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江南造船所繪圖板上的“民權”

“民權”號長江炮艦是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北伐勝利後著手重建海軍之際在繼建造“咸寧”、“永綏”兩艘長江炮艦之後建造的第三艘新艦,以先總理孫中山倡導“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中的“民權”為艦名,1929年1月16日正式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鋪設下第一根龍骨,該艦的圖紙是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江南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炮艦“咸寧”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民權”艦長60.04米,比“咸寧”的54.86米稍長;艦寬7.92米,比“咸寧”的7.31米略寬,艦首吃水2.1米、艦尾吃水1.82米;和“咸寧”的艦首吃水1.82米、艦尾吃水2.01米截然相反,出現這樣的差異是由於“咸寧”艦設計是在水深流緩的長江中下游使用,艦尾吃水深於艦首吃水有利於減輕航行中的“埋首”現象;而“民權”要求能上駛水淺流急的川江水域,艦首吃水深於艦尾吃水有利於通過遍佈川江的急流淺灘。因此,“民權”號可以看成“咸寧”號的“川江修訂版”。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咸寧和民權的剪影對比

筆者仔細判讀了由《現代艦船》雜誌社發現的“民權”號原廠圖紙,發現該艦圖紙上配置的武器和正式服役後的狀態有較大差別:圖紙上畫的艦首主炮似乎並不是向日本訂購的三年式120毫米45倍徑艦炮,個頭和炮管直徑明顯要大一圈。考慮到三年式炮是1929年3月李世甲訪問日本時所訂購,而“民權”號在1月16日就已開工建造,所以圖紙成形時間更早,所以繪製圖紙的時候不可能根據安裝三年式炮的式樣繪製。聯想到之前兩艘“咸寧”、“永綏”在日械到來之前主炮位都臨時安裝江南造船所庫存的老式英制“阿姆斯特朗”6英寸40倍徑艦炮來“充點門面”,那“民權”的圖紙上主炮位畫上6英寸炮也是可以理解的。

設計圖紙中艏樓甲板末端兩側和駕駛室前部平臺留有三座炮位,都畫著哈乞開斯57毫米機關炮的輪廓;艦橋和駕駛室後部有一段較長的甲板室,分別在甲板室前端和靠近尾部向兩舷伸出“前兩小、後兩大”的四塊平臺,安裝有6挺(前2後4)帶著一人高防盾的7.92毫米“馬克沁”重機槍(這種機槍在江南造船所給美國建造的六艘川江炮艦上也有裝備,江南造船所後面建造的軍艦多多少少帶有那些美國炮艦的影子),甲板室尾端頂部亦有一處炮位,圖紙上畫著的是1門帶平射炮架的英制2磅“POM-POM”機關炮,尾部甲板上的後主炮炮位畫著的是法制“施耐德”100毫米45倍徑炮。由此可見,在最初的設計圖紙中,“民權”號的武器配置並不具備防空能力,大口徑主炮用於威懾列強在長江以及川江內的炮艦(這也是自清末以來中國長江-川江炮艦的武器配置傳統標準),小口徑機關炮和機槍用於彈壓沿岸的水匪和暴民,是一型定位非常明確的內河戰艦。

從試航到服役的“民權”艦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設計圖紙狀態的民權艦

由於只是一艘排水量不足500噸的小軍艦,且有之前“咸寧”、“永綏”二艦的建造經驗,所以“民權”的建造過程十分順利,1929年9月21日該艦就從船臺滑入黃浦江(為該艦洗禮的何應欽夫人王文湘兩次以香檳酒擊船首而瓶未破),1930年1月25日該艦離開江南造船所碼頭開始第一次試航。此時該艦的武備並未配齊,除了艏樓末端甲板兩側的“哈乞開斯”57毫米速射炮安裝上艦外(防盾由圖紙上的立體梯形炮罩式改成了斜角單片式),也只有6挺“馬克沁”機槍被安裝就位,其餘炮位一律空空如也,對於軍艦對外通訊至關重要的無線電設備也未及安裝。雖然已經“成軍”(配備了艦長及全套艦員編制),但完全不具備戰鬥能力。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第一次試航期間的民權艦

