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航母 臺灣 空對面導彈 海軍 觀察者網 2017-07-17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週,隨著中國海軍完成對香港的訪問並踏上返航之旅,再度接近臺灣島的遼寧艦及其附屬艦隊又一次成了臺軍和臺灣媒體的關注點。臺軍在“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之餘,也自以為得計地派出了一隊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不由讓人開始關心臺軍的反航母作戰能力;與此同時,英國、意大利和埃及的“平甲板船”本週都以不同的形式亮相,也從某個角度為我們展示了新一代大型兩棲攻擊艦與航母之間相互重合又不可替代的複雜聯繫。

亞音速空艦導彈時代的逝去

本週二,中國海軍以航母遼寧艦為核心的艦艇編隊結束了在香港的訪問和對外開放,啟程返回位於青島的母港。此次遼寧艦仍然選擇了距離較短的穿越臺灣海峽的機動路線,並在穿越海峽後迅速組織起了複雜海空情背景下的編隊指揮所訓練,進行戰鬥部署等級轉進、建立偵察預警體系、艦載機升空攔截等科目。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在臺灣海峽穿越過程中進行訓練的殲-15

對於遼寧艦所屬的艦載機聯隊而言,由於艦上的艦載機和飛行員都有近半被抽調用於某大型軍事展示活動,本次沒有隨艦出航,因此艦上搭載的殲-15戰機數量較少,演練的各項科目雖然與以往沒有區別,但在密度和數量上都不如以往,也就少了不少看點。此次公開的殲-15攜帶UPAZ加油吊艙起飛以及掛載YJ-83K空艦導彈掛訓彈進行起降訓練的視頻,也算是遼寧艦向外界證明其艦載機具備常態化作戰能力的表現。

不過臺軍對遼寧艦的態度,比起去年年底過海峽那次,卻有了巨大的變化。雖然官方發言人的口徑仍然是一貫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但上次臺軍所謂的“對應行動”只存在於臺灣一些媒體所謂派出戰機監視的新聞報道中,這次臺軍確是正兒八經地做出了“威懾”的嘗試:在遼寧艦經過臺灣海峽的7月11日下午,臺灣空軍花蓮基地401聯隊的4架F-16戰機每機掛載2枚AGM-84L“魚叉”空艦導彈、2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響尾蛇突然起飛,隨後降落空軍清泉崗基地完成戰備部署。

報道稱,它們掛載的魚叉導彈比今年精準射擊訓練時的總數還多,根據臺媒的報道稱,空軍在4架戰機移防時相當謹慎,往返期間啟動數批次“欺敵作為”,可以說是保密到家。有臺灣空軍官員透露,戰機的任務很簡單,“就是佈陣伺候,向中國展現臺灣的反艦實力”。

不過臺空軍401聯隊政戰主任郭志華13日迴應稱,確實有升空飛向清泉崗機場,但僅是進行短距起降模擬訓練,並非外界所言進行戰備部署,媒體只是臆測性的報道。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臺軍掛載魚叉出動的F-16戰鬥機

不管臺軍和媒體報道怎麼說,從這次部署中,我們多少可以看出些許臺軍航空反艦作戰中的門道。

臺軍現役有三種戰機,即F-16、幻影2000和IDF戰機,但可以發射空艦導彈的只有F-16一型。向法國購買的幻影-2000是純粹的制空型號,平時除了空空導彈和副油箱外,連對地炸彈都基本不見掛的,掛空艦導彈更是無從談起;IDF戰機作為臺軍自行研製的輕型戰鬥機,雖然具備相當的對地攻擊能力,臺軍自行研製的“萬劍”等新對地武器也都整合在該機上,但偏偏“雄風2”這樣裝備多年的反艦導彈的整合工作至今還沒有完成。

在上世紀80年代,臺軍還在AT-3教練機的基礎上研製過AT-3B攻擊機,攜帶雄風-2空艦導彈,併成功進行了試射。但是這個型號始終不入臺軍法眼,隨後也就不了了之。

理論上臺軍購進的P-3C反潛巡邏機也能發射“魚叉”導彈,但是一來臺軍至今沒有做過試射,二來用慢吞吞的P-3C在現代戰爭中衝到一線去發射導彈這樣作死的事兒,明眼人一看就靠不住。一來二去,臺軍的F-16就成了唯一可靠的航空反艦手段。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臺空軍花蓮基地401聯隊26中隊2004年首次試射“魚叉”反艦導彈

