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也就是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於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廣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於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後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僕”、“攀龍附鳳”等等。

"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也就是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於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廣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於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後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僕”、“攀龍附鳳”等等。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但也就是在京師長安的時期,年輕的劉秀增長了許多見識,在街頭目睹了執金吾氣派陣仗之後,遂劉秀髮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慨。而在當時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長圖讖(記載預言應驗的書),他曾在眾人面前說道:“以鄙人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對於蔡少公圖讖的天子,人們都認為是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當時劉歆恰巧剛改名為劉秀),但站在一旁的劉秀半開玩笑地說:“怎麼就知道不是指我啊?”,結果卻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對此《東觀漢記》也記載道:“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雲:“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乎?”

正如毛主席所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卻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在王莽新朝末年,由於舉措失當,天災頻仍,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多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些地方官吏、強宗豪族也紛紛割據自立。而面對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秀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決定起兵,隨後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招攬一批英雄豪傑,而這一年白手起家劉秀年僅27歲。

"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也就是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於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廣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於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後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僕”、“攀龍附鳳”等等。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但也就是在京師長安的時期,年輕的劉秀增長了許多見識,在街頭目睹了執金吾氣派陣仗之後,遂劉秀髮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慨。而在當時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長圖讖(記載預言應驗的書),他曾在眾人面前說道:“以鄙人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對於蔡少公圖讖的天子,人們都認為是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當時劉歆恰巧剛改名為劉秀),但站在一旁的劉秀半開玩笑地說:“怎麼就知道不是指我啊?”,結果卻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對此《東觀漢記》也記載道:“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雲:“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乎?”

正如毛主席所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卻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在王莽新朝末年,由於舉措失當,天災頻仍,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多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些地方官吏、強宗豪族也紛紛割據自立。而面對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秀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決定起兵,隨後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招攬一批英雄豪傑,而這一年白手起家劉秀年僅27歲。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創業可以說只是一個念想,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在他們起兵之初,根本沒有足夠的經費養活軍隊,物資匱乏裝備也很差,當時甚至劉秀只能騎牛上陣殺敵,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好在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馳騁疆場,後被更始帝劉玄封為太常偏將軍。而更始政權,既是漢朝宗室建立又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新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當時,大司空王邑等人更是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邑大軍,昆陽僅有九千人漢軍,兵力懸殊,眾將領們欲倉皇逃離退守荊州故地。此時只有劉秀從容自若,無驚慌之色, 他審時度勢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隨後劉秀獨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周邊郡縣調集援兵,最終在劉秀的努力下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也就是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於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廣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於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後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僕”、“攀龍附鳳”等等。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但也就是在京師長安的時期,年輕的劉秀增長了許多見識,在街頭目睹了執金吾氣派陣仗之後,遂劉秀髮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慨。而在當時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長圖讖(記載預言應驗的書),他曾在眾人面前說道:“以鄙人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對於蔡少公圖讖的天子,人們都認為是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當時劉歆恰巧剛改名為劉秀),但站在一旁的劉秀半開玩笑地說:“怎麼就知道不是指我啊?”,結果卻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對此《東觀漢記》也記載道:“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雲:“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乎?”

正如毛主席所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卻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在王莽新朝末年,由於舉措失當,天災頻仍,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多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些地方官吏、強宗豪族也紛紛割據自立。而面對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秀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決定起兵,隨後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招攬一批英雄豪傑,而這一年白手起家劉秀年僅27歲。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創業可以說只是一個念想,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在他們起兵之初,根本沒有足夠的經費養活軍隊,物資匱乏裝備也很差,當時甚至劉秀只能騎牛上陣殺敵,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好在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馳騁疆場,後被更始帝劉玄封為太常偏將軍。而更始政權,既是漢朝宗室建立又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新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當時,大司空王邑等人更是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邑大軍,昆陽僅有九千人漢軍,兵力懸殊,眾將領們欲倉皇逃離退守荊州故地。此時只有劉秀從容自若,無驚慌之色, 他審時度勢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隨後劉秀獨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周邊郡縣調集援兵,最終在劉秀的努力下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眾所周知,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面對遠道而來疲憊之軍,漢光武帝劉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他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為之士氣大振。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後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可以說在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經此一戰,王莽的精銳被消滅殆盡,而劉秀也成了天下人心目中以少勝多的大英雄。後來隨著時機的成熟,在起兵後的第三年建武元年(25年),時年30歲的劉秀於河北登基成為皇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也就是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於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廣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於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後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僕”、“攀龍附鳳”等等。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但也就是在京師長安的時期,年輕的劉秀增長了許多見識,在街頭目睹了執金吾氣派陣仗之後,遂劉秀髮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慨。而在當時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長圖讖(記載預言應驗的書),他曾在眾人面前說道:“以鄙人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對於蔡少公圖讖的天子,人們都認為是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當時劉歆恰巧剛改名為劉秀),但站在一旁的劉秀半開玩笑地說:“怎麼就知道不是指我啊?”,結果卻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對此《東觀漢記》也記載道:“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雲:“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乎?”

