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老故事——張騫於絲綢之路

漢朝 張騫 中國古代史 漢武帝 張掖檔案 2017-05-14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留給世人多少想象,多少感慨。當年的聲聲駝鈴如今雖被火車汽笛取代,但曾見證中國歷史輝煌的絲綢之路,像一首經典永不衰退的詩,讓千生都知道有個它。

提起絲綢之路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是他開創了千古流傳的壯舉,令後世瞻仰驚歎。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容易,可以說它是漢王朝和匈奴長期相爭相鬥的產物。西漢自建立以來一直飽受匈奴騷擾之苦,匈奴強大之時甚至一度對漢王朝的統治造成威脅,在漢武帝出擊匈奴以前,河西走廊是被匈奴控制的,阻斷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雄心壯志的漢武帝掌權後一改過去的黃老思想,派出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抗擊匈奴。

張掖老故事——張騫於絲綢之路

在張騫出使西域回朝後,說明了西域各國願意和漢朝通商往來,建立聯繫的意願,加之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使匈奴不斷後退,使漢朝奪回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為了聯繫西域各國,進一步打擊匈奴,所以漢朝大力扶持對西域的貿易,使得西域各國同漢朝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形成了絲綢之路。

張掖老故事——張騫於絲綢之路

張騫的出使並非一帆風順,一行人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晒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張掖老故事——張騫於絲綢之路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繫。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掖老故事——張騫於絲綢之路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絲綢之路是什麼時候才有這個名稱呢?19世紀末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過一本書叫《中國》。在這本書裡他首先提出絲綢之路這個稱呼,後來在1910年還是德國人的赫爾曼,他又出了一本《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他把這個李希霍芬的觀點又完善了,而且把絲綢之路延伸到敘利亞。

一般的來講,古代的絲綢之路,即從長安到敘利亞,這個絲綢之路提出來之後,漸漸的被學術界接受。中國接受這個名稱並真正廣泛的用,是近幾十年的事。如果大家看中國的研究東西方關係的一些學者的論著,就會發現,當時這些學者主要用的名稱是東西交通,或者是中西交通,並不侷限於絲綢這一範疇。在這條偉大的線路上,絲綢只是其中的一項,因而不能用絲綢之路完全概括。

當時的東西交通和中西交通,包括文化、藝術、科技、宗教等各方面交流。現在,學術界也基本接受了絲綢之路這個稱呼。實際上絲綢之路的內涵遠比它的名字豐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