不過臺軍的F-16雖然不少,但供其使用的“魚叉”導彈數量並不多,按照臺灣媒體的說法,臺軍總共只引進了110枚空射型“魚叉”導彈,扣除歷年的演習訓練消耗,就算現在一機掛載2枚,估計也就只有50架次的規模。

清泉崗空軍基地駐紮的的臺軍第427戰鬥機聯隊裝備的是IDF戰機,其主要用途是作為防空截擊機,第一時間從靠近海峽的機場起飛攔截從西部來襲的空中目標,平日裡當然不會存儲IDF無法使用的“魚叉”導彈。

此次臺軍的調動表明,臺軍將相當一部分的“魚叉”導彈存儲於臺灣東部的花蓮基地,一方面是搭配部署於此的F-16使用,另一方面也是寄希望於該基地能夠躲過解放軍的第一輪打擊,從而將這兩種武器作為“殺手鐗”在關鍵時刻投入使用。至於這一次的部署行動,所謂的示威效果更大。畢竟如果從實戰出發,F-16搭載反艦導彈的機隊,並不需要從清泉崗這樣前沿的基地起飛。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清泉崗機場空中攝像圖

至於4架F-16攜帶的8枚“魚叉”導彈能有多大的作用,臺灣媒體可能就說不好了。

儘管在馬島戰爭時期,阿根廷空軍的“超軍旗”戰機帶著“飛魚”反艦導彈,像個刺客一般輕鬆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和“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隨後在1987年又輕鬆地連續兩次命中了美國海軍的“斯塔克”號護衛艦,2006年以色列海軍的“哈尼特”號導彈護衛艦又被黎巴嫩發射的反艦導彈擊中。但後者在遇襲時根本沒有啟動艦上的防禦系統,前兩者則是80年代水平的防禦水平。參與襲擊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雖然都順利命中了目標,但總體上都沒有受到太大的考驗。

可新一代的水面艦艇反導攔截系統在技術水平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早已不是冷戰時期那樣的水平了。當代艦空導彈對抗反艦導彈已經成為基本甚至是主要的作戰要求,而隨著新一代艦載指控系統和雷達系統性能的提升,對艦空導彈的引導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

中國海軍近年來裝備的新型水面艦艇所配備的紅旗-16、紅旗-9、紅旗-10等艦空導彈都具備很強的反導能力。以054A導彈護衛艦為例,就算其發現目標的距離僅能覆蓋水天線以內50公里,“魚叉”導彈不到900公里/時的速度就足足給目標帶來了3分鐘以上的反應時間,僅憑艦空導彈系統也能至少對付2批、每批3-4枚反艦導彈的來襲(考慮到艦上制導照射雷達的照射範圍),而依靠艦上的電子戰系統和7管30毫米近防炮的幫助,單艦一次性對抗8-10個目標基本並不存在太大的困難。

至於具備中華神盾系統的052C/D系列導彈驅逐艦,其作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按照美國“宙斯盾”系統的性能推斷了。按照美國CSBA今年早些時候公佈的報告,一艘標準配備的“阿利·伯克”級攜帶96枚導彈的備彈,排除搭載的“戰斧”“阿斯洛克”和反彈道導彈的“標準3”導彈,僅憑導彈和電子對抗系統就能對抗38-40個來襲目標,而加上密集陣和拉姆導彈,其攔截效果還將更高。由此看來,甭管這些F-16能否發現和鎖定目標,就算一切料敵從寬,這8枚“魚叉”也就是給遼寧艦的幾艘護航艦添點麻煩而已。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演習中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發射SM-2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隨著“魚叉”、“飛魚”、“天王星”、C-802等一系列亞音速反艦導彈被主要大國推向國際軍火市場,第三世界國家也就此掀起了繼“冥河”之後批量裝備新一代反艦導彈的熱潮。儘管當時超音速反艦導彈已經在市場上初出茅廬,但大多數賣家仍然在宣揚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優勢,聲稱只要有了靈活的路徑規劃系統,亞音速反艦導彈也能夠取得很好的突防效果。

但隨著現代艦空導彈系統的發展,亞音速反艦導彈除了如美國的LRASM那樣採取隱形化處理還可能有一絲生路,在突防效率上已經全面讓步於超音速反艦導彈。實際上,就算是超音速反艦導彈,面對當下先進的反導系統時的突防也已經不是毫無壓力了。

