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垂拱(685-688年)初,武則天臨朝決事的第二三年,僧懷義便建議重修白馬寺,得到武則天的支持,僧懷義親自監修,寺成後便為寺主。僧懷義又改建建春門敬愛寺,改名為佛授記寺。

武則天毀乾元殿以修建明堂,由僧懷義督工。明堂修好後,懷義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衛大將軍、樑國公。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邊,武則天任命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師反擊,默啜退避,懷義帶兵進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懷義因此加輔國大將軍稱號,改封鄂國公,並授以柱國勳階。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垂拱(685-688年)初,武則天臨朝決事的第二三年,僧懷義便建議重修白馬寺,得到武則天的支持,僧懷義親自監修,寺成後便為寺主。僧懷義又改建建春門敬愛寺,改名為佛授記寺。

武則天毀乾元殿以修建明堂,由僧懷義督工。明堂修好後,懷義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衛大將軍、樑國公。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邊,武則天任命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師反擊,默啜退避,懷義帶兵進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懷義因此加輔國大將軍稱號,改封鄂國公,並授以柱國勳階。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那麼,深得武則天寵愛,位級人臣的一個和尚,為什麼放火燒掉自己監工所建的女皇帝深愛的明堂呢?

據說,此時武則天又開始寵信御醫沈南鏐,僧懷義醋海興波,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天堂和明堂。

武則天大怒,她密選宮女有氣力者百餘人以防備懷義,不久又誘殺懷義於宮中,送屍白馬寺,焚以造塔。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垂拱(685-688年)初,武則天臨朝決事的第二三年,僧懷義便建議重修白馬寺,得到武則天的支持,僧懷義親自監修,寺成後便為寺主。僧懷義又改建建春門敬愛寺,改名為佛授記寺。

武則天毀乾元殿以修建明堂,由僧懷義督工。明堂修好後,懷義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衛大將軍、樑國公。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邊,武則天任命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師反擊,默啜退避,懷義帶兵進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懷義因此加輔國大將軍稱號,改封鄂國公,並授以柱國勳階。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那麼,深得武則天寵愛,位級人臣的一個和尚,為什麼放火燒掉自己監工所建的女皇帝深愛的明堂呢?

據說,此時武則天又開始寵信御醫沈南鏐,僧懷義醋海興波,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天堂和明堂。

武則天大怒,她密選宮女有氣力者百餘人以防備懷義,不久又誘殺懷義於宮中,送屍白馬寺,焚以造塔。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被毀,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天堂。

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其中的“太室”號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武周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象,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

大唐復歸後,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年),又恢復了“明堂”舊稱。

安史之亂中,明堂被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於公元762年被徹底損毀。至此,在見證大唐盛衰沉浮與榮辱變遷後,明堂化為焦土殘垣。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垂拱(685-688年)初,武則天臨朝決事的第二三年,僧懷義便建議重修白馬寺,得到武則天的支持,僧懷義親自監修,寺成後便為寺主。僧懷義又改建建春門敬愛寺,改名為佛授記寺。

武則天毀乾元殿以修建明堂,由僧懷義督工。明堂修好後,懷義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衛大將軍、樑國公。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邊,武則天任命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師反擊,默啜退避,懷義帶兵進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懷義因此加輔國大將軍稱號,改封鄂國公,並授以柱國勳階。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那麼,深得武則天寵愛,位級人臣的一個和尚,為什麼放火燒掉自己監工所建的女皇帝深愛的明堂呢?

據說,此時武則天又開始寵信御醫沈南鏐,僧懷義醋海興波,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天堂和明堂。

武則天大怒,她密選宮女有氣力者百餘人以防備懷義,不久又誘殺懷義於宮中,送屍白馬寺,焚以造塔。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被毀,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天堂。

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其中的“太室”號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武周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象,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

大唐復歸後,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年),又恢復了“明堂”舊稱。

安史之亂中,明堂被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於公元762年被徹底損毀。至此,在見證大唐盛衰沉浮與榮辱變遷後,明堂化為焦土殘垣。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4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不過從上古至唐宋,其制度各異。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

