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版“圍魏救趙”:軍神漢尼拔遭遇“滑鐵盧”

秦朝覆滅之後,項羽和劉邦之間就天下的歸屬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楚漢之爭。與此同時,在歐、非大陸上,隔海相望的兩個強大的國家,羅馬與迦太基之間,也在進行著地中海的霸權之戰,即西方歷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所謂“布匿”,在羅馬語裡是“腓尼基人”的意思,迦太基正是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國家,故而羅馬將與迦太基之間發生的戰爭稱為“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一共有三次,發生於中國秦末時期的稱為“第二次布匿戰爭”。

百勝軍神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前期及中期,漢尼拔作為迦太基方面的統帥,曾率領數萬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境內。在戰場上,漢尼拔橫掃羅馬軍隊,百戰百勝,一度打到了羅馬城下。

羅馬內部根本沒有人能是漢尼拔的對手,無奈之下,羅馬只能採取以執政官費邊提出的放棄正面作戰,採取以拖延、消耗的為目的“費邊主義”戰略。然而,漢尼拔帶著自己的遠征軍隊在被切斷補給的情況下,仍舊在羅馬境內橫行了15年,讓羅馬付出了十多萬士兵傷亡和數十名執政官戰死的巨大代價。饒是如此,漢尼拔仍未被趕出去,他和他的軍隊就像一顆拔不掉的釘子,狠狠地插在了羅馬人的身體裡。

西方版“圍魏救趙”:軍神漢尼拔遭遇“滑鐵盧”

西方四大軍神之一:漢尼拔

直搗黃龍

時間來到公元前205年,羅馬的戰爭局勢開始好轉。幾年前派出去的羅馬年輕將領西庇阿已經徹底清除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回到羅馬的西庇阿提出了一個大膽但具有創建性的策略,決定效仿漢尼拔,率軍隊從西西里島渡過海峽,登陸非洲北岸,直搗迦太基。

這個策略的好處在於:其一,通過進攻迦太基本土,徹底解決戰端問題。其二,攻打迦太基可以迫使羅馬境內的漢尼拔主動撤離,回援迦太基,把戰火徹底排除到羅馬境外。這就是西方版本的“圍魏救趙”。

但是羅馬元老院卻極力反對西庇阿提出的這個策略。因為凡是有好必有壞。首先,漢尼拔雖然還在羅馬境內,但補給已經徹底切斷,只要繼續拖延下去,其軍隊遲早會垮掉。其次,在本土作戰,羅馬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面優勢。而一旦進軍迦太基,軍隊就會喪失這些優勢,還要面對同樣優勢的敵軍並取得勝利。這顯然是一項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尤其是以老費邊為首的上年紀的元老們,更傾向於穩中求勝的做法。

西方版“圍魏救趙”:軍神漢尼拔遭遇“滑鐵盧”

銀幣上的西庇阿

雖然西庇阿的提議不受元老們的信任,卻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量平民的支持。於是在談判妥協之後,元老院同意不直接為西庇阿提供軍隊,而只提供招募軍隊的金錢。遠征的軍隊由西庇阿自己負責招募,戰爭也是以西庇阿個人的名義打的,一旦失敗,羅馬不承擔任何責任。

面對元老院提出的這些苛刻的條件,年輕的西庇阿依舊選擇了堅持。於是,他出發到西西里島,在那裡招募軍隊,並組織訓練。公元前204年春,做好充分準備的西庇阿率領訓練好的2.6萬人的軍隊從西西里島出發,乘船渡過海峽,在迦太基城市烏蒂卡附近成功登陸。

“第二次布匿戰爭”更像是羅馬與漢尼拔家族之間的較量,祖國迦太基雖然嘗試過為漢尼拔輸送補給,但被羅馬阻撓而失敗,於是便不再努力,安心地隔海相望。當西庇阿的大軍到達迦太基本土時,迦太基人並沒有做好隨時面臨戰鬥的準備。到了第二年,迦太基才組織起與盟國努米底亞在內的達9萬人的聯合軍。西庇阿針對人數數倍的敵軍,以和談為名,多次派遣使者調查清楚敵軍營地的情況。然後,於一天夜晚,西庇阿率領軍隊以偷襲火攻的計策大敗敵軍。

戰鬥之後,努米底亞的國王被俘。西庇阿幫助自己的副官馬西尼薩成為努米底亞的新國王。如此一來,努米底亞就成為羅馬在非洲收穫的第一個同盟國。而且,該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這將為之後,西庇阿與漢尼拔之間的決戰提供有利的優勢。

