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削藩找不到理由,此大臣出了個主意,皇帝表示徹底服了

漢朝 主父偃 漢武帝 推恩令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7-11-08

自從劉邦建立了漢朝,就把京都附近的土地以“藩國”的形式分封給了老劉家的子孫們,認為如此就能天下同姓一家,藩國拱衛朝廷,四海一家。

結果,中央一直在內鬥,藩國一直在建設,最終導致了地方強中央弱的局面,那些勢頭迅猛的藩國仗著家大業大,也就不把中央的號令當成天字號文件了。

皇帝削藩找不到理由,此大臣出了個主意,皇帝表示徹底服了

(西漢前期形勢圖)

問題很嚴重,所以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在大臣晁錯的建議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藩運動。由於動作實在簡單粗暴,讓藩國的藩王們紛紛發難,於是漢景帝為了和諧社會,只得讓提出“削藩”的晁錯當了替罪羊,好歹才將七王之亂平息下來。

事情直到漢武帝繼位,還是沒有解決。但是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卻越來越嚴重。有前車之鑑的漢武帝自然不會輕舉妄動,不過此事還真是壓在他心口的大石,壓得他夜不能寐。

直到無產階級主父偃的橫空出世,向漢武帝獻上了《推恩令》的計策,漢武帝似乎才看到了削藩的可行性。

西漢初年的藩國頗有些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的樣子,藩王去世後,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公子是沒有繼承權的,而且也分不到半點家產。主父偃曾在各藩國求學求職,對各藩國的問題自然十分熟悉,所以他才會有《推恩令》這種好計策。

這個計策好在哪兒呢?

皇帝削藩找不到理由,此大臣出了個主意,皇帝表示徹底服了

(主父偃的推恩令)

首先,考慮到藩王的兒子眾多,不能厚此薄彼,應該讓所有的兒子都有土地有權力,因此准許藩王將自己的土地和權力分給自己的兒子們,允許他們在藩國的基礎上建立侯國,當然,封侯這事還是要上報中央,經過皇帝批准的。

這條政策妙就妙在很溫柔。說實話,藩王也是人呀,對自己的親生骨肉怎麼會不疼呢!除了一個兒子能繼續做藩王之外,其他人分一點土地就能做侯,這事實在是不錯,自己的土地一點沒少,還能賺幾個侯爵的頭銜。

但是這樣一來,像分餅一樣,人越多,餅就會分得越小。到最後,一個好好的地盤就弄得四分五裂的,想要與中央對抗就難上加難了。不過,這正是漢武帝想要的結果。

既然是主父偃提出來的《推恩令》,那將削藩的事交給他來辦,是再合適不過了。於是提拔他為郎中,後來為了讓他在削藩的道路上不被人阻撓,於是連連提拔,一年之中竟提拔四次之多,官至中大夫。

主父偃這個人在得志之前,因為窮困潦倒,沒有人理他。因為《推恩令》的緣故,成了皇帝身邊的重臣,於是又有許多人投靠在他的門下。所以,主父偃是不需要講什麼人情世故的,對於推恩令的推行,更是手腳大開,毫無顧忌。

在推行推恩令的過程中,主父偃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想要推行推恩令,必須得等到藩王死才行。顯然這是不行的,畢竟,誰也不知道這些藩王什麼時候才會死呀!

既然皇帝是唯一欣賞自己,給自己舞臺表演的人,那麼自己自然要一心向著皇帝。主父偃行動了。

要想找辦法有的是!這些不勞而獲尸位素餐的藩王,要找他們的岔子,還不容易嗎?