第一次試航結束後,“民權”艦返回江南造船所安裝武器和無線電設備,1930年2月15日該艦開始第二次試航。此時,日製三年式120毫米炮已經到貨,但不知什麼原因僅僅購入了炮架和炮身,原配的防盾並沒有一併進口,而是配備了江南造船所庫存的老式馬蹄形防盾;法制“施耐德”炮亦安裝就位;但駕駛室前的B炮位和甲板室尾端頂部的炮位依舊空置,推測是由於擬安裝的日製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和瑞士“厄利肯”20毫米高射炮未到貨的緣故。

1930年4月1日“民權”艦正式服役,一直在長江中游地區巡弋,日製三年式高射炮和“厄利肯”機關炮何時上艦不詳,推測為1933年9月22日-26日返回江南造船所塢修期間。到1937年抗戰爆發的時候,仍駐紮在漢口的“民權”才算是以一副完整的武備狀態捲入到中日戰火之中,此時艦上武備為日製三年式120毫米45倍徑艦炮1門,法制“施耐德”100毫米45倍徑艦炮1門,日製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1門,江南製造局仿“哈乞開斯”57毫米速射炮2門,“厄利肯”20毫米機關炮1門,“馬克沁”7.92毫米重機槍6挺。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第二次試航期間的民權艦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抗戰爆發時的民權艦

大後方期間的“民權”艦

抗戰爆發後,設計在長江中上游活動的民權艦並未捲入到下游的戰場中,只是在武漢三鎮陷落前同海軍其餘殘存艦隻一起撤進川江流域,和“永綏”艦一起停泊在木洞鎮附近的江面上。鑑於日艦突入川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日機轟炸的威脅猶在(中國海軍抗戰中折損的軍艦絕大部分都是日機的轟炸所為),所以1939年在川江安頓下來後,艦上的日式120炮,法式100炮以及哈乞開斯57炮等和防空無關的武器全部被拆卸上岸,交給要塞守軍充作要江防塞炮。原先安裝在駕駛室前B炮位的日製三年式高射炮被挪到艦首原主炮的位置上,第二門三年式高射炮被安裝在艦尾原法式100炮的位置上,原甲板室尾端頂部的那門“厄利肯”機關炮被挪到駕駛室前的B炮位,6挺“馬克沁”機槍由於擁有有限的防空能力而被保留。此時的“民權”艦的職能實際上成了一條防空艦。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防空艦狀態的民權艦

防空艦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由於停泊地點木洞鎮屬於日機轟炸半徑範圍之外,防空作戰的壓力並不大,且從福建馬尾一路內遷到貴州桐梓堅持教學的海軍學校需要登艦實習用的練習艦,停泊在木洞鎮江面無所事事的“民權”和“永綏”很自然的承擔起海軍學校學員登艦實習的練習艦。為了適應練習艦的定位,“民權”艦的武備再度發生變化:艦首艦尾的三年式高射炮被撤下用於別地防空之用,炮位空置;甲板室末端頂部的炮位被重新啟用,並且是並列安裝了2門“厄利肯”20毫米機關炮,使全艦的機關炮數量達到3門,6挺馬克沁機槍依舊保留,在最艱難的抗戰時期,大艦早就損失殆盡的中國海軍就依靠這兩條“羽量級”的小艦維繫著中國海軍的海洋夢想,保證著中國海軍並不因為失去全部海岸線而斷了血脈。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桐梓海軍學校練習艦民權艦

抗戰勝利後的“民權”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挺過了八年抗戰的“民權”艦終於駛出川江,回到了光復後的原駐地漢口,成為由第二艦隊改制而來的江防艦隊旗艦。此時該艦上空置的炮位開始恢復,但卻並沒有恢復成抗戰爆發前的模樣:艦首的炮位裝上1門日製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艦尾炮位復裝1門日製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6挺“馬克沁”機槍的一人高的防盾被拆除,改成簡單得多的垂直單片式防盾,在主桅中部增設了一個漏斗狀的瞭望平臺。“民權”號就以這種狀態被捲入到1946-1949年的國共內戰之中,但由於該艦駐泊地段並非國共雙方的主戰場,所以該艦依舊駐泊在漢口江面袖手旁觀,當渡江戰役爆發,江陰要塞守軍和林遵率領海防第二艦隊起義反正,身處漢口的“民權”等艦事實上就被堵在了長江裡。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江防艦隊旗艦時期的民權艦

