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月氏遷徙路線

張騫出使

匈奴俘虜提供的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漢武帝的注意,漢武帝表現出很高的戰略眼光,他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決定在心中醞釀,聯合西遁的月氏國,從東西同時出兵夾擊匈奴,斬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張騫帶領由一百多熱血青年組成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一條前所未知的冒險之旅。很快他們就走出漢朝國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張騫心裡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須要急速穿過。不料,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漢朝使者全部被俘。

幾年後,竇太后壽終正寢,漢武帝終於能獨攬大權。漢朝經過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已達到鼎盛,對匈奴全面開戰?還是等待那個人的消息?那就是張騫,派出去幾年也杳無音訊,月氏什麼態度也一無所知。矛盾的漢武帝,選擇了等待。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月氏遷徙路線

張騫出使

匈奴俘虜提供的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漢武帝的注意,漢武帝表現出很高的戰略眼光,他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決定在心中醞釀,聯合西遁的月氏國,從東西同時出兵夾擊匈奴,斬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張騫帶領由一百多熱血青年組成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一條前所未知的冒險之旅。很快他們就走出漢朝國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張騫心裡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須要急速穿過。不料,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漢朝使者全部被俘。

幾年後,竇太后壽終正寢,漢武帝終於能獨攬大權。漢朝經過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已達到鼎盛,對匈奴全面開戰?還是等待那個人的消息?那就是張騫,派出去幾年也杳無音訊,月氏什麼態度也一無所知。矛盾的漢武帝,選擇了等待。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又一次與匈奴和親

公遠前134年,軍臣單于派出使節來到長安,請求和親締結友好。漢武帝就是否和親問題,召開一次御前會議。主戰派王恢表示,漢和匈奴和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他們,應該主動攻打匈奴。主和派韓安國表示,匈奴遷徙不定,漢朝如果千里出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就會疲憊不堪,匈奴則是以逸待勞,這是很危險的,不如和親來的實際。大臣皆依附韓安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少數服從多數,於是漢武帝就答應和親。

《資治通鑑》記載: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韓安國曰:“匈奴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上古不屬為人。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月氏遷徙路線

張騫出使

匈奴俘虜提供的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漢武帝的注意,漢武帝表現出很高的戰略眼光,他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決定在心中醞釀,聯合西遁的月氏國,從東西同時出兵夾擊匈奴,斬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張騫帶領由一百多熱血青年組成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一條前所未知的冒險之旅。很快他們就走出漢朝國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張騫心裡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須要急速穿過。不料,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漢朝使者全部被俘。

幾年後,竇太后壽終正寢,漢武帝終於能獨攬大權。漢朝經過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已達到鼎盛,對匈奴全面開戰?還是等待那個人的消息?那就是張騫,派出去幾年也杳無音訊,月氏什麼態度也一無所知。矛盾的漢武帝,選擇了等待。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又一次與匈奴和親

公遠前134年,軍臣單于派出使節來到長安,請求和親締結友好。漢武帝就是否和親問題,召開一次御前會議。主戰派王恢表示,漢和匈奴和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他們,應該主動攻打匈奴。主和派韓安國表示,匈奴遷徙不定,漢朝如果千里出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就會疲憊不堪,匈奴則是以逸待勞,這是很危險的,不如和親來的實際。大臣皆依附韓安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少數服從多數,於是漢武帝就答應和親。

《資治通鑑》記載: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韓安國曰:“匈奴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上古不屬為人。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和親的公主

馬邑城之謀略

此時雁門一帶的豪商聶壹,登上歷史舞臺。他是一個經常來往於雁門與匈奴之間,做貿易的商人,對於匈奴他是再熟悉不過了。出於對西漢邊患不息的焦慮,他想到一個對付匈奴的辦法。

通過主戰派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可用財利引誘匈奴前來馬邑城,漢軍預設伏兵襲擊,這是消滅匈奴人的妙計。多麼似曾相識啊,100多年前,趙國名將李牧,放大批牲畜出關放牧,牧民滿山遍野作為誘餌,匈奴主力上當,進入李牧的包圍圈,大破匈奴。