到目前為止,發現並考古發掘的明堂遺址僅有四處,分別為北魏平城明堂遺址、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和唐神都洛陽明堂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垂拱(685-688年)初,武則天臨朝決事的第二三年,僧懷義便建議重修白馬寺,得到武則天的支持,僧懷義親自監修,寺成後便為寺主。僧懷義又改建建春門敬愛寺,改名為佛授記寺。

武則天毀乾元殿以修建明堂,由僧懷義督工。明堂修好後,懷義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衛大將軍、樑國公。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邊,武則天任命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師反擊,默啜退避,懷義帶兵進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懷義因此加輔國大將軍稱號,改封鄂國公,並授以柱國勳階。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那麼,深得武則天寵愛,位級人臣的一個和尚,為什麼放火燒掉自己監工所建的女皇帝深愛的明堂呢?

據說,此時武則天又開始寵信御醫沈南鏐,僧懷義醋海興波,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天堂和明堂。

武則天大怒,她密選宮女有氣力者百餘人以防備懷義,不久又誘殺懷義於宮中,送屍白馬寺,焚以造塔。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被毀,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天堂。

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其中的“太室”號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武周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象,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

大唐復歸後,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年),又恢復了“明堂”舊稱。

安史之亂中,明堂被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於公元762年被徹底損毀。至此,在見證大唐盛衰沉浮與榮辱變遷後,明堂化為焦土殘垣。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4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不過從上古至唐宋,其制度各異。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

到目前為止,發現並考古發掘的明堂遺址僅有四處,分別為北魏平城明堂遺址、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和唐神都洛陽明堂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

明永樂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按周明堂建成。大祀殿下壇上屋,屋即明堂,壇即圜丘。明世宗改大祀殿為祈谷殿。

嘉靖十年,朱厚熜實行四郊分祀,建成圜丘以後大祀殿即一直閒置。嘉靖二十一年,工部按朱厚熜的設計,循古制建明堂,就是後來的大享殿。

大享殿是座3層、金頂、重簷、亭式圓形大殿。中間四根柱子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裡邊12根柱子代表12個月,最外層的柱子則代表子、醜、寅、卯……12個時辰。裡外柱子24根,代表一年24個節氣,再加上代表四季的柱子共28根,代表天上的28星宿。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慶賞選士、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玉臺新詠·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就是一個例子。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且出現頻率很高,最早的明堂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有準確的記述。《周禮·考工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兒(長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宮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考之古籍,提到“明堂”的史料很多:

《大戴禮記》:“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東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故又名蒿宮也。”

《孝經援神契》明文規定:“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東南方。

《呂氏春秋通詮》:“明堂中方外圓,通達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之玄堂。”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史記·孝武本紀》:“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漢書·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

《晉書》卷十四:“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奉高西南有明堂”。

明堂是什麼樣子呢?上引的《大截禮記》是專門記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專著,從引文可以看出,周時的“明堂”並不豪奢。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2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秦始皇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樑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即位,時年16歲。在位54年,史家有“雄才大略”之譽,“秦皇漢武”並列一起。

《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漢武帝好儒術,通過趙綰、王臧等人的議論,準備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但是,漢武帝太年輕,竇太后還掌握著部分權力,竇太后不喜儒術,宗尚黃老,因此,對趙綰、王臧不滿,結果趙、王二人自殺,封禪之事被擱置。

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經過,《漢書·郊祀志》有敘述:

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及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從這一段記事中,可以知道:祭祀泰山,有“射牛行事”;“衣上黃而盡用樂”;以“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用“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

《郊祀志》還提到“玉牒書”,可能是在玉石片上刻上禱詞。因為事出詭祕,故不公開宣佈。漢武帝特別賞識年輕將領霍去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又看重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史稱“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嬗字子侯,後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因此,奉車子侯,就是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漢武帝封禪泰山大典中,在泰山修築了明堂。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玊音sù)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據《漢書·孝武本紀》,修建明堂在元封二年是第二次泰山封禪。明堂是什麼樣子,當時並沒有實物,更沒有圖紙,“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覆姓。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

公玊帶設計的這個明堂,現在泰山上只有遺址,是泰山著名古蹟之一。不過對於公玊帶的“明堂設計圖”,當時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可以說,明堂究竟是什麼樣子,此後歷代都有爭論。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3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歷約一年,明堂成,號為“萬象神宮”。隨後,武則天大赦天下,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允許尋常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整個世界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

