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千萬級人口與“三創”杭州

杭州的大城市化也不斷在向urbancitizen邁進。

近日“杭州人才落戶指南”微信公號指出,杭州實際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杭州每一年常住人口的增長數,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更是主動降低了人才落戶的“門檻”: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其實千萬級常住人口不值得炫耀。作為江蘇地級市的蘇州,人口早已突破千萬。但杭州這些年,外來人口呈現增長快、學歷高等特點,甚至原來“滬漂”、“北漂”的高精尖從業人員也選擇落戶杭州。

這與城市的互聯網基因、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杭州這些年的經濟戰略,筆者總結了一下,刨去旅遊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崛起的“三創”為人矚目,分別是:科創、文創和“金創”。

科創:從傳統濱江區逐漸轉移到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如果說濱江是500強的陣地,科創則是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

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長約33公里,平均寬約6.8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在這裡,產學研實現循環聯動:杭師大、浙大紫金港校區、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目前以阿里係為代表,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雲、北斗導航、數夢工廠以及眾多準獨角獸企業。

該區域是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產業最前沿,是搶佔世界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主陣地。目前大家最為關心的芯片製造、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等研發項目都在該區域進行了佈局。

文創:僅以良渚新城為例,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

2020年中國美院良渚分院也將投入使用,良渚將進一步深化與美院合作,整合資源,建設環美院的產業帶,打造“東方設計城”,為良渚文創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整體環境。

良渚新城下屬的夢棲小鎮,截至2018年底,新增了310個有效發明專利,入駐企業獲各項大獎39個,眾多創新設計成果獲得德國IF和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紅星獎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杭州的文創產業,良渚不是唯一,類似於夢棲小鎮這樣市級文創小鎮就不少於10個。據統計2018年杭州全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3347億元,同比增長11.6%,佔GDP比重達24.8%,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金創”:也就是金融創新。科創、文創的培育,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扶持。杭州最發達的電子商務也在向移動支付、數字金融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推進落地。

根據《財經智庫》最新發布的報告《邁向數字經濟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目前已成為金融科技產業高地,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第一城”。但金融是把雙刃劍,杭州近年來P2P的爆雷事件,也屢見報端。如何馴化資本的“洪水猛獸”,不僅是杭州,所有“大城市”都有待增長監管、“馴服”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提高了信息效用,電子商務為城市作了信用背書。二者都參與了社會公共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一個由互聯網推動的城市urban和citizen的過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千萬級人口與“三創”杭州

杭州的大城市化也不斷在向urbancitizen邁進。

近日“杭州人才落戶指南”微信公號指出,杭州實際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杭州每一年常住人口的增長數,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更是主動降低了人才落戶的“門檻”: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其實千萬級常住人口不值得炫耀。作為江蘇地級市的蘇州,人口早已突破千萬。但杭州這些年,外來人口呈現增長快、學歷高等特點,甚至原來“滬漂”、“北漂”的高精尖從業人員也選擇落戶杭州。

這與城市的互聯網基因、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杭州這些年的經濟戰略,筆者總結了一下,刨去旅遊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崛起的“三創”為人矚目,分別是:科創、文創和“金創”。

科創:從傳統濱江區逐漸轉移到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如果說濱江是500強的陣地,科創則是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

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長約33公里,平均寬約6.8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在這裡,產學研實現循環聯動:杭師大、浙大紫金港校區、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目前以阿里係為代表,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雲、北斗導航、數夢工廠以及眾多準獨角獸企業。

該區域是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產業最前沿,是搶佔世界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主陣地。目前大家最為關心的芯片製造、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等研發項目都在該區域進行了佈局。

文創:僅以良渚新城為例,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

2020年中國美院良渚分院也將投入使用,良渚將進一步深化與美院合作,整合資源,建設環美院的產業帶,打造“東方設計城”,為良渚文創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整體環境。

