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漢朝 張騫 中國古代史 西漢 光明日報客戶端 2017-05-15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幾百年間,絲綢之路作為聯接歐亞大陸的紐帶承擔著東西方文明交匯的艱鉅使命,而行走在黃沙漫卷中的東西方使者,則如同點綴在絲路上熠熠生輝的寶石。這些使者的名字背後,都鐫刻著一段個體命運與國家敘事相互糾纏的故事,他們憑藉腳步丈量與眼力掃描,動態地為後來者呈現了一條漸趨清晰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2200多年前的西漢,張騫從長安出發,穿越大漠戈壁,出使西域。這次被稱為“鑿空之旅”的開拓之行,在漢室長安與中亞各國之間打通了一條橫貫中西的通道——“絲綢之路”。中原和西域從此互通往來,生生不息,也奠定了漢長安城“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歷史地位。

作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文化學者肖雲儒說:“張騫最大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友誼聯合各國,用和平的、文化的、經濟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條繁榮了1700多年的絲綢之路,將幾十個國家串成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鍊”,實現了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智慧的大融合。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的威脅,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等到漢武帝劉徹繼位時,漢朝已是空前繁榮,正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決定派使者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當時漢朝西邊勢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肅蘭州),且據傳西域猶如死亡之地,有去無回。著名學者柏楊先生是這樣描述的:“西域是無邊無涯的沙漠,暴風時起,天翻地覆,光天化日之下,處處鬼哭狼嚎。又有寸草不生的鹹水,舉目荒涼,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往往一個月不見人煙。也沒有正式道路,行旅只有沿著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前進,那是一個恐怖而陌生的地方。”

漢中城固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率一百餘人,第一次出使西域。張騫一行離開長安,經隴西(今甘肅臨洮)向西域進發,但不久就被匈奴人俘虜。匈奴單于長期監禁張騫,併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張騫始終沒有屈服,在11年後乘匈奴遷徙之機逃亡,西行至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經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終抵大月氏國。然而大月氏已立新王,並越過阿姆河吞併了大夏(西域古國之一),已然安居樂業,又與漢人距離遙遠,無意向匈奴復仇。歸途中,張騫為避免被匈奴發現,改從南道,經過柴達木盆地的羌族聚居地區時,又被匈奴人俘獲,後趁匈奴內亂逃出,終於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由於張騫所經之處均為之前漢人未到之地,因此,這段經歷史稱“張騫鑿空”,意思是張騫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諸國,並初步瞭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裡海、鹹海以北)、安息(波斯,今伊朗)、條支(安息屬國)、身毒(印度)等國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風俗等情況,為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再度出使西域。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談判期間,張騫令副使前往附近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國交涉。這些國家分別派遣使者與烏孫使者一起,隨張騫來到中原。這些回訪使者們將他們在長安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榮廣為傳講,使漢朝在西域的威望大為提高。

漢軍在鄯善、車師(西域古國之一,在今吐魯番境內)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朝的使臣和散兵把養蠶術和冶鐵術傳了過去。在西漢產品西傳的同時,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蔔等也逐漸在中原得到栽培,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品種也開始進入中原。龜茲(西域古國名,在今庫車縣境內)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新疆的琵琶、箜篌、笳、角等樂器,以及許多少數民族樂曲,逐漸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為漢朝音樂注入了新的血液。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張騫是西漢開闢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個使者,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漢朝時中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後來,這條由張騫開闢出的玉門關經天山南北路,越過蔥嶺,到達中亞或者更遠地方的橫貫東西、融通歐亞的通道,成了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以其連接的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光耀人類文明的史冊。

§§

配樂:《絲綢之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