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了!張騫!在走一次西域!

漢朝 張騫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漢中那些事 2017-06-07

漢朝人才輩出,璀璨奪目,尤其到漢朝第七位皇帝漢武帝的時候。司馬遷、董仲舒、司馬相如、桑弘羊、東方朔、衛青、霍去病、李廣……太多太多人無法一一列舉。而這群星的閃耀,並不完全是皇帝個人的作用,更是當時社會文化實力的總爆發,才形成這中國古代歷史上並不多見的人才星空。

我來了!張騫!在走一次西域!

這樣荒涼的景色,在張騫出使西域時,定是他日日夜夜的陪伴。

在這英雄榜上,也應有張騫的名字。而他,應是排在最前面的一位。司馬遷在《史記》上評價:張騫通西域,“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張騫被封為博望侯),以為質(誠信)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張騫,是以大一統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開拓域外交通的第一人,他對發展中西交通和文化的功績,永載史冊。“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和張騫名字密不可分。廣義的西域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則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崑崙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所謂的“三十六國”,大多分佈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的綠洲上。當時的漢武帝聽說匈奴的宿敵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於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夠形成合力夾擊匈奴的軍事聯盟。張騫應募,並脫穎而出,他率眾一百餘人在公元前139年出發西行。不幸,張騫在經過匈奴之地時,被匈奴人抓捕,被羈留,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匈奴人並沒有虧待他:幫他娶妻生子,操持生活。這對一個普通男人,算是安身立命了。

我來了!張騫!在走一次西域!

張騫也只能入鄉隨俗:看大漠孤煙,聽馬嘶雕鳴。人們對他並沒有敵意,最初的看管也漸漸放鬆。恍惚間,“他鄉”儼然成了“故鄉”。所有匈奴人都認為,十幾年安逸的生活,張騫恐怕早遺忘了長安的模樣,至於出使西域的宏願,更是磨滅得無影無蹤。但張騫卻是:留胡節不辱,他苟活著、等待著。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張騫帶著隨從成功出逃,夫妻父子,從此天各一方。張騫繼續履行使命,千辛萬苦找到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為新居地富饒平安,已經無意東向再與匈奴進行復仇戰爭了。張騫只得東返,在歸途中又被匈奴俘蕕,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內亂逃跑,回到長安。張騫歷險十三年後回朝覆命,兩次被匈奴扣留,異國娶妻生子,仍毅然決然地返回故土。西域之行,去時一百多人,十三年後,只有張騫和他的助手堂邑父歸來。漢武帝為他們的勇敢、忠誠、決心所感動,封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自張騫“鑿空”西域後,絲路上,商隊、使節、軍隊、僧侶、探險家奔走往來,中國絲綢被運往歐亞各國,西方寶石、香料、玻璃器具等東運至中國內地,遙遠的東西方被連接起來了。

我來了!張騫!在走一次西域!

《後漢書·西域傳》講:“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絲路把人類最古老的幾種文化連接起來。這條通道,興盛千年之久,一直到海上交通建立後,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歷史學家黎東方曾說,傳說許多西域物產,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張騫傳入中土,這樣的說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實,但是張騫對正式開通絲綢之路的首功,卻是永遠不能磨滅的。唐人詩作中,“博望侯”已經成為英雄主義的一種文化象徵,而與代表當時的時代精神相聯繫。中國對汗血寶馬的最早記錄也是在西漢。

我來了!張騫!在走一次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使在貳師城見到了強健的大宛馬,於是奏知漢武帝。嗜好寶馬的漢武帝特意鑄了一匹金馬,命使者送到大宛國,想換一匹汗血寶馬,結果被大宛國王拒絕,漢使也在歸途中被殺。漢武帝派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大宛國人難以抵擋,同意向漢朝提供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這些馬經過長途跋涉後損失慘重,到達玉門關時僅餘1000多匹。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作詩讚美,稱它為“天馬”,曾作《太一之歌》:“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黎東方說,“天馬”遠來的漢武帝時代,正是當政者積極開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歷史時期。新疆羅布泊地區出土的漢代錦繡圖案中“登高明望四海”的文字,正體現了當時漢文化面對世界的雄闊的胸襟。魯迅曾盛讚漢代社會的文化風格:“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黎東方感慨,張騫不正是當時民族精神之所謂“豁達閎大之風”的活生生的例子嗎?!漢中,一代名臣諸葛亮最後的歸宿,儘管他並不情願。而假如找一個對中國人思想和行為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諸葛亮是其中之一。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在中國人民心靈中留下的形象,直到今天依然深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