美國海軍這樣一直面對反艦導彈威脅的水面力量早在90年代末就開始鑽研各類對抗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手段,目前的宙斯盾系統對抗傳統的2馬赫左右超音速反艦導彈效果已經大為提高。

中國海軍新一代驅護艦上的11管30毫米近防炮系統也具備有效抗擊2.5馬赫級別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這樣的情況下,別說臺軍亞音速的“魚叉”或者“雄風2”,就算是巡航速度2馬赫的“雄風3”,想要給中國海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也需要琢磨些更新的戰法。

這還僅僅是針對解放軍驅護艦的情況,如果臺軍想要對大陸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有什麼想法的話,一樣會遇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解放軍研究對抗美國航母時一樣的情況。也難怪解放軍對於臺軍的所謂“威懾”都不當回事了。當然,以臺灣的實力和技術,想要像解放軍一樣經過十多年的潛心鑽研最終“破局”,難度就不是一般的高了。至少,每天上演群星自由搏擊的立法機構怕是幹不成這樣的差事的。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7月14日臺灣“立法委”的“自由搏擊”節目已經被CNN上傳有土鱉,廣受全世界網民好評,認為這是高水平的摔跤節目

需要什麼樣的平甲板

本週三,意大利海軍新一代兩棲攻擊艦項目的首艦在那不勒斯坎帕尼亞的斯塔比亞海堡造船廠開工建造。該艦滿載排水量3.3萬噸,首艦計劃於2022年取代現役的意大利航母加里波第號;而就在前一週的週四,英國皇家海軍現役僅有的所謂航母“海洋”號直升機母艦完成了最後一次航行,即將被封存或者拍賣;而在同樣於本週三結束的埃及與法國海軍的“克里奧帕特拉2017”聯合軍事演習中,埃及海軍的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正式亮相,參加了演習。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意大利新一代“第裡雅斯特”級兩棲攻擊艦剖視圖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在桑德森市市民的揮手中退役的海洋號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演習中亮相的埃及“西北風”

一週之內有三款兩棲攻擊艦的“大新聞”,也算是有趣的巧合。

這幾個國家中,英國是最早裝備兩棲攻擊艦的國家之一。“海洋”號直升機航母則可算是新世紀建造的“平甲板”艦中引領潮流的一艘。這艘1993年開工、1998年服役的它是首艘採用民用商規建造的直升機母艦,該艦造價僅1.65億英鎊,和一艘當時的護衛艦價格差不多。皇家海軍顯然只是將該艦當做一個廉價的直升機起降平臺使用。但誰也沒想到,十多年後,當三艘無敵級航母因為財政緊縮全部退役,新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尚未服役之際,這艘“便宜貨”竟然肩負起了“航母”的名號,做為英國皇家海軍僅有的一件底褲捍衛了皇家海軍的尊嚴。

如果以航空母艦的標準來評價“海洋”號,那麼該艦很難算是艘正規航母,該艦不僅使用民標建造,電子設備相對簡單,航速也不到20節,甚至連個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用的滑躍甲板都沒有,也沒有正規搭載過“鷂”式飛機的經驗;從兩棲攻擊艦的標準來看,“海洋”號雖然有寬闊的飛行甲板供直升機使用,但卻沒有塢艙,艦上雖能攜帶四艘很小的機械化登陸艇,但艇上物資的裝卸還要靠額外的吊車進行,效率和二戰時那些商船改的登陸艦沒太大差別。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雖然如此,“海洋”號服役初期仍然是名聲鵲起,其低廉的建造價格顯示了以商船標準建造軍艦的可行性和經濟優勢,不乏有認為“海洋”號將開啟商標軍艦之先河的。結果這種潮流沒能流行。大家還是老老實實造軍艦別玩花活了

也正是因此,“海洋”號對皇家海軍的意義,似乎只存在於那塊飛行甲板上。隨著“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開始海試(雖然海試中後者的軸系又出了故障,整個實驗和交付的進度也都要拖延不少),這塊甲板對皇家海軍的誘惑就不斷下降,畢竟等到該級的第二艘“威爾士親王”號的時候,皇家海軍鐵定是買不起足夠的F-35B艦載機填滿兩艦的機庫,而要讓其中的一艘航母承擔起直升機母艦和艦隊兩棲作戰指揮核心的任務。既然如此,“海洋”號直升機母艦的去留,對於眼看著就要拿到新航母的皇家海軍而言,就沒那麼要緊了。