《資治通鑑》記載:

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漢武帝就此事,又開了一次會議,韓安國依然是主和派,不同意馬邑之謀,不能輕易破壞5代和親之策。王恢向漢武帝表示前途大好,匈奴若前來,我們四路大軍包抄匈奴,他再去斷匈奴的後勤補給,把匈奴團團包圍滅之。漢武帝一聽,這辦法可以啊,同意出兵,實踐馬邑之謀。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月氏遷徙路線

張騫出使

匈奴俘虜提供的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漢武帝的注意,漢武帝表現出很高的戰略眼光,他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決定在心中醞釀,聯合西遁的月氏國,從東西同時出兵夾擊匈奴,斬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張騫帶領由一百多熱血青年組成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一條前所未知的冒險之旅。很快他們就走出漢朝國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張騫心裡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須要急速穿過。不料,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漢朝使者全部被俘。

幾年後,竇太后壽終正寢,漢武帝終於能獨攬大權。漢朝經過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已達到鼎盛,對匈奴全面開戰?還是等待那個人的消息?那就是張騫,派出去幾年也杳無音訊,月氏什麼態度也一無所知。矛盾的漢武帝,選擇了等待。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又一次與匈奴和親

公遠前134年,軍臣單于派出使節來到長安,請求和親締結友好。漢武帝就是否和親問題,召開一次御前會議。主戰派王恢表示,漢和匈奴和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他們,應該主動攻打匈奴。主和派韓安國表示,匈奴遷徙不定,漢朝如果千里出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就會疲憊不堪,匈奴則是以逸待勞,這是很危險的,不如和親來的實際。大臣皆依附韓安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少數服從多數,於是漢武帝就答應和親。

《資治通鑑》記載: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韓安國曰:“匈奴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上古不屬為人。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和親的公主

馬邑城之謀略

此時雁門一帶的豪商聶壹,登上歷史舞臺。他是一個經常來往於雁門與匈奴之間,做貿易的商人,對於匈奴他是再熟悉不過了。出於對西漢邊患不息的焦慮,他想到一個對付匈奴的辦法。

通過主戰派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可用財利引誘匈奴前來馬邑城,漢軍預設伏兵襲擊,這是消滅匈奴人的妙計。多麼似曾相識啊,100多年前,趙國名將李牧,放大批牲畜出關放牧,牧民滿山遍野作為誘餌,匈奴主力上當,進入李牧的包圍圈,大破匈奴。

《資治通鑑》記載:

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漢武帝就此事,又開了一次會議,韓安國依然是主和派,不同意馬邑之謀,不能輕易破壞5代和親之策。王恢向漢武帝表示前途大好,匈奴若前來,我們四路大軍包抄匈奴,他再去斷匈奴的後勤補給,把匈奴團團包圍滅之。漢武帝一聽,這辦法可以啊,同意出兵,實踐馬邑之謀。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馬邑城的動畫形象

聶壹越過雁門關直奔匈奴王庭,可見聶壹的貿易生意,都做到了匈奴王庭,能不費吹灰之力找到單于。他表示有能力殺死馬邑縣令,獻城投降。馬邑城一直是邊境重鎮,匈奴得到它,就能很好的解決匈奴過冬的食物問題。拋出這麼大的誘餌,單于心動了。

就在聶壹去找匈奴單于的同一時間,漢朝派出30萬大軍,分成5路,各就各位的埋伏在馬邑城外山谷中。

聶壹回到馬邑,斬殺死刑囚犯,用來冒充馬邑縣令和縣丞,把他們的頭顱掛在馬邑城樓上,讓匈奴使者觀看,以此證明這事是真的。軍臣單于統帥10萬騎兵,快要接近馬邑時,變得疑神疑鬼,他看見漫山遍野的牛羊,而不見牧民。牲畜是牧民最重要的財產,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絕對不會離開畜群?軍臣單于不敢輕舉妄動,下令襲擊一個邊塞哨所,俘虜了一個漢朝武官,沒骨氣的漢朝武官,洩漏了王恢的計謀,軍臣單于於是下令撤軍。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月氏遷徙路線