第一個對準的是燕王。

燕王有什麼問題呢?作風問題。燕王與父親的姬妾通姦,還搶弟媳,又長期和自己的三個女兒亂倫,作風是大大的敗壞。

主父偃得知他的罪行後便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深懂主父偃背後的意圖,於是召開領導會議,讓大家對燕王的罪行暢所欲言,該如何處罰。這種時候,就是大臣們刷存在感的時候了,所以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是禽獸不如的行徑啊,當賜死。

於是燕王自殺,這樣都不用推恩了,燕國直接由藩地改為郡縣,歸為中央管理。

事後,漢武帝對主父偃高度讚揚了一番,說他事兒辦得漂亮。

主父偃發現作風問題真是處理這些藩王的好辦法,於是,他像獵犬一樣開始蒐集藩王們的作風問題。

很快他又聽到了齊厲王的風言風語,說齊厲王和親姐亂倫。主父偃自然又向漢武帝上報,漢武帝很高興,就將主父偃提為齊相,讓他去調查齊厲王的作風問題。

皇帝削藩找不到理由,此大臣出了個主意,皇帝表示徹底服了

(年少的齊厲王)

到了齊國,主父偃大張旗鼓把齊厲王后宮的宮女宦官抓起來,進行嚴格審問。但是,審問一通後,他發現事情並非人們傳言的那樣不堪。齊厲王和他姐姐究竟有沒有亂倫,有些語焉不詳,找不到真實依據。

主父偃想到如果回去覆命說齊厲王無罪,只怕漢武帝以後再也不會器重自己了,於是鋌而走險,強迫那些宮女宦官按他的要求,給齊厲王制造罪行。

這事讓齊厲王知道了,齊厲王不過才十五歲呀,覺得主父偃這就是不想要他活呀,想到燕王的結局,就心裡惶恐不安,於是也學燕王,飲鳩自盡了。

齊厲王一死,這案子也就死無對證了。再加上齊厲王無子,於是按老規矩,又將齊國削藩改郡,由中央直接管理。

主父偃總算舒了一口氣,雖然過程不理想,不過好歹是皇帝想要的結局就成了。

主父偃想的是沒錯,不過有人坐不住了。這個人是趙王。趙王想,按主父偃這樣的搞法,早晚就會搞到自己頭上,說不定,自己的作風……可能也會有那麼一點問題

為了保住自己的藩地和自己的性命,趙王先下手為強。趁著主父偃不在朝廷,趕緊向漢武帝告狀,罪狀有兩條:

一是貪汙受賄;二是逼死齊厲王。

皇帝削藩找不到理由,此大臣出了個主意,皇帝表示徹底服了

(趙王告狀)

趙王一告狀,其他藩王也坐不住了,紛紛向皇帝揭發主父偃的罪行,無怪乎某年某月某日收受了我多少金之類的證據等,並且大家表示齊厲王這事,得給個說法,要不死者如何瞑目。

漢武帝見藩王們越說越激動,一下就想到了父親漢景帝的“七王之亂”。漢武帝心想,不成,得安撫他們,要不再給我弄個什麼亂子,推恩令就不好使了。

於是,漢武帝就派人把主父偃投入監獄,表示要好好調查此事。那些藩王見主父偃被抓了,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主父偃倒是承認了受重金之事,不過,主父偃抵死不承認齊厲王的死跟他有關。

漢武帝其實也就是走走過場,堵堵藩王們的嘴,所以準備先革職,讓他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再說。誰知道,雖然藩王不再說話,漢武帝身邊的大臣開腔了。他們早就嫉妒得主父偃眼紅眼綠了,不趁這個機會搞掉主父偃,更待何時!

於是宰相公孫弘說:“齊厲王自殺,又沒有子嗣,連封地也被朝廷收走了,這事說起來罪魁禍首就是主父偃,如果不重判主父偃,只怕其他藩王會不服。”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話,再想到藩王們在朝廷上的舉動,思考了一番,覺得比起自己的削藩大事,主父偃的命算得了什麼呢?何況既然改革,總是有人要做出犧牲的嘛,於是他便下令殺了主父偃。

就這樣,主父偃成了漢武帝的替罪羊。

主父偃死了,矛盾稀釋了,推恩令執行了,漢武帝成大贏家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