇初年(公元581年),撤銷介休郡,平昌縣屬西河郡。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割縣境西南部析置靈石縣。開皇十六年,又分割縣境南部區域置綿上縣。開皇十八年,平昌複名介休縣,仍屬西河郡。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復置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介休縣屬介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介州撤銷,介休縣屬河東道汾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介休縣屬西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介休縣屬汾州。

五代,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介休縣屬河東路汾州。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孝義縣曾一度併入介休縣。

金代,介休縣屬河東北路汾州。

元代,介休縣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汾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小靈石縣併入介休。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介休縣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介休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

清代,介休縣屬山西冀寧道汾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介休縣屬山西省。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寧道。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西,山西實行抗日遊擊縣長制,全省105縣劃分為7大行政區,成立於1937年12月的介休抗日政府屬第四行政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十五日,日軍侵戰介休城,於次年成立偽政權介休縣公署,介休偽政府屬偽山西公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介休抗日政府劃屬第三行政區。同年十二月,閆錫山發動了“十二月政變”,閆錫山統治的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又建立介休縣政僅,縣政府寄駐孝義農村,屬孝義“統委會”(相當於專署)。此政府與抗日政府、偽縣公署三個政權同時並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日本侵略軍投降後,日偽縣公署被閆錫山政權接收。介休縣轉由閆錫山統治。直至1948年解放,歸屬山西省。

“十二月政變”之後,介休抗日政府由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進行遊擊戰爭,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路西辦事處領導。民國三十年(1941年)二月,屬太嶽專署。五月,屬太嶽專署第三辦事處;八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是年四月,鐵路北地區與平遙、孝義、汾陽地區合併成立了平介縣,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七專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鐵路南地區與靈石縣河東地區合併成立介靈聯合縣,初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三月,屬太嶽行署第一專署。六月,介靈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隸屬未變。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軍投降後,縣抗日政府更名為民主政府,隸屬未變。1948年7月17日,介休縣城和平解放,介休民主 府屬晉中行署第三專署。10月,撤銷平介聯合縣。1949年,介休民主政府一度屬太原市第三專署領導。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介休屬山西省榆次專區。1958年,介休、靈石、孝義三縣合併,稱謂介休縣,屬山西省晉中專區。1961年4月,三縣分置,介休仍屬晉中專區。1980年,屬晉中行署。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介休縣改為介休市,為縣級市,仍屬晉中行署。2000年5月。晉中行署改為晉中市,介休市屬晉中市。

介休史志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