張騫出使

匈奴俘虜提供的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漢武帝的注意,漢武帝表現出很高的戰略眼光,他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決定在心中醞釀,聯合西遁的月氏國,從東西同時出兵夾擊匈奴,斬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張騫帶領由一百多熱血青年組成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一條前所未知的冒險之旅。很快他們就走出漢朝國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張騫心裡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須要急速穿過。不料,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漢朝使者全部被俘。

幾年後,竇太后壽終正寢,漢武帝終於能獨攬大權。漢朝經過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已達到鼎盛,對匈奴全面開戰?還是等待那個人的消息?那就是張騫,派出去幾年也杳無音訊,月氏什麼態度也一無所知。矛盾的漢武帝,選擇了等待。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又一次與匈奴和親

公遠前134年,軍臣單于派出使節來到長安,請求和親締結友好。漢武帝就是否和親問題,召開一次御前會議。主戰派王恢表示,漢和匈奴和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他們,應該主動攻打匈奴。主和派韓安國表示,匈奴遷徙不定,漢朝如果千里出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就會疲憊不堪,匈奴則是以逸待勞,這是很危險的,不如和親來的實際。大臣皆依附韓安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少數服從多數,於是漢武帝就答應和親。

《資治通鑑》記載: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韓安國曰:“匈奴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上古不屬為人。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和親的公主

馬邑城之謀略

此時雁門一帶的豪商聶壹,登上歷史舞臺。他是一個經常來往於雁門與匈奴之間,做貿易的商人,對於匈奴他是再熟悉不過了。出於對西漢邊患不息的焦慮,他想到一個對付匈奴的辦法。

通過主戰派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可用財利引誘匈奴前來馬邑城,漢軍預設伏兵襲擊,這是消滅匈奴人的妙計。多麼似曾相識啊,100多年前,趙國名將李牧,放大批牲畜出關放牧,牧民滿山遍野作為誘餌,匈奴主力上當,進入李牧的包圍圈,大破匈奴。

《資治通鑑》記載:

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漢武帝就此事,又開了一次會議,韓安國依然是主和派,不同意馬邑之謀,不能輕易破壞5代和親之策。王恢向漢武帝表示前途大好,匈奴若前來,我們四路大軍包抄匈奴,他再去斷匈奴的後勤補給,把匈奴團團包圍滅之。漢武帝一聽,這辦法可以啊,同意出兵,實踐馬邑之謀。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馬邑城的動畫形象

聶壹越過雁門關直奔匈奴王庭,可見聶壹的貿易生意,都做到了匈奴王庭,能不費吹灰之力找到單于。他表示有能力殺死馬邑縣令,獻城投降。馬邑城一直是邊境重鎮,匈奴得到它,就能很好的解決匈奴過冬的食物問題。拋出這麼大的誘餌,單于心動了。

就在聶壹去找匈奴單于的同一時間,漢朝派出30萬大軍,分成5路,各就各位的埋伏在馬邑城外山谷中。

聶壹回到馬邑,斬殺死刑囚犯,用來冒充馬邑縣令和縣丞,把他們的頭顱掛在馬邑城樓上,讓匈奴使者觀看,以此證明這事是真的。軍臣單于統帥10萬騎兵,快要接近馬邑時,變得疑神疑鬼,他看見漫山遍野的牛羊,而不見牧民。牲畜是牧民最重要的財產,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絕對不會離開畜群?軍臣單于不敢輕舉妄動,下令襲擊一個邊塞哨所,俘虜了一個漢朝武官,沒骨氣的漢朝武官,洩漏了王恢的計謀,軍臣單于於是下令撤軍。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疾馳的匈奴騎兵

