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漢靈帝為何從不登高樓?自以為賢明仁德卻被宦官玩弄於鼓掌

小說:漢靈帝為何從不登高樓?自以為賢明仁德卻被宦官玩弄於鼓掌

11、不登高樓為哪般

導言:漢靈帝愛好頗多,其一就是喜歡登高遠眺。可是,公元184年的某一天漢靈帝下令,從此之後再不登高樓。為什麼呢?因為君王登高樓,百姓就遭殃。為了天下蒼生,漢靈帝竟然放棄了自己的一大愛好。

對於漢靈帝,歷史上評價大都不好。記得兒時背過一首樂府詩,叫做:

桓靈時童謠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在漢代,選拔官員的最主要方式是舉薦制。舉薦人才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孝順父母,一個是精通學問,被舉薦的人也就被成為孝廉和秀才。到了桓靈時節,選拔已經有了太多的水分。被舉薦的人大多是官宦子弟。即便沒有什麼孝行,沒有什麼才學,也一樣可以入選。就像詩歌裡說的,被推舉為秀才的人,竟然連字都不認識;被推舉為孝廉的人,和父親都鬧分家了。所謂的清白士大夫,其實像汙泥一樣骯髒;所謂的良將其實像雞一樣膽小。

可是,漢末大亂的始作俑者漢靈帝,在正史中,卻也做過一些愛國愛民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天,漢靈帝在房間裡呆得煩悶,想憑高遠眺,透透氣。可是,隨從官員告訴漢靈帝:“古代就有規定說,天子不應當登高,登高的話,百姓就會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漢靈帝一聽,急忙打消了這個念頭,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登上高臺。

“昏君”漢靈帝心中還是有百姓的嘛!

黃巾之亂剛剛發生時,漢靈帝整天忙於處理軍務,很是頭大。此時北地太守皇甫嵩上書,建議朝廷解除黨禁,讓那些遭遇黨錮之禍的官員重新出來當官,並且建議皇帝拿出錢財充作軍餉,厚待將士。如此一來,自然士林感恩,將士用命,逆賊也能很快被消滅。漢靈帝聽了很有觸動,就詢問中常侍呂強。前文我們說了,呂強雖然是宦官,可是品行剛直。呂強說,皇甫嵩說得沒錯。長期以來,朝廷百般打壓一些正直的官員,士大夫中怨氣很重。這些人若是遲遲不得赦免,萬一逆賊聯合起來,情勢就會變得難以控制。呂強還請求漢靈帝誅殺一些貪官汙吏,選拔廉吏能臣。如此,躁動的百姓也能夠及時得到安撫,天下就會漸趨安定。

漢靈帝聽後,下詔大赦天下,提拔皇甫嵩、朱雋等人剿滅黃巾,不到一年功夫,黃巾主力就被剿滅了。

漢靈帝心中其實也是有朝廷,有天下的。

當然,漢靈帝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中常侍的罪惡。

就如登高事件,漢靈帝一直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對百姓有利的事情。其實事實根本不是他認為的那樣。

小說:漢靈帝為何從不登高樓?自以為賢明仁德卻被宦官玩弄於鼓掌

當時,中常侍等人在京城修建了許多豪華府邸,一些房屋甚至比皇宮還要高大巍峨。若漢靈帝登高一望,必然發現中常侍等人的豪宅。一旦追究起來,禍事不小。於是中常侍買通了朝廷諫官,告訴皇帝為了百姓不能登高。漢靈帝果然中招,明明是成為包庇惡勢力的保護傘,可漢靈帝還以為自己是關愛百姓的仁德之君。

那漢靈帝為什麼會這麼寵幸中常侍呢?

漢靈帝多次公開向朝臣表態:“中常侍張讓,是我的父親;中常侍趙忠,是我的母親。”漢靈帝當然有自己的生身父母。漢靈帝並非漢桓帝的兒子。漢桓帝36歲去世,卻沒有子嗣留下。當時的竇皇后和其父竇武把選擇的目標鎖定在皇族少年子弟當中,便於自己操控。時年13歲的劉宏是漢章帝玄孫,在朝廷當中沒什麼影響,正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劉宏幸運即位,從一個沒落皇孫搖身一變成為天下之主。

可是,即位第一年,爆發了大規模的政變。

當時以竇皇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聯合朝中清流,一起對宮中的宦官勢力發動進攻。由於竇皇后意志不夠堅定,竇武又輕率地洩露了消息,沒有即時發動軍事行動,反而讓宦官勢力搶先一步,劫持了劉宏,然後殺掉了竇武。之後外戚勢力被清洗,清流勢力被打壓,朝廷大權都歸於宦官。

在這場爭鬥中,劉宏對發動清洗的曹節等宦官沒有惡感,反而心存感激。

一方面是因為中常侍等人一直都對漢靈帝非常尊敬。之前的宦官首領曹節,和之後的首領趙忠都對漢靈帝尊崇有加,在漢靈帝面前始終是低頭做小,謙卑有加,從在漢靈帝面前暴露自己的囂張跋扈。

另一方面,竇太后,竇武,包括朝廷的一些正直的大臣,不是對他呼來喝去,就是對他道德說教,讓他倍感恐懼和厭惡。

何況,漢靈帝和竇太后之間本就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外戚勢力會架空皇權,宦官勢力卻必須依靠皇權。於是,漢靈帝漸漸地習慣了把中常侍等宦官作為自己立身的依靠,越到後來越是分不開了。

漢靈帝用人不當,致使天下蒙受禍患,自己被罵做昏君,也算是咎由自取。

喜歡本文就加入書架,收藏一下吧,閱讀會更方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