1949年5月起,隨著席捲江南的解放軍揮師沿著長江一路西進,“民權”艦所在的江防艦隊一路從漢口撤到了重慶,並於1949年12月1日在艦隊司令葉裕和,艦長程法侃的指揮下降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升起自制的印有“重慶人民海軍軍艦”字樣的紅旗,加入到新生的人民海軍序列之中。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起義後的民權艦

毛澤東登艦視察時的“長江”艦

改換門庭後的“民權”艦由於身處重慶而躲過了國民黨空軍對起義軍艦的報復性轟炸(“永綏”、“安東”、“惠安”、“吉安”等艦就折損於那場報復性的轟炸之中),在蘇聯空軍援華部隊的幫助下掌握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東部沿海的制空權後,“民權”為首的原江防艦隊從重慶江面起錨下駛,“民權”艦本身於1950年5月18日拂曉抵達南京江面,並得到了新名字“長江”號,列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序列。但不久其編制就從第七艦隊中剝離,轉入吳淞獨立水警區,1953年隸屬海軍淞滬基地第一巡邏艇大隊,成為一艘二線艦艇。

“長江”艦於1953年2月19日迎來了本艦在服役史上最值得記憶的時刻,中午11時,時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在公安部長羅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在漢口江漢關4號碼頭登艦,在護衛艦“洛陽”號的護航下於11時30分離開漢口,經過三天的航行,於22日抵達南京(19日住在“長江”艦上,20日住在“洛陽”艦上,21日又住回到“長江”艦上),毛澤東在住艦期間留下了著名的“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題詞。2月24日,毛澤東在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參謀長張愛萍的陪同下在南京檢閱華東軍區海軍艦艇,“長江”艦再次接受了領袖的檢閱。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毛主席登艦視察時的長江艦

此時“長江”艦的武備大體延續了“民權”艦時期的佈置,只不過艦首的日製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因為平衡螺絲斷裂事實上成了只能當樣子貨的廢品(毛澤東在艦上視察期間還特地向“長江”艦槍炮長詢問了這門炮的性能和操作方式,得到的回答是已不能用,只是在艦上擺擺樣子);駕駛室前的B炮位用1門高平兩用炮架的英制2磅“POM-POM”炮代替了原有的“厄利肯”20毫米機關炮;艏樓甲板尾端原安裝57毫米速射炮的位置安裝上了2門日製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6挺“馬克沁”機槍已被拆除,有資料說是換成4挺日式“水龍機槍”,不過一張毛澤東在艦尾甲板拍攝的一張照片的背景中發現了20毫米“厄利肯”機關炮的炮架和防盾(並沒有炮身),說明在甲板室頂部尾端並列安裝的2門20毫米炮仍然保留,並沒有被拆除,因此筆者大膽推測所謂的4挺日式“水龍機槍”就是4門20毫米機關炮呢?除了並列在甲板室尾端頂部的2門外,另2門推測安裝在原來安裝4挺“馬克沁”機槍的兩側延伸到船舷邊沿的平臺上;尾部炮位的三年式高射炮依然保留在原位;並且塗裝色改塗人民海軍早期艦艇通用的深藍灰色。

1953年-1968年的“長江”艦

可能是因為那門早已報廢的八八式高射炮給毛澤東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因此在他離艦返京後不久就給海軍下達指示給“長江”艦換炮。所以,形同廢物的八八式高射炮被拆除,一門美製MK22型76毫米50倍徑單管高平兩用炮取而代之;由於彈藥斷絕,駕駛室前的B炮位上的英制2磅“POM-POM”炮被拆除,這個炮位從此空置,其餘武備未有改動;為了給新裝的美式艦炮提供測距,駕駛室頂部的露天指揮台上安裝了一部美式測距儀;兩座桅杆的高度都被大大降低,後桅杆的平臺內增裝了一部探照燈;根據1961年7月30日海軍司令部下達關於各艦隊授予舷號通知,“長江”於10月正式得到了屬於自己的舷號“227”。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1955年時的長江艦