王恢之死

埋伏了幾天的漢朝大軍,不見匈奴的動靜,只好打道回府。而王恢準備襲擊匈奴後勤的3萬兵,眼看著匈奴大軍撤退,怕以卵擊石不敢出擊,也下令回去。一場耗費巨大的軍事力量的出擊,就這樣無果而終。漢武帝大怒,抓了這場軍事計劃的主謀王恢,交給廷尉審理,廷尉以觀望避戰之罪,判處王恢死刑。

雖然王恢賄賂丞相田汾周旋,但無濟於事,漢武帝因這事很丟面子,匈奴也得罪了,漢匈正式撕破臉皮。還換來朝廷中那幫主和派的指責。三十萬大軍,軍費後勤消耗太大,換來一場無收穫的戰爭。哪怕你攻擊一下匈奴,也能安慰一下眾將士的心啊。於是漢武帝表示,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為自己的懦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聽說漢武帝如此決絕,於是拔劍自刎。

"

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承漢朝的大統,從而開啟一個偉大的時代。擊潰匈奴,雪幾十載大漢恥辱,鑿河西通西域開絲路,稱霸東亞,後世人冠以“雄才大略”來專指漢武帝。然而,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並不能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利,其祖母竇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歷經以“黃老之學”治國理念下,勵精圖治的“文景之治”,見證帝國從弱小到強盛的過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剛繼位就表現出很積極的治國熱情,提拔儒家子弟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這是喜好“無為而治”的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當即給了漢武帝一盆冷水,馬上撤銷漢武帝任用的三公、郎中令等人。遭遇挫折的少年天子,慢慢隱忍,就只能等待祖母駕鶴西去的那一天。

漢武帝聽說,匈奴曾經把高祖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此後一直就有和匈奴“和親”的傳統,達60多年的時間。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憤怒了,咬牙切齒深以為恥,發誓要滅掉匈奴雪恥。

當時漢朝對西域,甚至對甘肅都知之甚少,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在帝國的西部甘肅一帶,曾經有一個月氏部落建立的國家。匈奴擊敗月氏後,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不願臣服匈奴,西遷至很遠的地方。

《漢書張騫傳》記載:

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月氏遷徙路線

張騫出使

匈奴俘虜提供的這一情報,立即引起漢武帝的注意,漢武帝表現出很高的戰略眼光,他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一個決定在心中醞釀,聯合西遁的月氏國,從東西同時出兵夾擊匈奴,斬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張騫帶領由一百多熱血青年組成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一條前所未知的冒險之旅。很快他們就走出漢朝國境,前方就是河西走廊,張騫心裡明白,匈奴人早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必須要急速穿過。不料,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漢朝使者全部被俘。

幾年後,竇太后壽終正寢,漢武帝終於能獨攬大權。漢朝經過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國力已達到鼎盛,對匈奴全面開戰?還是等待那個人的消息?那就是張騫,派出去幾年也杳無音訊,月氏什麼態度也一無所知。矛盾的漢武帝,選擇了等待。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又一次與匈奴和親

公遠前134年,軍臣單于派出使節來到長安,請求和親締結友好。漢武帝就是否和親問題,召開一次御前會議。主戰派王恢表示,漢和匈奴和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他們,應該主動攻打匈奴。主和派韓安國表示,匈奴遷徙不定,漢朝如果千里出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就會疲憊不堪,匈奴則是以逸待勞,這是很危險的,不如和親來的實際。大臣皆依附韓安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少數服從多數,於是漢武帝就答應和親。

《資治通鑑》記載: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韓安國曰:“匈奴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上古不屬為人。今漢行數千裡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和親的公主

馬邑城之謀略

此時雁門一帶的豪商聶壹,登上歷史舞臺。他是一個經常來往於雁門與匈奴之間,做貿易的商人,對於匈奴他是再熟悉不過了。出於對西漢邊患不息的焦慮,他想到一個對付匈奴的辦法。