《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借 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

武則天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東西南北寬105米,主體結構高86米,頂部金鳳(後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其建築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建成後,除了允許百姓參觀。武則天還下詔將河南縣(當時洛陽的縣名)改名為“合宮縣”。

劉允濟曾作《明堂賦》,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隋唐洛陽城是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建造的,皇城(太微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 (紫微宮),“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 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

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隋唐洛陽城的宮城也叫“紫微宮”。

因為天帝在紫微宮佈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宮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佈政”。

武則天又在靠近明堂的北邊建造高大的“天堂”。從江南往洛陽運名貴巨木,錢財耗費達萬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建好後,武則天每年都要在明堂舉辦“無遮會,進行法事活動。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天堂“突然失炎,連帶明堂也被燒燬。

這把火是一個名叫懷義的僧人放的。

懷義,俗姓馮,名小寶,京兆戶縣(今陝西戶縣)人,“偉形神,有膂力”。懷義出家前在洛陽市以賣藥為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寶得識唐高祖李淵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又將他推薦給武則天。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為了便於出入宮中,武則天讓馮小寶剃度為僧,法名懷義,又讓馮小寶改姓為薛,使他與女婿薛紹合族,令薛紹尊之為季父,給他改名薛懷義。

僧懷義受到武則天寵信,經常乘馬出入宮中,諸武與朝貴無不匍匐禮謁,唯恐得罪懷義。

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代,將道教放在首位。武則天要取代李唐,自然要改變這種狀況,借佛教為她製造輿論。僧懷義對此自然是心領神會,積極配合。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垂拱(685-688年)初,武則天臨朝決事的第二三年,僧懷義便建議重修白馬寺,得到武則天的支持,僧懷義親自監修,寺成後便為寺主。僧懷義又改建建春門敬愛寺,改名為佛授記寺。

武則天毀乾元殿以修建明堂,由僧懷義督工。明堂修好後,懷義因修明堂之功,拜左威衛大將軍、樑國公。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默啜部犯邊,武則天任命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師反擊,默啜退避,懷義帶兵進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懷義因此加輔國大將軍稱號,改封鄂國公,並授以柱國勳階。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那麼,深得武則天寵愛,位級人臣的一個和尚,為什麼放火燒掉自己監工所建的女皇帝深愛的明堂呢?

據說,此時武則天又開始寵信御醫沈南鏐,僧懷義醋海興波,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天堂和明堂。

武則天大怒,她密選宮女有氣力者百餘人以防備懷義,不久又誘殺懷義於宮中,送屍白馬寺,焚以造塔。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明堂被毀,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天堂。

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其中的“太室”號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武周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象,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

大唐復歸後,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年),又恢復了“明堂”舊稱。

安史之亂中,明堂被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於公元762年被徹底損毀。至此,在見證大唐盛衰沉浮與榮辱變遷後,明堂化為焦土殘垣。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04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不過從上古至唐宋,其制度各異。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

到目前為止,發現並考古發掘的明堂遺址僅有四處,分別為北魏平城明堂遺址、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和唐神都洛陽明堂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

明永樂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按周明堂建成。大祀殿下壇上屋,屋即明堂,壇即圜丘。明世宗改大祀殿為祈谷殿。

嘉靖十年,朱厚熜實行四郊分祀,建成圜丘以後大祀殿即一直閒置。嘉靖二十一年,工部按朱厚熜的設計,循古制建明堂,就是後來的大享殿。

大享殿是座3層、金頂、重簷、亭式圓形大殿。中間四根柱子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裡邊12根柱子代表12個月,最外層的柱子則代表子、醜、寅、卯……12個時辰。裡外柱子24根,代表一年24個節氣,再加上代表四季的柱子共28根,代表天上的28星宿。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古代明堂是什麼建築?

嘉靖皇上看了之後很滿意,他說,我在這大殿裡,能看天、能看地,可算是與天地共享了,乾脆,就把這大殿叫‘大享殿’吧。

這大殿就是現在的北京祈年殿,大殿金頂讓乾隆皇帝給換成藍頂。乾隆十六年,改大享殿為祈年殿。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