良渚新城下屬的夢棲小鎮,截至2018年底,新增了310個有效發明專利,入駐企業獲各項大獎39個,眾多創新設計成果獲得德國IF和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紅星獎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杭州的文創產業,良渚不是唯一,類似於夢棲小鎮這樣市級文創小鎮就不少於10個。據統計2018年杭州全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3347億元,同比增長11.6%,佔GDP比重達24.8%,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金創”:也就是金融創新。科創、文創的培育,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扶持。杭州最發達的電子商務也在向移動支付、數字金融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推進落地。

根據《財經智庫》最新發布的報告《邁向數字經濟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目前已成為金融科技產業高地,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第一城”。但金融是把雙刃劍,杭州近年來P2P的爆雷事件,也屢見報端。如何馴化資本的“洪水猛獸”,不僅是杭州,所有“大城市”都有待增長監管、“馴服”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提高了信息效用,電子商務為城市作了信用背書。二者都參與了社會公共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一個由互聯網推動的城市urban和citizen的過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千萬級人口與“三創”杭州

杭州的大城市化也不斷在向urbancitizen邁進。

近日“杭州人才落戶指南”微信公號指出,杭州實際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杭州每一年常住人口的增長數,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更是主動降低了人才落戶的“門檻”: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其實千萬級常住人口不值得炫耀。作為江蘇地級市的蘇州,人口早已突破千萬。但杭州這些年,外來人口呈現增長快、學歷高等特點,甚至原來“滬漂”、“北漂”的高精尖從業人員也選擇落戶杭州。

這與城市的互聯網基因、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杭州這些年的經濟戰略,筆者總結了一下,刨去旅遊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崛起的“三創”為人矚目,分別是:科創、文創和“金創”。

科創:從傳統濱江區逐漸轉移到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如果說濱江是500強的陣地,科創則是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

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長約33公里,平均寬約6.8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在這裡,產學研實現循環聯動:杭師大、浙大紫金港校區、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目前以阿里係為代表,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雲、北斗導航、數夢工廠以及眾多準獨角獸企業。

該區域是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產業最前沿,是搶佔世界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主陣地。目前大家最為關心的芯片製造、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等研發項目都在該區域進行了佈局。

文創:僅以良渚新城為例,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

2020年中國美院良渚分院也將投入使用,良渚將進一步深化與美院合作,整合資源,建設環美院的產業帶,打造“東方設計城”,為良渚文創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整體環境。

良渚新城下屬的夢棲小鎮,截至2018年底,新增了310個有效發明專利,入駐企業獲各項大獎39個,眾多創新設計成果獲得德國IF和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紅星獎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杭州的文創產業,良渚不是唯一,類似於夢棲小鎮這樣市級文創小鎮就不少於10個。據統計2018年杭州全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3347億元,同比增長11.6%,佔GDP比重達24.8%,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金創”:也就是金融創新。科創、文創的培育,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扶持。杭州最發達的電子商務也在向移動支付、數字金融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推進落地。

根據《財經智庫》最新發布的報告《邁向數字經濟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目前已成為金融科技產業高地,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第一城”。但金融是把雙刃劍,杭州近年來P2P的爆雷事件,也屢見報端。如何馴化資本的“洪水猛獸”,不僅是杭州,所有“大城市”都有待增長監管、“馴服”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提高了信息效用,電子商務為城市作了信用背書。二者都參與了社會公共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一個由互聯網推動的城市urban和citizen的過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東方大都市的文化認同

誠然,杭州經濟也有諸多問題。伴隨G20、亞運會甚至良渚申遺,帶來投資過剩、資本過熱的跡象,泡沫十分密集。但杭州不是個例,而是中國整個城市化、大城市化的縮影。

反觀在2018城市GDP十強榜單上,蘇州、杭州是為數不多的千年名城,是什麼基因,讓蘇杭在當下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散發持續的生機?而其他同齡的千年名城卻不見身影?

