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韓國 十二怒漢 法律 豆瓣電影 電影生活 2019-06-28

文:點點

1954年,美國電視電影《十二怒漢》誕生。整整65年時間過去,豆瓣評分仍舊穩定在9.4,被譽為上世紀50年代「最牛掰」的犯罪懸疑片,沒有之一。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十二怒漢》的故事實在是現實精彩,以至於各個國家都在翻拍,且每個翻拍版的評分都很高,完全不輸於原作。

1957年美國電影版評分9.4,一躍成為豆瓣電影top250的第36名。

2007年俄羅斯電影版評分8.0,直接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就連一向熱衷於創新新題材的韓國也對這個故事青睞,借鑑了這個故事。

在把美版《十二怒漢》中對於正義和司法的審視搬進電影的同時加入韓國獨有的「笑中帶淚敘事風格」,讓觀眾一邊感受現實深刻的內核,一邊獲取世界的善意和感動。

片名:《陪審員》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韓國,某法庭。

法官、嫌疑犯、陪審員聚集在一塊,預備開啟韓國曆史上第一場「有國民參與」的審判。

三者之中,陪審員是沒有任何專業法律知識的人群,但他們有權通過自己的意見改變案件結果,也就是理論上的「用感性情感判案」。

這一權利具有非常大的矛盾性,可能讓罪犯脫離法律得制裁,也有可能挽救一個無辜的“被冤枉罪犯”。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電影中,陪審員們要參與的是一起震驚公眾的「弒母案」。目擊者證人表示:自己親眼目睹嫌疑犯姜鬥植將母親拋下樓。面對指責,姜鬥植供認不諱,沒有任何想要反駁的意願。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庭審只不過是走過場,是一場把「韓國法庭已引入陪審制度」的公正性表演給媒體看的表演。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法官很看重這場庭審,因為有太多太多媒體在關注,一旦庭審過程出現意外,就會影響到自己上升的仕途。

與此同時,法官也必須秉承案件的公正性、傾聽陪審員的意見。壓力山大,讓她一秒鐘都不敢鬆懈。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參加庭審的陪審員都是法院這邊挑選好的,提前打點過,不會對案件提出質疑。但開庭前一個小時,法院突然發現:8位陪審員中有一位是媒體的眼線,必須換下。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被換上的陪審員由韓國青年演員樸炯值飾演,是一位具有選擇困難症的待業青年。由於無法做下確切的決定,他要求調看案情記錄,並且在調看的過程中發現疑點。在眾位陪審員的努力下,結局既定的弒母案翻案,拯救一個無辜被冤枉為「犯罪者」的公民…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陪審員》的故事場景很單一,基本上是在法庭和案發現場這兩個地方打轉。固定人物、固定空間、固定故事情節,卻偏偏拍攝出最強烈的矛盾衝突,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點點之所以說它借鑑《十二怒漢》是因為兩者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設定基本是一樣,同樣為「弒親案犯罪者」平反,同樣有一群年齡性格各異的陪審員群體,同樣探討陪審員和法律存在的意義。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不同的是,韓影《陪審員》適當削弱了《十二怒漢》中的懸疑感,在電影中加入韓國最典型獨有的「笑中帶淚」敘事模式。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觀眾由此看見爆笑的法庭殺人實驗——

入殮師陪審員指出血跡和傷口對不上,氣得法醫和警察接連翻了好幾個白眼。

為證明嫌疑犯姜鬥植確實有殺人的能力(他是殘疾人士),陪審員要求姜鬥植現場用錘子還原殺人過程,差點用錘頭把法官砸暈。

明明是一個緊張氣氛的「平反冤案」故事,卻被韓國人拍出一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感覺,特別有意思。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另一邊,是媒體對這起案件的重點關注:這是韓國第一次引進陪審制度,很有可能是司法界的一次重大變革。

媒體的重視的態度、法官緊張的心態、陪審員寧願一天一夜不睡覺也要弄清楚案件真相的執著…

每一個細節都在呈現大眾對於正義和真相的堅守,每一個角色都讓人感動不已。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故事最後的結局大家也都能猜到了:嫌疑犯姜鬥植當庭釋放,陪審員歡呼雀躍,觀眾感動落淚。

就連一直偷偷嘀咕“陪審員是普通人拿著手術刀做手術”的法務人員也忍不住向成功翻案的陪審員們投去贊同的目光,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韓國再出佳作:罪犯被當庭釋放,觀眾感動哭了

影片真正呈現出陪審制度存在的意義,有科普意味在裡頭,卻又不會給觀眾說教的感覺。

在這個感人的故事中,觀眾看見真正正義的法律:是為了讓壞人得到懲罰,更是為了拯救無故被冤枉的人。

有尺度更有深度,值得一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