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交手決命運——漢尼拔時代的終結

漢尼拔 伊比利亞半島 美劇 非洲 海軍 歷史與戰爭 2018-12-01

細說歐洲歷史(十九)西庇阿的非洲攻略(下)--巴卡家族的落幕

公元前205年,在丟失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後,巴卡家族最小的成員馬可尼巴卡退回自己的祖國迦太基。而自己的長兄漢尼拔此時還被困在意大利南部,數倍於他軍力的羅馬人正在堅決的執行費邊的持久戰策略,他們在海上嚴密封鎖了漢尼拔可能獲得的任何補給的機會,事實證明直接從本土駛來的補給船隊十幾年來只有寥寥幾次成功補給給漢尼拔,其餘的都成了羅馬人的俘虜。馬可尼認為長兄的形勢已然十分危急,如若再不能得到增援,即使是戰神再世早晚都會被費邊的持久戰策略拖垮,他必須利用自己家族仍在元老院的影響力,說服元老院再次出兵馳援長兄。

名將交手決命運——漢尼拔時代的終結

意大利北部的熱那亞成了馬可尼的目標

依靠於巴卡家族多年在半島經營得到的巨大財富,元老院中不少元老都是受其恩惠的支持者,很快到這年秋天,元老院同意馬可尼增援的計劃,考慮到西班牙已經落入羅馬手中原先二哥哈斯德魯鮑爾的進軍路線已經不再可能。馬可尼率領從西班牙帶回的老兵並新招募的傭兵1.4萬人乘船躲過了羅馬海軍的監視,從意大利的北部熱那亞登陸。只靠這1.4萬人想通過羅馬人未來的層層堵截可以說實在是不夠多,不過馬可尼另有打算,他覺得依靠長兄在意大利的勝利山內高盧的凱爾特人應該很樂意出兵協助,這樣就可以招募到一支足夠深入羅馬腹地的大軍。

到了前204年春天,馬可尼領兵離開熱那亞準備南下與漢尼拔匯合,然而自當年跟隨二哥哈斯德魯鮑爾南下的凱爾特傭兵帶回梅陶羅戰役中迦太基人全軍覆沒指揮官兵敗被殺的消息後,這些高盧人就開始疏遠了與迦太基人的關係,再加上聽聞他們在伊比利亞半島北方的親戚帶回的消息表明,羅馬人已經佔領的迦太基在半島的全部領地。此時這些凱爾特部落首領認為再為這些本就信譽糟糕的僱主們火中取栗實在不是明智之舉,迦太基在這場戰爭中已經頹勢盡顯,自己已然沒必要再為他們得罪羅馬人,要知道羅馬人對待背叛者的手段可是毫不留情的。出乎意料的馬可尼在山內高盧沒有得到兵力的加強,而羅馬人得到消息後立刻派遣一位執政官和兩位法務官率領六個軍團北上,兵力不論數量和質量均在迦太基人之上。果然一場大戰後馬可尼大敗,身負重傷退回熱那亞修養去了。

名將交手決命運——漢尼拔時代的終結

羅馬人在各個戰場的節節勝利讓迦太基曾經的盟友紛紛思考自己的前途

然而時不我待,到前203年,西庇阿不僅在北非打敗了吉斯戈與西法克斯的9萬大軍,而且還最終俘虜了西法克斯,扶持親羅馬的馬西尼薩繼承王位,馬西尼薩繼位後在國內一邊追擊以西法克斯兒子為首的叛亂者,一邊積極配合羅馬人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迦太基人的形勢越來越被動。本土受到直接威脅讓長久以來過慣了舒適生活的迦太基人感到驚慌失措,他們陷於驚恐之中,元老院的元老們在激烈的爭吵中最終也沒能拿出一個統一的策略。有的人提出要動用我們的艦隊突破羅馬人的海上封鎖;有的人提出要修復城牆準備圍城,也有人提出要召回漢尼拔和馬可尼的軍隊在城下和羅馬人一決雌雄;更有人提出現在應該趁局勢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迦太基還沒有輸掉最後的本錢時與羅馬和談,這樣我們還能得到一個體面的結局。

而最終爭吵的結果竟然是所有方案同時進行,不過實際上的結果我們從歷史上看迦太基人此時的和談更像是打著和談的旗號進入休戰期再召回軍隊進行決戰罷了。從國內的信使很快來到了熱那亞和克羅託內的馬可尼與漢尼拔的軍營。不過由於馬可尼一直重傷未愈在回國途中死在了船上,而此時的漢尼拔已經44歲自29歲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已經過去15年而從戰果看自羅馬徹底貫徹持久戰策略後對漢尼拔實行圍追堵截但絕不與其對戰的策略後,這位名將早就磨光了銳氣,這幾年在意大利南部毫無作為,從戰略上看費邊的持久戰策略無疑是成功的,而西庇阿這樣的名將更是加速了戰爭的進程。

同樣趁著和談期間休戰的時間,迦太基船隊在載著漢尼拔和馬可尼軍隊返航的途中並未受到羅馬海軍的攔截,在兩隻軍隊登陸後迦太基人的態度立刻轉變開始強硬起來,對和談也不再熱心。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前202年春,漢尼拔已經集結了步兵4.6萬,騎兵4000,戰象80的一支大軍。迦太基元老院如此反覆的態度令羅馬人大為惱火,西庇阿決定重回戰爭狀態,一邊派遣使者面見馬西尼薩請求出兵協助,一邊起兵前去接應努米底亞的援軍。