至於意大利海軍的這型新的兩棲攻擊艦,則可以算是意大利海軍的“圓夢之作”。早在1994年意大利海軍設計本國第二艘航母(也就是航空巡洋艦“維內託”號替代艦)之時,兩棲作戰功能就納入了要求。

為了滿足兩棲作戰的需求,意大利曾經提出了167方案,同時在一艘艦上裝備了機庫、滑躍甲板和塢艙,結果自然導致了邯鄲學步,航空作業和兩棲作戰只能兼顧難以專精,最後意大利海軍幾經斟酌,還是選擇取消了塢艙,擴大機庫,只給機庫保留看一個側門跳板,用來在必要時候裝運車輛物資——這就是意大利海軍現在的主力“加富爾”號航空母艦。

不過斟酌掉了塢艙不代表意大利不需要塢艙,因此在全新的兩棲攻擊艦方案中,塢艙這一兩棲攻擊艦名片一樣的設備還是出現了。與西班牙用戰略投送艦替代航母的決策不同,意大利的兩棲攻擊艦任務相對純粹,因此也就沒有設置滑躍甲板。在性質上,這艘兩棲攻擊艦比“海洋”號顯得更加正統,其作戰能力也更加強大。當然,造價也自然會更加昂貴。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2016年“第裡雅斯特”級的模型已經出現在了歐洲海軍展上

與英國和意大利這種多少有規劃的兩棲艦建造相比,埃及的兩棲攻擊艦更像是“天降橫財”。

這兩艘俄羅斯訂購、法國建造、沙特出錢、埃及使用的兩棲攻擊艦,原本並不是埃及海軍正常發展軌跡的產物。

作為一支主力艦隊9艘護衛艦中6艘是美國海軍退役的二手船、2艘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老艦的海軍,埃及海軍原本想要的只是更新其麾下的12艘排水量不足800噸的小型坦克登陸艦,結果一下子來了兩艘排水量22000噸的兩棲攻擊艦。這種境遇,就好像給籌劃著換自己手裡奧拓的年輕人一輛排量6.2L的悍馬車,雖然想滿足的都滿足了,但是光那百公里22升的油耗就能讓人頭疼上好一陣。

埃及海軍既沒有運作這型艦的準備,也缺乏支持該型艦的技術。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此次演習中,兩艘“西北風”兩棲攻擊艦都在甲板的四角分別用繫留直升機的方法系留了一臺“復仇者”地空導彈發射車,而該艦預定的各個武器平臺上卻至今空空如也。

這型艦在建造時,武器平臺預留給俄羅斯方面,用於安裝各種艦上的自衛武器,由法國移交給埃及自然也沒有武裝。按照常理,這些設備應當由埃及自行籌措或者乾脆向法國方面購買配置。結果埃及海軍選擇了啥也不裝,最後用這種奇怪的方式進行本艦防禦。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被拴在西北風上的復仇者

觀察者網一週軍情:遼寧艦接近臺灣,臺軍派F16做反航母戰力展示

頗有西北風原買主俄羅斯人把道爾M1捆在護衛艦上當垂直髮射裝置的風範

作為一艘需要航空作業的大船,甲板邊上的四個凸起的導彈發射車毫無疑問會影響到甲板上直升機的運作安全,而“復仇者”作為一套全光學瞄準的設備,其作戰效果在大海上只能說“聊勝於無”,可能僅僅是優於臺灣海軍裝備的“海槲樹”而已。考慮到埃及海軍沒有任何執行區域防空任務的艦艇,只能說虧得埃及海軍在地中海沒有像樣的對手,要不然這種對核心艦艇粗枝大葉的防護,這兩艘兩棲攻擊艦可謂是遲早要完蛋。

不難發現,兩棲攻擊艦作為一種定義、用途、形式都相當模糊(或者說廣泛)的艦種,從埃及這種當做一艘登陸艦用的國家,到意大利這樣的兩棲作戰核心,再到英國這樣的航空作業基地,最後到西班牙這樣乾脆拿兩棲攻擊艦當成航母用的國家,可謂不一而足。對於未來將要擁有這一艦種的國家,兩棲攻擊艦的設計技術水平,同樣也要根據本國海軍的作戰任務需要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