五千年前,環太湖地區的良渚古國從聚落、墓葬、祭祀到玉器,都有著嚴密完整的規範禮制,是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濫觴。五千年裡,杭州從吳越交戰之地到唐代港口、南宋都城到元代的國際商貿中心,杭州始終散發著自身的魅力。在宋朝的《夢粱錄》中所述,杭州的夜間,熱鬧萬分,店鋪都在營業,路上燈火通明,通宵達旦,徹夜喧鬧。

杭州的魅力,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離不開政府打造的高效營商環境,離不開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與騰飛,但更離不開這座城市千年傳承的人文情懷。這裡流傳著西施、白蛇傳、梁祝等美好的愛情傳說;擁有無數名人故居、遺蹟古蹤。正是這些文藝的氣質,涵養起現在開放、創新、精緻的“杭風”。

古人所說“鍾靈毓秀”,就是指人與自然的美好關係,改造、善待自然的良性循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

在目前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少經濟學家呼籲著都市圈、大城市化。的確,我們需要國際的都市,更大的城市,但更需要 “自己”的城市,訴說自己的故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千萬級人口與“三創”杭州

杭州的大城市化也不斷在向urbancitizen邁進。

近日“杭州人才落戶指南”微信公號指出,杭州實際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杭州每一年常住人口的增長數,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更是主動降低了人才落戶的“門檻”: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其實千萬級常住人口不值得炫耀。作為江蘇地級市的蘇州,人口早已突破千萬。但杭州這些年,外來人口呈現增長快、學歷高等特點,甚至原來“滬漂”、“北漂”的高精尖從業人員也選擇落戶杭州。

這與城市的互聯網基因、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杭州這些年的經濟戰略,筆者總結了一下,刨去旅遊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崛起的“三創”為人矚目,分別是:科創、文創和“金創”。

科創:從傳統濱江區逐漸轉移到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如果說濱江是500強的陣地,科創則是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

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長約33公里,平均寬約6.8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在這裡,產學研實現循環聯動:杭師大、浙大紫金港校區、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目前以阿里係為代表,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雲、北斗導航、數夢工廠以及眾多準獨角獸企業。

該區域是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產業最前沿,是搶佔世界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主陣地。目前大家最為關心的芯片製造、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等研發項目都在該區域進行了佈局。

文創:僅以良渚新城為例,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

2020年中國美院良渚分院也將投入使用,良渚將進一步深化與美院合作,整合資源,建設環美院的產業帶,打造“東方設計城”,為良渚文創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整體環境。

良渚新城下屬的夢棲小鎮,截至2018年底,新增了310個有效發明專利,入駐企業獲各項大獎39個,眾多創新設計成果獲得德國IF和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紅星獎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杭州的文創產業,良渚不是唯一,類似於夢棲小鎮這樣市級文創小鎮就不少於10個。據統計2018年杭州全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3347億元,同比增長11.6%,佔GDP比重達24.8%,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金創”:也就是金融創新。科創、文創的培育,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扶持。杭州最發達的電子商務也在向移動支付、數字金融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推進落地。

根據《財經智庫》最新發布的報告《邁向數字經濟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目前已成為金融科技產業高地,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第一城”。但金融是把雙刃劍,杭州近年來P2P的爆雷事件,也屢見報端。如何馴化資本的“洪水猛獸”,不僅是杭州,所有“大城市”都有待增長監管、“馴服”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提高了信息效用,電子商務為城市作了信用背書。二者都參與了社會公共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一個由互聯網推動的城市urban和citizen的過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東方大都市的文化認同

誠然,杭州經濟也有諸多問題。伴隨G20、亞運會甚至良渚申遺,帶來投資過剩、資本過熱的跡象,泡沫十分密集。但杭州不是個例,而是中國整個城市化、大城市化的縮影。

反觀在2018城市GDP十強榜單上,蘇州、杭州是為數不多的千年名城,是什麼基因,讓蘇杭在當下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散發持續的生機?而其他同齡的千年名城卻不見身影?

