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韓國人沒有泡菜就不吃飯?

文 | 金何


據不完全統計,韓國泡菜的種類有兩百多種以上,“沒有泡菜就不吃飯”是韓國人常說的一句口頭語,看來他們是什麼都敢拿來泡。

“知道”跟你談談,韓國人是不是真的沒有泡菜就不吃飯。

講真,韓國人沒有泡菜就不吃飯?

在韓國首爾,人們在泡菜節上製作泡菜。 (新華社/法新/圖)


聽說螺螄粉要被韓國人拿去申遺,又一次激發了一大批網友的調侃之心。

當然,事後證明這又是一起類似於前些年的申遺烏龍事件。公眾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2005年的端午申遺。事實上,我國的端午在2009年已申遺成功,而韓國人2005年所申請的,是他們自己的江陵端午祭。時間相同,名稱類似,但實則紀念性質完全不一樣。

拋開申遺事件,回到吃這件事情上,除了泡菜,公眾對韓國的飲食,似乎沒有更多的標籤可用了,這或許也算是網友們念念不忘調侃他們的一大原因吧。

土地和環境限制了胃口


眾所周知,地理環境是飲食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單從廣度看,即便韓國和朝鮮再加上旁邊的日本,也比不過咱們這邊流派眾多的菜系,更不要說南北方和東西部,還有品種繁多口味迥異的小吃。舌尖系列的美式節目連著拍好多部也不會重樣,若是韓國人拍自家的,廣度上拎不起,也只能向深度挖掘。

客觀上,由於韓國地理面積狹小,從而使得飲食種類以及口味基本相同。在主食上,咱們國家南北方涇渭分明,但對韓國人而言,他們的主食是稻米。好比咱們國家單一的省份,省內基礎的飲食大致相當,只是在枝節上各市縣會有細微差別——韓國的飲食結構,就類似於此。

原因就在於人類是一種地域性的動物,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絕大多數人的活動範圍都限定在各自的區域裡,或是自己的家鄉,或是自己的工作之地。同一個區域內,人們長久發展和形成的飲食習慣是相同的。

而飲食區域的劃分,並不是取決於人類活動範圍的大小,是基於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好比古代的客家人源於北方,但遷徙到南方之後,原有的麵食習慣也不得不因為自然環境的制約而變成吃米。

同樣的因素,韓國人念念不忘的泡菜,由於地處維度相對較高的地區,加上地理面積小,冬季的寒冷使得物產匱乏。在菜品種類不豐富且短缺的情況下,不得不採取醃製的手法來儘可能多的儲存菜蔬——這跟中國北方醃菜或晒制乾菜的做法類似。所不同的是,由於咱們國土面積大,醃製菜品只算是眾多流派裡的一個旁系分支,對韓國人來說,就是他們菜系結構的全部。物產豐饒和地小物薄,立刻就顯現出來了。

或許韓國人的祖先對食物也曾充滿過無盡的遐想,但生活的土地和環境,最終限制了他們的胃口。

講真,韓國人沒有泡菜就不吃飯?

一名韓國婦女向外國友人傳授做泡菜的方法。 (新華社/圖)

沒有泡菜就不吃飯


菜品種類的單一,也難怪網友時常的調侃。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更不要說韓國料理現在也是滿世界開花。

據不完全統計,韓國泡菜的種類有兩百多種以上,“沒有泡菜就不吃飯”是韓國人常說的一句口頭語,看來他們是什麼都敢拿來泡。這也促成了韓國特有的發酵技藝,還真不是從國內傳過去的,《東夷傳》中就有高句麗人擅長製作發酵食品的記載。這一點也能從側面證明,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和制約著不同區域裡的人,食物烹製的方法。

口味上嗜辣,只是國內菜系的一個分支,畢竟還有甜口、鹹酸、清淡等其他口味。但韓國發酵菜的一大特色就是都放辣,不少店面的桌子上都放有辣椒粉。這種嗜辣的胃口,跟韓國相對乾燥但又臨海的氣候有關。在京畿道的韓朝交界處,有一家叫做望鄉拌麵的飯館,據說是朝鮮戰爭時期,一個逃到韓國一方的朝鮮老人由於極度思念故鄉的親人而開設的。有相同經歷的老人都會前來吃這道辣味拌冷麵,吃著吃著就痛哭流涕,不知道是思念故鄉還是因為辣椒放的太多,或許兩種可能都有。

與國內北方醃製蔬菜的時間相同,每年的初冬時分,是韓國家庭主婦們忙碌的時節。不過,國內北方人可能只是醃製一些蘿蔔白菜,而且量並不大。韓國人則要醃製一整年的量,還要儘可能的做到種類繁多,甚至水果魚肉都要拿來醃製。畢竟現在技術發展了,反季節的蔬菜都能吃到,何況在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的食物消費是流通的。

或許有人就疑惑,既然菜品多了,何必還要醃製,炒著吃多好。可對韓國人而言,醃製蔬菜也不再是為防止在蔬菜匱乏時期沒有菜可吃,醃製發酵的技藝已經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飲食文化,滲入和潛藏在了人的基因裡。這就跟中國人在飲食技藝上的煎炒烹炸,以及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一樣。

更何況在韓國人的眼裡,中國菜大部分都是炒或炸的,還沒有他們的菜品多樣化。連美國的一家雜誌都把韓國泡菜列為了全球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而在中國人看來,只會醃製泡菜的韓國人,即使醃製的種類再多,所謂食材口感再原生,也改變不了韓國人不會炒菜,只能吃醬拌飯的事實。

事實上,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出蒸制技藝的國家,咱們的食物真的不僅僅是炒和炸。但公允地說,不同區域的人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飲食觀念是非常頑固的。即使是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地的思想觀念可以融會貫通,彼此早先形成的飲食習慣,卻不會被輕易改變。所以在飲食上互懟,其實是各個區域裡的人在交流接觸中的正常現象。

講真,韓國人沒有泡菜就不吃飯?

一名韓國小朋友從首爾一座寫滿漢字和韓文的幕牆前走過。(新華社/圖)

泡菜代表著韓國人的民族自尊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韓國和德國的飲食類似,後者相比於鄰居法國,也不是什麼美食國家。但從來沒見過低調的德國人把自家的豬肉、酸菜、烤制、啤酒大書特書,韓國人卻頻頻拿自己的吃食在世界上刷存在感,甚至還要把泡菜申遺——韓國人這是要整啥呢?

近代的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此之前,又一直是華夏文化圈裡的附庸。而現代的韓國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陡然而富後,默然發現自己的文化歷史和經濟發展完全不配套。錢包再鼓,文化歷史領域卻沒底蘊,也不過是一個空有其表的土財主而已。正是在這種心理的刺激下,韓國人才會十分推崇自身文化。

無論是從上世紀中期就開始的去漢字化運動,還是近些年頻繁在飲食、節日等領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人在敏感和脆弱的心理上,緩慢構築著自己的民族自尊。更不要說韓流的興起和輸出,影響著整個東亞文化圈年輕一代的審美。所以,韓國人王婆賣瓜般的推崇其自身的飲食文化,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時下韓國料理遍佈國內各地,也說明韓國人輸出自己的飲食文化是有一套辦法的。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切紛爭其實都已跟食物原本的含義無關了。至於有的人擔心是否會出現鳩佔鵲巢的現象,這其實完全多餘。在食物上,任何時候,由環境因素促成的,本地區人們的基礎口感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全球化背景下,如今理論上說,世界各地的食物都能吃到。至於什麼好吃,除了自家食物以外,每個人真的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咱還是吃飯,就別加其它非吃食性佐料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