隨著包括“長江”艦在內的起義艦艇上原有的美式日式艦炮的武備彈藥供應逐步告罄,為了維持這批老艦的戰鬥力,1965年8月海軍黨委擴大會議決定並報軍委批准,改裝數十艘起義、投誠、繳獲的老式艦艇,“長江”艦赫然在列。1966年4月-9月“長江”艦開始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改裝,改裝內容如下:原有的武備全部拆除,艦首艦尾炮位各裝1座國產61式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駕駛室後的甲板室頂部兩側整體延伸到船舷邊,並有多根支柱支撐,在兩舷主甲板各形成了一條“廊道”結構,使甲板室頂部的可用面積大大增加,分別在機艙棚兩側和後桅杆前部兩側的甲板室頂部延伸部分上新裝總共四座國產61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雖然火炮口徑大大縮小但單位時間的火力投射量卻大大增加。駕駛室的空間向兩舷有所拓展,正面原本只有三塊窗戶,改造後增加到五塊,兩側斜面原本各只有一塊窗戶,改造後增加為兩塊;駕駛室頂部的露天指揮台上的測距儀被拆除,指揮台後部的欄杆左右各增加了一個存放信號旗的箱子,前後桅杆從單棒式改成三腳式並將高度大大降低,前主桅上的探照燈平臺被取消,探照燈被挪到了露天指揮台上,三腳式主桅杆頂部安裝了一座小型的導航雷達,後桅上的探照燈平臺連同探照燈也一併被取消;原本燒煤的鍋爐改燒燃油,煙囪的高度也隨之降低,為了增加輪機艙的通風,在兩根菸囪之間的汽鍋兩側各增加了兩個小型風筒。毛澤東住過兩個晚上的政委室和隔壁的電信室被打通,開闢為毛主席登艦的紀念室,原電信室被挪到駕駛室下方;為解決煙霧倒吹露天指揮台,兩根菸囪頂部安裝了導煙罩;原有的兩艘汽艇被撤去,只保留兩條舢板,四對吊艇架拆去兩對,兩條舢板改掛在二號煙囪後部的兩舷。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1966年時的長江艦

這次大改裝後不足一年,離毛澤東登艦視察十五週年紀念日的1968年也逐漸臨近,“長江”艦的老艦員和當時艦員聯名給海軍黨委寫信要求恢復該艦在毛澤東視察時原貌,海軍黨委經研究批准,由海司艦船修造部再次下發紅頭文件拍板,“長江”艦於1967年10月開始再度進入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該廠的前身大中華造船廠曾設計了“永綏”艦的最初方案)進行旨在改回領袖登艦狀態的“改裝”,12月改裝完成。

前後的三腳式桅杆被改回到單棒式,前桅杆的探照燈平臺被恢復,但探照燈卻未裝回那個平臺,桅杆頂部增加了一個新的作業平臺,並安裝了一部個頭更大的導航雷達,後部桅杆雖恢復了單棒式,但後桅探照燈平臺卻沒有恢復;露天指揮台前部兩側各增加了一根通信天線和一具信號燈;而駕駛室本身因為改動工程過大而沒有恢復到毛澤東登艦時候的原樣;煙囪的高度沒有恢復到原來的高度,但增裝的導煙罩被拆除,煙囪頂部恢復到53年的外觀;艦首兩側靠近水線的部位增加了三個舷窗,推測是增加了相應的艙室以增加居住空間;在毛主席登艦紀念室頂部加裝一座較大的風筒來增加這間艙室的通風。1968年2月14日,為了紀念毛澤東視察海軍15週年,海軍司令部發出通知,對部分艦艇改用榮譽舷號,“長江”艦得到了代表毛澤東1953年2月19日登艦視察的榮譽舷號“53-219”。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獲得榮譽舷號後的長江艦