五千年前,環太湖地區的良渚古國從聚落、墓葬、祭祀到玉器,都有著嚴密完整的規範禮制,是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濫觴。五千年裡,杭州從吳越交戰之地到唐代港口、南宋都城到元代的國際商貿中心,杭州始終散發著自身的魅力。在宋朝的《夢粱錄》中所述,杭州的夜間,熱鬧萬分,店鋪都在營業,路上燈火通明,通宵達旦,徹夜喧鬧。

杭州的魅力,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離不開政府打造的高效營商環境,離不開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與騰飛,但更離不開這座城市千年傳承的人文情懷。這裡流傳著西施、白蛇傳、梁祝等美好的愛情傳說;擁有無數名人故居、遺蹟古蹤。正是這些文藝的氣質,涵養起現在開放、創新、精緻的“杭風”。

古人所說“鍾靈毓秀”,就是指人與自然的美好關係,改造、善待自然的良性循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

在目前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少經濟學家呼籲著都市圈、大城市化。的確,我們需要國際的都市,更大的城市,但更需要 “自己”的城市,訴說自己的故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千萬級人口與“三創”杭州

杭州的大城市化也不斷在向urbancitizen邁進。

近日“杭州人才落戶指南”微信公號指出,杭州實際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杭州每一年常住人口的增長數,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更是主動降低了人才落戶的“門檻”: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其實千萬級常住人口不值得炫耀。作為江蘇地級市的蘇州,人口早已突破千萬。但杭州這些年,外來人口呈現增長快、學歷高等特點,甚至原來“滬漂”、“北漂”的高精尖從業人員也選擇落戶杭州。

這與城市的互聯網基因、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杭州這些年的經濟戰略,筆者總結了一下,刨去旅遊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崛起的“三創”為人矚目,分別是:科創、文創和“金創”。

科創:從傳統濱江區逐漸轉移到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如果說濱江是500強的陣地,科創則是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

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長約33公里,平均寬約6.8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在這裡,產學研實現循環聯動:杭師大、浙大紫金港校區、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目前以阿里係為代表,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雲、北斗導航、數夢工廠以及眾多準獨角獸企業。

該區域是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產業最前沿,是搶佔世界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主陣地。目前大家最為關心的芯片製造、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等研發項目都在該區域進行了佈局。

文創:僅以良渚新城為例,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

2020年中國美院良渚分院也將投入使用,良渚將進一步深化與美院合作,整合資源,建設環美院的產業帶,打造“東方設計城”,為良渚文創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整體環境。

良渚新城下屬的夢棲小鎮,截至2018年底,新增了310個有效發明專利,入駐企業獲各項大獎39個,眾多創新設計成果獲得德國IF和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紅星獎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杭州的文創產業,良渚不是唯一,類似於夢棲小鎮這樣市級文創小鎮就不少於10個。據統計2018年杭州全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3347億元,同比增長11.6%,佔GDP比重達24.8%,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金創”:也就是金融創新。科創、文創的培育,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扶持。杭州最發達的電子商務也在向移動支付、數字金融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推進落地。

根據《財經智庫》最新發布的報告《邁向數字經濟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目前已成為金融科技產業高地,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第一城”。但金融是把雙刃劍,杭州近年來P2P的爆雷事件,也屢見報端。如何馴化資本的“洪水猛獸”,不僅是杭州,所有“大城市”都有待增長監管、“馴服”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提高了信息效用,電子商務為城市作了信用背書。二者都參與了社會公共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一個由互聯網推動的城市urban和citizen的過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東方大都市的文化認同

誠然,杭州經濟也有諸多問題。伴隨G20、亞運會甚至良渚申遺,帶來投資過剩、資本過熱的跡象,泡沫十分密集。但杭州不是個例,而是中國整個城市化、大城市化的縮影。

反觀在2018城市GDP十強榜單上,蘇州、杭州是為數不多的千年名城,是什麼基因,讓蘇杭在當下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散發持續的生機?而其他同齡的千年名城卻不見身影?

