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族源及現代分佈

漢書 史記 漢朝 歷史 壯族小知識 壯族小知識 2017-09-28

壯族族源

考古研究發現,早在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就已經在廣西地區繁衍生息。隨著人口的增多,壯族先民分佈的範圍不斷擴大,在今廣西各大江河流域都有活動的痕跡。

壯族族源及現代分佈

黑衣壯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壯族先民屬南方百越族群中西甌、駱越支系。西甌是中國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壯侗語族先民族稱的一種,又成為西嘔。該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劉安撰《淮南子·人間訓》,寫作西嘔;《史記》、《漢書》也有記載,寫作西甌。駱越也是中國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壯侗語族先民族稱的一種。又稱雒越。名稱始見於《漢書》。漢代後,史籍再也沒有對於駱越的記載。此後對西甌、駱越的記載,大多為追述。有人認為西甌和駱越是同一支系不同時期的名稱,有人則認為西甌和駱越是不同的支系的越人。

壯族族源及現代分佈

東漢以後,西甌、駱越等名稱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烏滸、俚、僚等稱謂;

宋元以後,壯族先民的族稱又有改變,開始出現撞或僮、俍、土等名稱,壯族開始從俚僚族群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民族共同體。

由於分佈區域和支系的不同,壯族又有許多自稱:布壯、布蠻、布土、布儂、布越、布雅依、布傣、布沙、布僚、布曼、布隴、布偏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統一稱為僮族。1965年後,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改名稱為壯族。

壯族族源及現代分佈

現代壯族的分佈

布壯:壯族自稱,意為壯人。分佈在柳江、來賓、象州、賓陽、橫縣、貴港、都安、羅城、宜州、平樂、恭城、荔浦、陽朔、龍勝、三江、融水等地。主要說壯語北部方言。

布儂:壯族自稱,意為居住在深山老林峒場中耕田種地的人。又稱儂人。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龍州、憑祥、大新、天等、崇左、德保、靖西、那坡和雲南省富寧、文山、廣南、邱北、硯山、麻粟坡、馬關、西疇、師宗一帶。

布土:壯族自稱,別人稱為土人,也叫土佬、土僚。意思是最早居住在這裡的人,即本地人。廣西各地都有分佈,以左江、右江、紅水河、邕江、鬱江流域最多。在此插播一句,“土佬”在一些地方是含有罵人的意思,慎用!

布越:壯族自稱,也叫布雅依、布色。意思是越人。分佈在宜州、天峨、南丹、河池、環江、來賓、柳江、柳城、都安、上林、龍勝、凌雲、樂業、田陽、田林、西林、那坡、三江以及雲南的廣南、文山、富寧、邱北、蒙自、瀘西、羅平、師宗、祿功、勐臘等廣大地區。(插播:跟布儂生活的地方有很多重合······)

壯族族源及現代分佈

布板(曼):壯族自稱,又叫布班、布曼、根班、布那、布弄。“布”是“人”的意思,“板”指相連成片的稻田耕作地區,後演變成村落的專稱。布板即為村人。分佈在武鳴、田東、白色、巴馬、田陽、馬山、上林、都安、寧明 、河池、環江等地。

布傣:壯族自稱,意為傣人。分佈於龍州、欽州、防城、大新、崇左等地。

布僚:壯族自稱,分佈於邕寧、鳳山等地。

布隴:壯族自稱,意為山裡人。分佈於天等、平果、隆安、扶綏一帶。

布偏:壯族他稱,因為居住地太偏遠,所以叫這個名字(太任性了!)分佈在防城港市峒中、板八、那峒一帶。

布央:壯族自稱,分佈在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凌雲、樂業等地山區。

儂安:壯族支系。它的意思有很多種,一是從隆安遷過來的壯人;一是“儂”即是“弄”,指四周山嶺環繞、又沒有溪河的谷底,合起來就是居住在山旮旯裡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儂”為“叢林”的意思,布儂指住在森林裡的人。多分佈在靖西、德保、那坡以及雲南省富寧一帶。

布敏:壯族支系,意為明末清初改土歸流編戶之民的俗稱。因為喜歡穿黑色的服飾,人們就稱其為“黑衣壯”,主要分佈在那坡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