正如毛主席所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卻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在王莽新朝末年,由於舉措失當,天災頻仍,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多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些地方官吏、強宗豪族也紛紛割據自立。而面對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秀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決定起兵,隨後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招攬一批英雄豪傑,而這一年白手起家劉秀年僅27歲。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創業可以說只是一個念想,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在他們起兵之初,根本沒有足夠的經費養活軍隊,物資匱乏裝備也很差,當時甚至劉秀只能騎牛上陣殺敵,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好在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馳騁疆場,後被更始帝劉玄封為太常偏將軍。而更始政權,既是漢朝宗室建立又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新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當時,大司空王邑等人更是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邑大軍,昆陽僅有九千人漢軍,兵力懸殊,眾將領們欲倉皇逃離退守荊州故地。此時只有劉秀從容自若,無驚慌之色, 他審時度勢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隨後劉秀獨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周邊郡縣調集援兵,最終在劉秀的努力下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眾所周知,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面對遠道而來疲憊之軍,漢光武帝劉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他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為之士氣大振。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後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可以說在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經此一戰,王莽的精銳被消滅殆盡,而劉秀也成了天下人心目中以少勝多的大英雄。後來隨著時機的成熟,在起兵後的第三年建武元年(25年),時年30歲的劉秀於河北登基成為皇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隨後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東漢一朝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對於朝政劉秀也非常努力,“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佈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而作為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獨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他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為此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盛讚道:“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到了明朝,同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對其也推崇備至,最後發自肺腑的說道:“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

眾所周知,毛主席不僅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民領袖,還是一位震古爍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毛主席曾以深邃的見識、紮實的史學功底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唯物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些有名的封建帝王,進行過深刻的評價。其獨到的見解,無不令人受益匪淺,在《沁園春·雪》中他就曾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千古佳句!

可以說偉人毛主席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很瞭解,而且還有自己客觀的看法。其中他就認為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稱讚布衣天子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推崇魏武帝曹操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等等。但翻閱毛主席所有的著作選集,能讓他最佩服的帝王卻只有一位,毛主席用了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足見其對他的評價之高。而此人就是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的漢光武帝劉秀。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也就是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原本是漢朝宗室,出生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他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說漢光武帝劉秀是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因遵行漢武帝的“推恩令”從列侯遞降,到其父劉欽這一輩只能在濟陽縣擔任縣令一職。然而,更不幸的是劉欽在縣令任上因病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就成為了孤兒,生活窘迫,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其叔父劉良,成為普通老百姓。

由於家道中落,劉秀只能親自下地耕作,而其兄劉縯不事家業,廣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為此他經常取笑其弟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好在光武帝劉秀雖勤於農事,但他卻非常喜愛讀書,20歲時劉秀就進入漢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學習《尚書》。所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劉秀的學問算是較高的,也是最會寫文章,可謂是文采奕奕。其後也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譬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僕”、“攀龍附鳳”等等。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但也就是在京師長安的時期,年輕的劉秀增長了許多見識,在街頭目睹了執金吾氣派陣仗之後,遂劉秀髮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慨。而在當時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長圖讖(記載預言應驗的書),他曾在眾人面前說道:“以鄙人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對於蔡少公圖讖的天子,人們都認為是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當時劉歆恰巧剛改名為劉秀),但站在一旁的劉秀半開玩笑地說:“怎麼就知道不是指我啊?”,結果卻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對此《東觀漢記》也記載道:“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雲:“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乎?”

正如毛主席所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卻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在王莽新朝末年,由於舉措失當,天災頻仍,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多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些地方官吏、強宗豪族也紛紛割據自立。而面對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秀經過深思熟慮,方才決定起兵,隨後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招攬一批英雄豪傑,而這一年白手起家劉秀年僅27歲。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創業可以說只是一個念想,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在他們起兵之初,根本沒有足夠的經費養活軍隊,物資匱乏裝備也很差,當時甚至劉秀只能騎牛上陣殺敵,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好在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馳騁疆場,後被更始帝劉玄封為太常偏將軍。而更始政權,既是漢朝宗室建立又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新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當時,大司空王邑等人更是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邑大軍,昆陽僅有九千人漢軍,兵力懸殊,眾將領們欲倉皇逃離退守荊州故地。此時只有劉秀從容自若,無驚慌之色, 他審時度勢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隨後劉秀獨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周邊郡縣調集援兵,最終在劉秀的努力下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眾所周知,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面對遠道而來疲憊之軍,漢光武帝劉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他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為之士氣大振。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後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可以說在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經此一戰,王莽的精銳被消滅殆盡,而劉秀也成了天下人心目中以少勝多的大英雄。後來隨著時機的成熟,在起兵後的第三年建武元年(25年),時年30歲的劉秀於河北登基成為皇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隨後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東漢一朝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對於朝政劉秀也非常努力,“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佈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而作為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獨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他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為此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盛讚道:“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到了明朝,同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對其也推崇備至,最後發自肺腑的說道:“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此人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27歲白手起家,30歲成為皇帝

最後我們要說漢光武帝不愧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帝王,他從27歲起兵用了三年時間稱帝,隨後又以“復漢室之業,定萬世之秋”為己任,率仁義之師,用十二年時間統一了天下,並開創了大漢朝的又一個一統江山的格局。在兩漢之際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實現了“光武中興”的歷史偉業,從而奠定了日後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實在值得後世稱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