五千年前,環太湖地區的良渚古國從聚落、墓葬、祭祀到玉器,都有著嚴密完整的規範禮制,是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濫觴。五千年裡,杭州從吳越交戰之地到唐代港口、南宋都城到元代的國際商貿中心,杭州始終散發著自身的魅力。在宋朝的《夢粱錄》中所述,杭州的夜間,熱鬧萬分,店鋪都在營業,路上燈火通明,通宵達旦,徹夜喧鬧。

杭州的魅力,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離不開政府打造的高效營商環境,離不開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與騰飛,但更離不開這座城市千年傳承的人文情懷。這裡流傳著西施、白蛇傳、梁祝等美好的愛情傳說;擁有無數名人故居、遺蹟古蹤。正是這些文藝的氣質,涵養起現在開放、創新、精緻的“杭風”。

古人所說“鍾靈毓秀”,就是指人與自然的美好關係,改造、善待自然的良性循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

在目前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少經濟學家呼籲著都市圈、大城市化。的確,我們需要國際的都市,更大的城市,但更需要 “自己”的城市,訴說自己的故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第277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剛剛申遺成功的杭州良渚遺址,引起了不小轟動。

於考古界,中國的文明歷程又往前溯源了一千多年;於地產界,歡呼坐等“世遺板塊”的又一輪漲價。一個是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一個是城市化敘事中的“美麗樣本”。

筆者親身經歷杭州這些年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深感這份古老與當下的交融深刻而有趣。這份“新”與“古”的碰撞,在我們大大小小其他城市裡,也時有發生,或許可以對我們今日的城市化發展多一些啟發。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五千年古國,失落的“美麗州”

良渚,有另一個詩意的名字——“美麗洲”。

乾隆年間的《神州古史考》記載:“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今杭州湖墅西北村落謂之樑渚。”

在清代,眾多地方誌已稱其為“良渚”。根據考古發現,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於溼地之上的文明古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完整的水利系統以及精美的玉製禮器、手工業的細化分工,甚至完善的糧食倉儲等等。

中國的人類文化目前最早溯源於七千年前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位於錢塘江南,是一個自然的聚集村落。但在一千多年後,錢塘江以北,就產生了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國。不恰當地說,也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歷程”。

良渚古國的發現,是對黃河文明起源的一項極大的補充。史學界開始達成共識:早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只有中原一箇中心,而是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文化,它們燦若星斗,有的消失,有的兼併,發展壯大,最終共同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城鎮市井,中西方差異之巨

良渚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玉琮”。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其“天圓地方”的形制,體現了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據說臺北101大廈,也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設計時借鑑了良渚玉琮的形象。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為當代建築所照耀。

越走近良渚遺址,越會發現,良渚文明雖已消失,但並沒有被湮沒。它貫穿了中國太湖地區朝代更替的歷史,甚至在今日江南水鄉的生活中,也有它的蹤影。

比如,良渚的出土文物中,有眾多造型多元而富有體系的酒具,證明當時糧食充沛,酒的種類、飲酒習俗、禮儀也已經非常豐富;再比如,良渚時期水井也被廣泛使用,且粗大的榫卯結構,精緻程度令人讚歎。

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裡曾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的話。張守節為《史記》作註解釋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意思是,人們在井邊兜售貨品,於是產生了集市。俗話說,市井文化,市井人家,也大致源於此。

從井到市,正是中國古代城市一個重要的特色。井,是人類創造最早的供水系統,它不僅滿足了生活飲用、農業生產,而且為早期的貨品交換提供了場地條件。

在漢語裡,“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義,“城”代表城牆範圍,其中有宮殿、廟宇、行政機構;市,代表市場、商業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後者是經濟的。所以中國的古代城市,規劃形制上有鮮明的等級色彩。

但西方的城市有兩個涵義,城市的英文,一個是city,是與公民citizen相關,就像古希臘的中心廣場,是信息、知識交流傳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個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

我們當下所說的“城市化進程”採用的就是西方的概念,既是一個人口、資源聚集流動的歷程,也是一個人們不斷提高公民意識的過程。

但西方的城市化,是不是就適宜我們的土地與國情?在資源不斷密集、公民思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更優美的城市生活方式?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良渚文化村,“詩和遠方”的生態群落

