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帝劉奭—被“仁”所誤的皇帝

漢朝 漢元帝 漢宣帝 西漢 姜逍遙 姜逍遙 2017-11-03

仁因所處的角色有不同的定義。個人的仁是一種更多指的是美好的品德,一個人孝敬父母,與人為善,重信重義,那麼他便可以稱為仁了。而一個士或者官員的仁,則是一種對於這個身份的角色定義的一種仁,更多是其是否能夠完成他承擔的角色所帶給他的社會責任,例如外交家出使外國能不辱使命是仁,一個將軍能夠克敵制勝,保存自己的士兵是仁,一個司法官員能夠公正公平,斷案如明是仁,對於而一個帝王的仁則更不同,他的仁已經不拘泥於個人的仁或者官員的仁,帝王的仁應當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努力保住皇位,並在此基礎上為整個國家和民族去謀取利益,甚至在很多時候,帝王的仁與個人的仁、官員的仁是對立的,很多時候需要去犧牲個人的仁愛、官員的原則去實現一個更高層次的仁。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沒有認清這點,反而將個人的仁愛置於國家的利益之上,成了一個合格的人卻很失敗的帝王,因小而失大。漢元帝劉奭便是如此,拘泥於儒術,將個人仁義置於國家公器之上,誤國誤己。

漢元帝劉奭—被“仁”所誤的皇帝

識人不明,大權旁落。對一個皇帝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皇位和權力,可劉奭從來就沒有真正掌握住權力。劉奭很寵信宦官,原因是他認為宦官不能產生家室,也就不容易結黨,其實卻是恰恰相反,宦官石顯之流不光會結黨,而且很擅長結黨營私。終元帝一朝,宦官、外戚、儒臣結黨營私,互相爭鬥,而劉奭從未真正掌握權力,基本被三方所矇蔽牽制,甚至在王昭君出塞前都不知此人,糊塗至此。自漢元帝后,西漢王權衰弱,被宦官和外戚所把控,併成為西漢亡國的一個重要因素,漢元帝沒有守住皇權,這是漢元帝作為帝王第一個不能稱得上仁的地方。

因私善而廢公法。漢宣帝臨終前給劉奭留了三位輔臣,當其中一位大臣蕭望之因權力鬥爭被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等人逼的飲鴆自殺時,漢元帝沒有根據法律去處罰二人,而僅僅因為自己的不忍給予了“免冠謝”之罪。這種仁慈與寬容,如果是個人,一定會為他贏得好的榮譽,可是對於一個帝王,這種寬仁卻使得國家的法律被破壞,違法者得不到懲處,影響了法律的尊嚴,使政府的威嚴被降低,導致小人猖獗。這是漢元帝作為帝王第二個不能稱得上仁的地方。

漢元帝劉奭—被“仁”所誤的皇帝

劉奭是個善良的人,卻是個不好的帝王。劉奭是個善良的人,終其一朝,幾乎沒有出現像漢武帝時大規模的誅族連坐等現象,對朝臣以及身邊的人也都儘可能的善待,但是他卻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漢元帝一朝,對外只有張湯在沒有命令的前提下出擊匈奴取得一定勝利,主要想要依靠和親作為維繫關係的手段,對內,改革推行不利,想要推行仁政治國卻沒有實施,反而導致權力被宦官所把控,導致西漢的統治逐漸走了下坡路,漢元帝一朝成為西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將國家帶入一個下坡路,這是漢宣帝作為帝王第三個不能稱得上仁的地方。

漢元帝劉奭—被“仁”所誤的皇帝

漢宣帝作為一個優秀的帝王將王道、儒道、法家學術融會貫通,成為一代明主,但是卻傳位於一個懦弱好儒,為仁所誤的兒子,最終誤國,可以說是漢宣帝最大的錯誤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