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

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

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

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

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石門】

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

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巖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裡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裡處有巖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

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

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

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

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石門】

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

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巖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裡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裡處有巖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

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

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

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

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

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石門】

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

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巖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裡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裡處有巖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

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

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

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此後,雖隸屬有變,而縣名未易。

民國屬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常澧專區,1950年屬常德專區,1980年屬常德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屬常德市。

"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漢壽】

戰國屬楚地。

漢壽縣秦為黔中郡地。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複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

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於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

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

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石門】

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

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巖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裡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裡處有巖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

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

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

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此後,雖隸屬有變,而縣名未易。

民國屬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常澧專區,1950年屬常德專區,1980年屬常德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屬常德市。

古籍分享:嘉慶沅江縣(漢壽曾屬)志,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

點我的頭像進入主頁,左上角[私信]回覆

私信回覆【漢壽】、【石門】,即可免費獲取下載《嘉慶沅江縣誌》《嘉慶石門縣誌》《光緒石門縣誌》鏈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