兩雄相遇

軍隊潰敗後,迦太基元老院一邊考慮與西庇阿之間進行真正的和談,一邊發出命令召回遠在羅馬的漢尼拔。漢尼拔獲知消息後,隨即率領軍隊從羅馬趕回迦太基。

西方版“圍魏救趙”:軍神漢尼拔遭遇“滑鐵盧”

迦太基城

也許因為漢尼拔的回來,讓迦太基重拾了信心。一艘從羅馬過來的補給船因受到風暴被吹離登陸港口,被迦太基俘虜。西庇阿得知後,向迦太基政府索回無果。於是和談再次破裂,戰火重燃。

西庇阿和漢尼拔都很清楚對方是優秀的將領,沒有十足的把握絕不肯主動出擊。所以,兩軍並未立刻接觸,雙方都在等待。西庇阿在等待馬西尼薩從努米底亞帶來的4000騎兵和6000名步兵的援助。漢尼拔方面也在等努米底亞國的流亡勢力率領的2000騎兵援助。作為經驗豐富的將領,西庇阿和漢尼拔都很清楚強大的騎兵對於一場戰爭的重要性。

於是,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向北行軍,以求儘量地靠近努米底亞的國境,縮短援軍到來的時間。最終,漢尼拔停在了扎馬,而西庇阿停在了扎馬北部的納拉格拉,並在那裡與馬西尼薩帶來的一萬援軍成功會合。

也是為了儘量拖延時間,在會戰之前,漢尼拔主動向西庇阿發起了一場和平會談。

會上,漢尼拔提出雙方退出戰鬥,迦太基與羅馬之間恢復“第二次布匿戰爭”前的狀態。西庇阿自然不肯同意,首先戰爭是由漢尼拔挑起的,而且讓羅馬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好不容易羅馬掌握的戰爭的主動權,不可能什麼都不要就罷手。談判破裂,雙方約好,第二天戰場相見。

兩虎相鬥

公元前202年的秋天,西庇阿和漢尼拔率領軍隊相向而行,在扎馬和納拉格拉之間的平原相遇。於是,雙方擺好軍陣,扎馬會戰正式開始。

軍隊總數方面,依然是迦太基佔有優勢。擁有4.6萬步兵,4000騎兵,以及80頭戰象。而羅馬方面擁有2.4萬步兵和6000騎兵,騎兵較迦太基佔優。

戰鬥開始,漢尼拔讓80頭戰象打頭陣,對羅馬軍發起衝鋒。羅馬軍隊在西庇阿的指揮下利用喇叭和旗幟擾亂戰象,當戰象來臨時,各兵陣間主動讓出道路,讓受驚的戰象狂奔而去。

西方版“圍魏救趙”:軍神漢尼拔遭遇“滑鐵盧”

迦太基戰象

隨後,兩軍的步兵和騎兵正式交戰。漢尼拔故意留下1.5萬跟隨自己回國的精兵留在後方,暫時不加入戰鬥。以待羅馬軍隊被消耗後,再投入戰場。

然而,除了漢尼拔自己帶回來的1.5萬部隊外,其他的士兵都是臨時招募,拼湊而成的。所以,他們的戰鬥力有限,不久就被羅馬軍隊擊潰。

消滅第一波迦太基軍隊後,西庇阿先指揮羅馬軍隊布成彎弓陣型,然後再向剩餘的迦太基精兵攻擊。雙方打得十分激烈,勝負難分,而在關鍵時刻。羅馬軍隊的騎兵在消滅了敵方的騎兵部隊後,重回戰場,並繞到後面對迦太基軍隊發動攻擊。如此一來,迦太基的軍隊被羅馬軍隊徹底圍住,前後夾攻之下,1.5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主帥漢尼拔在少量騎兵的掩護下,逃離戰場。

結尾

扎馬戰役使戰無不勝的漢尼拔在軍事生涯中第一次品嚐到失敗,敗給了一個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年輕後輩。然而,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失敗。這之後,漢尼拔徹底遠離了軍事,並且因為羅馬的原因,後半生過著四處流亡的生活,直至與世長辭。

扎馬會戰,決定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以羅馬勝利的最終結果。迦太基不得不接受羅馬方面提出的各種“和平條件”:向羅馬支付賠償金;放棄非洲以外的領土佔有權;不經羅馬同意不得發動戰鬥;削弱艦隊…等等。從此以後,曾經的強國迦太基退出了地中海的霸權席位,再也無力與羅馬相抗衡。多年後,“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迦太基被羅馬人完全消滅,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