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的比較與研究

韓國 張猛 法國 章明 會發光的電影俠 2017-05-04

20—30年代,歐美情節劇和好萊塢類型片諸如《祕密電光》 《旅客黑幕》 《怪盜窟》 《鷹麵人》 《七心牌》 《半文錢》以及卓別林喜劇傳入中國,對偵探片、武俠片、喜劇片、愛情片產生了重大影響,催生了《火燒紅蓮寺》 《滑稽大王遊滬記》等。

在歐美唯美主義電影影響下,中國也產生了唯美主義傾向的“新派”電影,如《不堪回首》 《海誓》 《花好月圓》等。

30—40年代,在蘇聯詩意現實主義電影《戰艦波將金號》 《生路》 《夏伯陽》等影響下,產生了著名的中國“左翼”電影和現實主義電影高峰。代表作有《狂流》 《漁光曲》 《馬路天使》 《姊妹花》 《新女性》 《桃李劫》 《十字街頭》 《一江春水向東流》 《萬家燈花》等

50—70年代,前蘇聯的意識形態電影與中國革命電影在政治宣傳方面達到了默契,如前蘇聯的《夏伯陽》 《列寧在一九一八》與中國的《趙一曼》 《南征北戰》;前蘇聯的《一個人的遭遇》 《士兵之歌》 《第四十一》 《雁南飛》與中國的《董存瑞》 《柳堡的故事》 《戰火中的青春》等。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電影界掀起了學習巴贊紀實美學的熱潮,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偷自行車的人》等對第四代電影《沙鷗》 《鄰居》 《見習醫生》 《小街》等電影影響頗深。

80年代以來,第五代電影《一個和八個》 《黃土地》 《紅高粱》 《菊豆》 《大紅燈籠高高掛》 《孩子王》 《邊走邊唱》 《霸王別姬》 《晚鐘》 《五魁》 《炮打雙燈》等叛逆精神的源頭就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筋疲力盡》 《瘋狂的比埃洛》 《芳名卡門》 《四百下》 《表兄弟》等。

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的比較與研究

由於民族和傳統的慣性影響是如此之大,對國外的借鑑都是就美學特徵而言的。經過導演的篩選和文化的過濾,已經大大地改變了影響著的本來面貌,從而完全本土化和民族化了,主題和內容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新生代電影西方影響源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法國“左岸派”電影、法國新巴洛克電影、美國新好萊塢電影、迴歸傳統的好萊塢電影、西方現代派電影、西方後現代主義電影,亞洲的越南、日本、韓國、伊朗和中國港臺電影。

無論是20年代的唯美電影和類型電影、30—40年代的現實主義電影、50—70年代的意識形態電影還是80年代以來的紀實電影、文化批判電影,他們的影響源相對比較單一,而且所受影響以技術和拍攝手法方面的形式因素為主,至於主題、內容以及文化方面,則因襲中國電影傳統居多。而新生代電影的影響源呈現多元混雜的局面,他們接受的不僅是形式層面,而且包括主題、內容、文化層面。

郝建:“第五代的血管裡流動的是黃河水;第六代的血管裡流的是膠片——從他們的一部影片裡可以看到50部以上的各種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以藝術電影為尊,以歐洲電影大師為典範的學院傳統。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國傳人

王超 李楊 張猛

意大利現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的徹底的美學革命,它叛逆當時宣揚法西斯軍隊的宣傳片、宣揚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白色電話片”、遠離現實的“書法派”電影,突破了傳統電影,特別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夢幻的傳統和陳規,標誌著現代電影的開始。

內容上,它提出“還我普通人”的口號,影片的主人公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小市民和城市知識分子,內容反映普通生活。

在形式上提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拍攝實景,使電影從呆板凝固的戲劇空間中解放出來,獲得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

在電影結構方面,強調按照“日常性”的生活流程來結構電影,打破傳統電影中的線性因果關係和情節的假定性,割斷製造熒幕幻覺認同的心裡線索。拒絕給影片主人公的命運指點出路,反對大團圓式的封閉結構。在表演方面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反對明星效應。

王超:《安陽嬰兒》

“中國底層社會人民生活的影像文獻,對中國現實的體認。”

李楊:《盲井》

“黑色的、卑微的、邪惡的靈魂,以及正義所散發出的弱小的氣息。”

張猛:《耳朵大有福》《鋼的琴》

“對生活的戲謔和自嘲,對時代的緬懷和追憶。”

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的比較與研究

法國新浪潮和新好萊塢電影

中國弄潮兒

姜文 賈樟柯 張元

新浪潮以巴讚的紀實美學理論為基礎,強調電影的本體——紀實本性,反對戲劇性效果和因果敘事的故事化。巴讚的的“場面調度理論”、“景深鏡頭”、“長鏡頭”,不切割完整的時空,尊重觀眾選擇和思考的權利,展開開放式、可選擇的、含義多樣性的客觀世界等美學觀念是新浪潮的守則。

巴讚的理論是建立在分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基礎上的,因此以上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風格保持一致。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的不同之處體現在特呂弗提出的“作者策略”理論中。

新好萊塢與新浪潮的共同之處在於對內容真實性的追求,實景拍攝、凌亂破舊的房間、明暗不均的燈光、環境噪音等。他們的人物大多反抗環境, 打破傳統的時空連續性和情節因果式連接。

張元:《東宮西宮》

“知識分子的焦慮與寓言。”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多模態復調話語的狂歡。”

賈樟柯:《小武》

“致敬戈達爾的扛鼎之作。”

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的比較與研究

非理性現代電影

章明 婁燁 畢贛

法國新浪潮後,出現世界性的非理性現代主義電影大潮流:

法國“左岸派”,

意大利的安東尼奧尼,

費里尼為代表的“心裡現實主義”電影,

新德國電影,

伯格曼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哲理電影

······

這些影片表現人存在的荒誕性和內在的精神困惑,著重表現中產階級的精神痛苦。集中體現為生活流、意識流等手法。

章明:《巫山雲雨》

“玄機與造幻的交織。”

婁燁:《推拿》

“【盲視覺】的感官體認。”

畢贛:《路邊野餐》

“詩意與夢境的狂歡。”

中外電影交流史|新生代電影的比較與研究

在全世界的新生代電影中,先鋒派極端地沉醉於畫面造型的探索,對錶現人類的下意識領域的活動諸如夢境、幻覺、錯覺、性壓抑等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新現實主義通過長鏡頭再現“日常性”生活流,強調銀幕書寫貧困人生,批判現實。新浪潮新好萊塢通過對窮街陋巷中的青少年生活的表現,表達青春叛逆的主題。非理性現代派著重表現中產階級的生存困惑。

相對於主流社會的倫理規範,他們的生活方式呈現出極大的叛逆性,處在物質生活的邊緣,處在精神生活和社會輿論的邊緣。

在新生代眼中,青春叛逆、中年困惑、小資迷茫、貧困人生、同性文化、顛覆倫常······

還生活本真,嘆人生無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