通過主戰派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可用財利引誘匈奴前來馬邑城,漢軍預設伏兵襲擊,這是消滅匈奴人的妙計。多麼似曾相識啊,100多年前,趙國名將李牧,放大批牲畜出關放牧,牧民滿山遍野作為誘餌,匈奴主力上當,進入李牧的包圍圈,大破匈奴。

《資治通鑑》記載:

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漢武帝就此事,又開了一次會議,韓安國依然是主和派,不同意馬邑之謀,不能輕易破壞5代和親之策。王恢向漢武帝表示前途大好,匈奴若前來,我們四路大軍包抄匈奴,他再去斷匈奴的後勤補給,把匈奴團團包圍滅之。漢武帝一聽,這辦法可以啊,同意出兵,實踐馬邑之謀。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馬邑城的動畫形象

聶壹越過雁門關直奔匈奴王庭,可見聶壹的貿易生意,都做到了匈奴王庭,能不費吹灰之力找到單于。他表示有能力殺死馬邑縣令,獻城投降。馬邑城一直是邊境重鎮,匈奴得到它,就能很好的解決匈奴過冬的食物問題。拋出這麼大的誘餌,單于心動了。

就在聶壹去找匈奴單于的同一時間,漢朝派出30萬大軍,分成5路,各就各位的埋伏在馬邑城外山谷中。

聶壹回到馬邑,斬殺死刑囚犯,用來冒充馬邑縣令和縣丞,把他們的頭顱掛在馬邑城樓上,讓匈奴使者觀看,以此證明這事是真的。軍臣單于統帥10萬騎兵,快要接近馬邑時,變得疑神疑鬼,他看見漫山遍野的牛羊,而不見牧民。牲畜是牧民最重要的財產,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絕對不會離開畜群?軍臣單于不敢輕舉妄動,下令襲擊一個邊塞哨所,俘虜了一個漢朝武官,沒骨氣的漢朝武官,洩漏了王恢的計謀,軍臣單于於是下令撤軍。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疾馳的匈奴騎兵

王恢之死

埋伏了幾天的漢朝大軍,不見匈奴的動靜,只好打道回府。而王恢準備襲擊匈奴後勤的3萬兵,眼看著匈奴大軍撤退,怕以卵擊石不敢出擊,也下令回去。一場耗費巨大的軍事力量的出擊,就這樣無果而終。漢武帝大怒,抓了這場軍事計劃的主謀王恢,交給廷尉審理,廷尉以觀望避戰之罪,判處王恢死刑。

雖然王恢賄賂丞相田汾周旋,但無濟於事,漢武帝因這事很丟面子,匈奴也得罪了,漢匈正式撕破臉皮。還換來朝廷中那幫主和派的指責。三十萬大軍,軍費後勤消耗太大,換來一場無收穫的戰爭。哪怕你攻擊一下匈奴,也能安慰一下眾將士的心啊。於是漢武帝表示,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為自己的懦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聽說漢武帝如此決絕,於是拔劍自刎。

漢武帝初期時的匈奴形勢與漢武帝的戰略構想

王恢自殺


一個商人和一個將軍策劃了這場馬邑之謀,雖以失敗而告終,但也拉開漢匈之間全面戰爭的序幕。使原來猶豫不決的漢武帝,下定決心主動出擊匈奴。也可以說一個商人作用,提前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漢帝國馬上迎來最輝煌的時代,衛青、霍去病等將興雲集,打出彪炳史冊的功績。

當年出使西域的張騫,被俘於匈奴十年後,找機會逃跑,終於找到遺失的月氏部落。月氏強盛富足,早已失去復仇的鬥志,拒絕聯合出兵匈奴。這麼說漢武帝的戰略構想失敗了?並沒有,張騫收穫頗豐,一路記下西域諸國的山川地理,為以後屯兵西域,打下基礎。並找到一個可以與之聯合的西域強國----烏孫。宣帝時,烏孫和漢朝聯合出兵,把匈奴幾乎滅國。漢武帝成就了張騫,張騫又成就了絲綢之路,這一系列成就,恰恰窺見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一面。

參考《資治通鑑》《漢書 張騫傳》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必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