五千年後,在良渚這片土地上,又有了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美麗洲教堂”在此地矗立。教堂與良渚博物館相隔不遠,周圍茶山連綿、湖泊靜謐。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安藤忠雄文化藝術中心、村民書房、“曉書館”這樣的文化地標。

萬科良渚文化村也開始成為全國型的旅遊勝地,和美林湖、阿那亞、麓湖生態城並稱為中國房地產“四大神盤”。

2015年,杭州良渚文化村與米蘭伯利亞諾米拉尼斯(Pogliano Milanese)兩個世界級的小鎮,為搭建起兩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國際化生活視野,正式結為友好小鎮;2016年9月,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良渚文化村作為G20接待點接待了由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38家國內外媒體組成的採訪團。

良渚文化村,成為杭州乃至全國的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類似的複合大盤項目中,不乏借鑑,造圖書館、造公園,甚至還有搬來埃菲爾鐵塔的。但這些個案,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配套經營虧損,業主更無心參與、融入。耗資不菲的設施,最終淪為空洞的展示。

能讓良渚文化村聲名遠播的精髓,不僅在於開發商近20年來的開發運營能力,更在於村裡幾千戶業主共同的“價值認同”:

一是生活的認同,業主自詡為“村民”,共同創立了“村民公約”,實現“村民自治”,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等文明規範;

二是事業的認同,2012年,萬科啟動文化村招商,但到場80多商戶沒有一家在此開店,商家表示,村內人流量太少開不起來,最終很多店鋪都租給了當地居民開設,一邊生活一邊創業,在當時也一度成為杭州地產界的佳話。

到目前良渚文化村已創造超過8000個就業崗位,大概70%-80%來自周邊地區。超越了一般“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的模式路線,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文旅、文創融合的新型生態群落。

“生態”,是近年來被多方提及的高頻詞彙。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就提出“文化生態學”,探討人類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所提及的“生態”,更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的各種“關係”。

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區、城市的關係,或許能為我們的城市化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是執著於人口,GDP規模、增速與城市化率的系列數字。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業主自治的山居理想

擁有良好關係的社區,才是好社區。在這個定義下,良渚文化村並不是杭州的唯一。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與良渚遙相呼應的,同樣擁有百萬方體量的社區——和家園

和家園位居杭州西溪溼地以南、被七大山系環保包圍,常年平均氣溫16.4度。據說,開發商曾主打過一系列“山居負氧離子”的廣告,表達生態環境的良好。廣告一出,還真吸引來了不少業主。

和良渚一樣,和家園也存在高度的“業主自治”。雖然開發商在文化配套上的投入力度不及文化村,但這裡濃厚的社區氛圍也是為業主所樂道。

和家園的業主自詡“山民”,因為依山而建,和家園開闢了一條登山步道,“跑山節”成為社區的傳統節目。此外業主自發組織了二十餘個活力社群,包括足球聯賽、春茗雅集、攝影、花藝、創意市集、社區公益等不一而足。

筆者一位老同事就住在和家園,是一位年輕的二寶媽。她非常自豪小區的環境與文化力:有自發組織的小兒醫生微信群,孩子有什麼病可以及時在群裡發圖問診,醫生的回覆也比較迅速;小區裡還有一家四位寶媽共同創業的“繪本館”,小區裡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前往,參加讀書活動、聯誼聚會。

筆者認為,像良渚文化村、和家園這樣的社區,在資源上實現了我們上述的urban,在文化上實現了citizen的過程,是社區文明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樣的社區在杭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因為在這些統一的社區價值觀背後,是一座城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支持,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千萬級人口與“三創”杭州

杭州的大城市化也不斷在向urbancitizen邁進。

近日“杭州人才落戶指南”微信公號指出,杭州實際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文章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杭州每一年常住人口的增長數,在全國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更是主動降低了人才落戶的“門檻”: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其實千萬級常住人口不值得炫耀。作為江蘇地級市的蘇州,人口早已突破千萬。但杭州這些年,外來人口呈現增長快、學歷高等特點,甚至原來“滬漂”、“北漂”的高精尖從業人員也選擇落戶杭州。

