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韓國進行“精準打擊”,韓國是否束手無策?

7月4日開始,日本政府對製造半導體所需 三種材料加強面向韓國的出口管制。

根據日本政府的說法,這幾種材料可以用於生化武器,在日韓“信賴關係嚴重受損”的情況下,日本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採取這個措施。

日本對韓國進行“精準打擊”,韓國是否束手無策?

安倍對文在寅來一次“精準打擊” (圖/cfr.org)

三種材料為用於半導體清洗的“氟化氫”、用於智能手機顯示屏的“氟化聚酰亞胺”和塗覆在半導體基板上的感光劑“光刻膠”。

共同社7月4日的報道稱,“這些材料均為日本企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較高,很難從他國採購。可能給韓國半導體巨頭帶來重大打擊,造成工廠生產線停止。

​可見,這是日本對韓國進行的“精準打擊”

共同社所言非虛,韓國的韓聯社7月2日援引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稱,今年前5個月,韓國氟化氫的進口,43.9%來自日本,金額達2844萬美元;氟化聚酰亞胺的進口,93.7%來自日本,金額1241萬美元;“光刻膠”的進口,91.9%來自日本,金額達1.04億美元。

從數字看,雖然有報道說出口管制對日本產業也產生影響,而且韓國企業的存貨可以保證它們在短期內挺過難關,但從長遠看韓國還是很被動。

韓聯社4日報道,“韓國經濟內憂外患,導致企業陷入困境”,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安倍政府的出口管制。

也正是因為這種“受制於人”的困境,面臨日本的打擊時,韓國反應比較低調,只是稱日方舉措不合理,另要訴諸世貿組織,並沒有類似“以牙還牙”的表態。也有媒體稱,韓國現在“束手無策”。

日本為何要在此時對韓國進行“打擊”?背後既有歷史積怨,更有日韓兩國國內政治的因素。

日韓信賴關係嚴重受損,主要是自2018年10月以來,出現二戰時韓國勞工問題、慰安婦問題、以及向自衛隊飛機照射火控雷達等一系列事件。

二戰勞工賠償和慰安婦問題是日韓之間的歷史問題。

​日本官方認為,1965年兩國簽署《日韓基本條約》及其附屬文件《日韓請求權協定》,根據這些協定,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由此兩國及國民間的賠償要求權得到最終解決。其後日本通過援助和投資幫助韓國實現經濟飛躍,因此日韓不再存在這些賠償糾紛。

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韓國民間對此很是不滿。一些韓國人認為1965年的條約都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才簽署的。

​朴槿惠時期,2015年底韓日簽署《韓日慰安婦協議》,日本向韓國的“慰安婦基金”出資10億日元,再次確認該問題永久解決。而這個協議當時就引起韓國民間不滿。

身為左派的文在寅上臺後,在慰安婦和二戰勞工問題上都非常“進步”。

​2018年10月,韓國最高法院判決日企應該向原韓國勞工支付鉅額賠償。雖然文在寅後來表示這是獨立的法院審判,但日方有輿論認為,正是文在寅上臺後的“反日”氣氛以及文在寅任命的法官等因素,導致這樣的判決。

2018年底,韓國政府又決定解散“慰安婦基金”,此舉被認為是推翻《韓日慰安婦協議》,引起日方強烈不滿。

2018年12月,還發生了韓國海軍驅逐艦對日本海上自衛隊巡邏機進行火控雷達照射的事件,也令日方非常不滿。

這一系列事件發生後,引起日本輿論大譁,一些媒體和專家甚至分析日韓斷交後會怎樣,日本知名雜誌《文藝春秋》2019年4月號發表專題文章《日韓斷交全面模擬》。

日本對韓國進行“精準打擊”,韓國是否束手無策?

韓國在科技材料方面還是比較依賴日本 (圖/asia.nikkei.com)

除了這些事件外,日韓之間的對立與兩國的內政也有很大關係。

​從韓國方面看,文在寅是個自由派(左派)總統。重視朝韓關係、不買日本的賬是這一派的特點。文在寅執政以來,對韓朝交流、美朝會談非常熱心,與特朗普一樣好大喜功。在對日本關係上,態度則一直很強硬,這也是他的自由派的民意基礎。

​而對於安倍來說,他本人是個右派,在歷史問題上本來就比較強硬,而七月底日本要進行參議院選舉,此時是要顯示出某種氣概的時候。因此也很難退讓。

在這些背景下,日韓對立會發展到哪一步?美國《外交雜誌》的一篇文章認為,由於兩國都是美國的盟國,美國會居中調停,因此雖然現在鬧得厲害,但日韓整體關係不錯。不過,《日本經濟新聞》和《外交官》雜誌都表示,日韓積怨很深,現在已經有“走入死衚衕”的可能,在短期內是沒法緩解的。

也就是說,雖然不至於斷交,但在文在寅和安倍執政下,日韓關係走冷,已成必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