名將交手決命運——漢尼拔時代的終結

多次戰役證明戰象的實際作用確實不大

當雙方軍隊行進到扎馬鎮的時候,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就此展開。此時的漢尼拔擁有5萬大軍但是除了自意大利帶回的1.5萬老兵外其餘新僱傭的士兵無論戰鬥力和經驗都不可靠;反觀羅馬此次加上馬西尼薩的援軍有步兵3.4萬,騎兵6000均是經驗豐富久經考驗。這也是首次羅馬在騎兵方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超過迦太基,而騎兵是漢尼拔經典戰術不可或缺的一環。失去努米底亞的支持後,漢尼拔第一次感覺對前景的不妙。。。

名將交手決命運——漢尼拔時代的終結

熟悉戰象弱點的羅馬人對付他們輕而易舉

戰役以羅馬騎兵的衝鋒開幕,馬西尼薩的手下果然沒令西庇阿失望,他們很快擊潰了迦太基人的騎兵,迦太基步兵核心方陣的兩翼也就暴露的出來,此時質量上更有優勢的羅馬重步兵自左中右三面發動進攻,迦太基人的新募步兵很快招架不住。漢尼拔本來計劃在羅馬人疲憊後再投入老兵主力一決勝負,而戰役的最後階段當羅馬和盟友的騎兵在驅逐完敵人騎兵後從敵人背後發起進攻時漢尼拔的主力正在與敵人鏖戰。此時的態勢就如當年坎尼會戰的再現一樣,只不過攻守雙方互換。而最終的結果這一天迦太基戰死2萬人,羅馬只損失1500人,被迦太基元老院給予最後希望的漢尼拔只帶了幾個騎兵逃回營地。得知戰敗消息的迦太基元老們知道擺在他們面前的只剩下和談一條路了。

和談使得迦太基獲得了和平,持續16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以羅馬的慘勝結束,戰後的迦太基雖然喪失了全部海外領地但是依然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羅馬並沒有趁城內空虛征服迦太基,也沒有像後來對付馬其頓一樣將迦太基分割為幾塊,連作為挑起二次戰爭主謀的漢尼拔也沒有受到清算。這個時期的羅馬外交上還是奉行“羅馬的傳統在於包容失敗者”,這一點從建國時刻起一直如此,也正是依靠這一點不斷的吸收被征服者的優勢從而加強自己。二次布匿戰爭雖然代價慘重但是也讓這個曾經勢力範圍只在意大利一隅的小國將勢力擴展到整個西地中海。

而漢尼拔在戰後開始將注意力放在恢復國內經濟上,但是優秀的軍事家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戰後在低調行事了一段時間後被選為行政官,任內進行了一系列成效顯彰的政治經濟改革,諸如節約經費調整開支以此來實行經濟重建政策,改革使得迦太基在不大幅增加稅賦的情況下能承擔起對羅馬的戰爭賠款,但是他的執政策略為他樹敵過多,施政手段還是軍人的那一套的強制手段,相比西庇阿他不善於使用民意製造輿論,為人比較孤僻更沒有什麼朋友。六年後反對派向羅馬派遣使者說漢尼拔意圖與塞琉古王安條克勾結再次對羅馬開戰,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考察團前往迦太基,而此時51歲的漢尼拔得知消息後,趁夜色乘船逃亡到塞琉古反倒是坐實了這一說法,到達塞琉古後,正欲打算和羅馬開戰的安條克三世立即將他奉若上賓。

漢尼拔獻策建議安條克三世一定要將主戰場定在意大利境內只有在羅馬人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打敗他們;另外請求安條克三世給他一支由100艘戰艦和11000士兵組成的軍隊回國“說服”迦太基人後由南往北進軍意大利;同時安條克本人在攻下希臘後由東向西進軍意大利。雖然這一戰略構思很是宏偉但是卻不一定可行,首先100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橫渡地中海沒這麼容易躲過羅馬人的眼線,而與希臘諸國的戰爭中也少不了這支艦隊的支持,在聽了內臣進言後安條克沒有采納漢尼拔的建議但是出兵希臘已經箭在弦上。

名將交手決命運——漢尼拔時代的終結

羅馬-敘利亞戰爭也就是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兩年後也就是前191年,安條克三世率領6萬大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希臘半島,但不久後在德摩比勒隘口戰役(也就是溫泉關)中羅馬憑藉二次布匿戰爭中鍛煉出來的優秀軍官利用戰術上的優勢以少勝多,安條克被打的大敗只帶了500騎兵逃回國內。一年後也就是前190年,西庇阿率軍渡過海峽進入小亞細亞,羅馬人先後在科律克索戰役和錫德戰役打敗安條克的艦隊,而在錫德戰役中安條克艦隊的指揮官正是漢尼拔。安條克在之後對陣西庇阿的一系列失敗讓這個曾經有著稱霸整個地中海志向的國王不得不向羅馬人求和,為表示誠意願意交出羅馬之敵漢尼拔。聽聞消息的漢尼拔又一次連夜逃至克里特島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亞細亞投靠當時正與羅馬盟國帕加馬交戰的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斯一世,這次羅馬決定不能再將其放虎歸山再次成為羅馬的敵人。在羅馬人的要求下普魯西亞斯國王同意將其交出,而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中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盡,終其一生履行了對父親的諾言:一生與羅馬為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