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或許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人們對變幻莫測的未來,既充滿了濃厚的好奇與憧憬,也懷有深深的懷疑和恐懼。在此思想觀念支配下,探尋、挖掘未卜先知、預測未來的能力和方式,就促使古代,乃至現代人類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的投身其中。從古至今,形形色色的未卜先知、預測未來的方式,如占卜、解夢、科學幻想……不斷出現在人類歷史進程中。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其中,對戰國以後古代中國政治影響至深至遠者,或許非戰國時期陰陽學派的代表人物鄒衍創立的“五德終始說”莫屬。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鄒衍

一、“五德終始說”的創立

​“五德”就是“五行”,是商周時期人們對世界萬物本原探索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鄒衍之所以將“五行”改名為“五德”,主要原因或許在於:一,“五行”說已為世人熟知,不具有神祕性;二,鄒衍將“行”視為每一朝代的“德運”,故名。“終始”,結束和開始,循環往復之意。“五德終始說”是鄒衍提出來的有關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終極真理。

“五德終始說”的理論基礎,實際上是大致於西周初(或更早)形成的“五行”觀念,《尚書·洪範》篇所載微子與周武王的對話,只提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屬性、功能等,謂之“五行”。現代哲學將其歸類於樸素唯物主義範疇。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隨著人們對“五行”各種物質屬性認識的逐漸深化,建立在“五行”基礎上的“五行相生”、“五行相剋”的理論,大致在春秋戰國時期,也逐漸形成。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大致在春秋時期,人們還把“五行”與五季、五方、五色、五味等元素一一對應起來:(此表很重要!秦漢以後許多政治制度設計,皆依此而制定)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鄒衍根據上述理論,將其附會到人世朝代更替規律的探究問題上,進而宣稱自己掌握了朝代更替、歷史和社會演變的基本規律。即人間朝代的更替,都是前個朝代“德”被後一個朝代的“德”剋制消滅的結果,“五行相剋”的循環,導致了人間朝代的更替。

根據“五德終始說”闡釋了夏商周朝代更替的規律後,鄒衍大膽地提出一個預測:“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祥徵應也。”但這個政權是當時“戰國七雄”中的哪個大國,鄒衍並不敢明說。只是用這種籠統模糊的話語,宣揚、兜售自己的理論而已(符合騙子的基本特徵!)。

二、戰國時期“五德終始說”的地位與影響

鄒衍正是憑藉掌握的這一具有神祕主義色彩的理論,引起了當時諸多諸侯國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是畏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每到一個諸侯國,都會得到該國王公貴族隆重的招待和優遇。在鄒衍這介布衣面前,很多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君主貴族,畢恭畢敬,甚至有的還卑躬屈膝,討好巴結他。司馬遷還將鄒衍受到各國君主貴族隆重優待,與孔子周遊列國受到的窮困,甚至在陳國、蔡國還斷糧了,師徒皆面有菜色,孟軻困於齊、魏等國的窘像進行了比較。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三、秦始皇對“五德終始說”的採用

秦始皇統一後,為給秦代周尋找神道依據,神化皇權,竟然拋棄了本民族原有的崇拜白帝、赤帝、青帝、黃帝傳統,選用了“五德終始”說。以“水”為秦朝的“德”,一切措施制度,均遵循上表所載水德及其相配的各種元素。如秦朝制度中的數字,皆為六,或六的倍數,或六的約數(如秦統一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秦始皇泰山、琅琊等地刻石字數皆為六,或六的倍數等);秦朝尚黑色,故名其民曰“黔首”等。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四、漢朝“德”的變更:水德→土德→火德

西漢初,劉邦宣稱漢朝為水德。這其實是劉邦將漢朝視為周朝正統的接替者的一種手段和謀略。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漢文帝時,博士魯地人公孫臣上奏,建議漢朝改為土德。丞相張蒼等堅持水德,予以抵制,未果。數年後,黃龍見於成紀(地名)。漢文帝詔令採納公孫臣之說,按五行相剋理論,以漢朝為土德。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瞭解上述後,就知道下面這幅劇照中,劉邦服飾的配色是錯誤的。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變漢朝的“土”德為“火”德。原因有四: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第一,王莽自稱是舜的後裔,舜為土德,故王莽認為新朝也應該是土德。

第二,漢朝被新朝取代,與以往秦滅周,漢滅秦皆採用暴力手段迥然不同,是採取和平的“禪讓”方式,故有血腥暴力色彩的“五行相剋”理論不適用,具有“禪讓”性質的“五行相生”理論,非常適合現實需要。

第三,依據“五行相生”理論,新朝要為土德,則漢朝必須為火德。

第四,漢朝皇帝自願“禪讓”皇位予王莽,與歷史上的堯、舜禪讓非常吻合。那麼,漢朝劉氏皇室的祖先,應為五帝之一的“堯”。

依據上述,王莽還重造了“古史”體系,以宣揚其學說。比較鄒衍、王莽“古史”體系,可謂迥異:

鄒衍“五行相剋”理論建立的古史體系:

黃帝(土德)—夏(金德)—商(水德) —周(木德) —秦(火德)—漢(土德)—新(金德)

王莽依據“五行相生”理論撰造的古史體系:

太昊伏羲氏(木德)—炎帝神農氏(火德)—黃帝(土德)—少昊金天氏(金德)—顓頊(水德)—帝嚳(木德)—堯(火德)—舜(土德)—夏(金德)—商(水德)—周(木德)—漢(火德)—新(土德)

顧頡剛認為,《史記》、《漢書》中漢高帝劉邦斬白蛇起義,有神靈曰劉邦為“赤帝子”的傳說,當是王莽等人杜撰出來,竄入《史記》,班固不察,加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附會火德神靈來神化自己,於是班固抄錄成文。

鄒衍說,我發現了朝代更替規律:“五德終始說”與古代政治

自此漢朝“德”變為“火德”,後人稱漢朝為“炎漢”、“炎劉”。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標題就是“曹丕廢帝篡炎劉”。

以後,每一新朝代建國伊始,就從事改正朔,易服色等禮制改革,主要依據就是基於“五德終始說”。

文史君說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無論根據“五行相生”,還是“五行相剋”,每一朝代都必然會被另外一具有相生或相剋屬性的“德”所代表的新王朝取代,這是本朝的統治者(尤其是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們,如劉邦、李淵等,或某王朝有作為的皇帝們,如西漢的文、景,唐朝的太宗、玄宗等)為何還要選擇本王朝的“德”呢?這不是預示著本朝必將覆滅嗎?原因有二:

第一,制度慣性的力量,無法違背。不管怎麼說,秦漢時起,“五德終始”成為王朝正統的象徵符號之一,不選擇本朝的“德”,“皇權神授”理論就有了缺失。

第二,更重要的是,“五德終始說”理論認為,只要某一朝代的天子遵行“天德”,實行德治,該王朝就會始終得到上天的眷顧和護佑,該王朝的“德”就永葆生機和活力,不會孕育其它的“德”,或被其它的“德”所剋制,該王朝就可統治萬年,沒有極限。所以即便“五德終始說”有理論上的缺陷,卻依然被秦漢時起歷朝統治者推崇。

參考文獻

1.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2.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