這與城市的互聯網基因、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杭州這些年的經濟戰略,筆者總結了一下,刨去旅遊業、電子商務等產業,崛起的“三創”為人矚目,分別是:科創、文創和“金創”。

科創:從傳統濱江區逐漸轉移到目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如果說濱江是500強的陣地,科創則是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

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長約33公里,平均寬約6.8公里,規劃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在這裡,產學研實現循環聯動:杭師大、浙大紫金港校區、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農林大學……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目前以阿里係為代表,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雲、北斗導航、數夢工廠以及眾多準獨角獸企業。

該區域是中國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產業最前沿,是搶佔世界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主陣地。目前大家最為關心的芯片製造、導航系統、無人駕駛等研發項目都在該區域進行了佈局。

文創:僅以良渚新城為例,已成功打造7大文創空間,區內集聚文創企業有600餘家。

2020年中國美院良渚分院也將投入使用,良渚將進一步深化與美院合作,整合資源,建設環美院的產業帶,打造“東方設計城”,為良渚文創產業發展創造優越的整體環境。

良渚新城下屬的夢棲小鎮,截至2018年底,新增了310個有效發明專利,入駐企業獲各項大獎39個,眾多創新設計成果獲得德國IF和紅點設計獎、日本G-Mark設計獎、意大利金圓規獎、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和紅星獎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杭州的文創產業,良渚不是唯一,類似於夢棲小鎮這樣市級文創小鎮就不少於10個。據統計2018年杭州全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3347億元,同比增長11.6%,佔GDP比重達24.8%,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金創”:也就是金融創新。科創、文創的培育,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扶持。杭州最發達的電子商務也在向移動支付、數字金融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推進落地。

根據《財經智庫》最新發布的報告《邁向數字經濟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目前已成為金融科技產業高地,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第一城”。但金融是把雙刃劍,杭州近年來P2P的爆雷事件,也屢見報端。如何馴化資本的“洪水猛獸”,不僅是杭州,所有“大城市”都有待增長監管、“馴服”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提高了信息效用,電子商務為城市作了信用背書。二者都參與了社會公共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也是一個由互聯網推動的城市urban和citizen的過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東方大都市的文化認同

誠然,杭州經濟也有諸多問題。伴隨G20、亞運會甚至良渚申遺,帶來投資過剩、資本過熱的跡象,泡沫十分密集。但杭州不是個例,而是中國整個城市化、大城市化的縮影。

反觀在2018城市GDP十強榜單上,蘇州、杭州是為數不多的千年名城,是什麼基因,讓蘇杭在當下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散發持續的生機?而其他同齡的千年名城卻不見身影?

五千年前,環太湖地區的良渚古國從聚落、墓葬、祭祀到玉器,都有著嚴密完整的規範禮制,是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濫觴。五千年裡,杭州從吳越交戰之地到唐代港口、南宋都城到元代的國際商貿中心,杭州始終散發著自身的魅力。在宋朝的《夢粱錄》中所述,杭州的夜間,熱鬧萬分,店鋪都在營業,路上燈火通明,通宵達旦,徹夜喧鬧。

杭州的魅力,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離不開政府打造的高效營商環境,離不開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與騰飛,但更離不開這座城市千年傳承的人文情懷。這裡流傳著西施、白蛇傳、梁祝等美好的愛情傳說;擁有無數名人故居、遺蹟古蹤。正是這些文藝的氣質,涵養起現在開放、創新、精緻的“杭風”。

古人所說“鍾靈毓秀”,就是指人與自然的美好關係,改造、善待自然的良性循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

在目前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少經濟學家呼籲著都市圈、大城市化。的確,我們需要國際的都市,更大的城市,但更需要 “自己”的城市,訴說自己的故事。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杭州良渚,一場五千年的詩意“復興”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