進入長江艦紀念館時的“長江”艦

進入七十年代後,日益老化的“長江”艦已經失去了作戰使用價值,所以華東軍區海軍演變而來的東海艦隊遂提出該艦的退役問題,鑑於“長江”艦曾作為毛澤東乘坐過的坐艦,具有重大政治意義,有保存為紀念艦的必要。毛澤東去世後的第二年即1977年下半年,“長江”艦紀念館破土動工,海軍在吳淞軍港舉行了隆重開工儀式,海軍和艦隊等各級領導都參加了開工大典。但其後在反對個人崇拜的政治大環境下,工程斷斷續續,1978年8月,“長江”艦被拖曳上岸,1979年長江艦紀念館正式竣工。

“長江”艦老兵張海林老先生的回憶敘述了“長江”艦被拖曳上岸,進入紀念館主體建築的過程:

“1978年8月初的一天,當時的我已經復員退伍回到了地方,正在上海出差。突然接到長江艦主機班戰友童魯人的電話,電話裡告訴了我一個長江艦的重大變化的消息,就是長江艦已經在昨天被拉進了長江艦紀念館,叫我儘快過去看一下。聽到這個消息我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吳淞水警區。到了長江艦紀念館工地現場看到,長江艦已經平穩地停放在紀念館的船塢之中。

長江艦紀念館位於吳淞水警區6號碼頭到7號之間向岸上的延伸處。是通過6號碼頭和7號碼頭中間一片平坦開闊的江灘,開挖出一條寬約20多米寬的水槽,挖開了江堤,跨過了水警區的沿江馬路,一直挖到了離江邊約100米開外的地方。長江艦就是順著這個水槽被安放進紀念館裡的,紀念館的外形是一個半圓弧形的建築,長100多米,寬20多米,高40多(米,館內不設一根樑柱,為當時建築行業的首創。館內下部是一個船塢,整個建築遠看就像一個游泳館。當時的長江艦剛被拉進船塢,船塢的開口還尚未封上,所以船塢還和黃浦江相連充滿了江水。由於當時紀念館的工程還遠未完工,整個現場就是一個大工地,施工現場到處都是鋼筋水泥和木頭等建築材料。紀念館也僅僅用混凝土澆築出框架結構,沒有進行過任何裝修。但當時的長江艦已修飾一新,到處都散發著油漆的氣味。為了方便進入長江艦紀念館,長江艦的桅杆還被取了下來,(不知後來裝上沒有,筆者注:根據張海林先生在長江艦紀念館工地留影的分析,此時“長江”艦的甲板上重新支起了天棚柱,推測在紀念館落成後亦保留這樣的狀態)。看到此情此景我連忙拿出了手中的照相機和長江艦留下了最後寶貴的合影。據親身經歷過長江艦進紀念館和拆毀的戰友儲開雲和沈懷成介紹,長江艦是在1978年8月1日黃浦江漲大潮時被拉進紀念館的,當天為了防止擱淺,進館現場還請來一條600噸的浮吊將長江艦輕輕托起,岸上用捲揚機拉,有驚無險地把長江艦請進了長江艦紀念館。”

從“民權”到“長江”——“民權”-“長江”艦“變臉”記

進入紀念館時的長江艦

根據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下達“關於堅持‘少宣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1981年1月,包括“長江”艦的“53-219”在內的所有1968年獲得的榮譽舷號都被撤銷,1981年7月,作為“推行個人崇拜的建築”,“長江”艦在紀念館內被就地拆毀,結束了自1929年誕生以來平庸卻猶如川劇變臉一般的服役生涯。當年11月2日,筆者呱呱墜地,時隔三十五年後,筆者蒐集各方資料將“民權”-“長江”艦一生中多達十二次的“變臉”節點再現在繪圖板上,亦可算是對這艘命運多舛的老艦的一份特殊的紀念。

感謝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和人民海軍老艦艇愛好者、天津退休警察何德發先生對本文的資料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