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戰前實力對比 製圖者:羽昕

軍艦的速度關係海戰勝負,而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從軍艦的速度以及火力方面做出比較,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快,機動性好。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搶先居於有利地位。日軍火炮攻擊力較強,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六倍。但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多,防護性能較好。炮火質量方面,北洋艦隊雖有巨炮八門,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水泥。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但因彈炮質量差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中國海軍的特點是:船隻較老、艦體大、甲板厚,但艦速慢、大炮多快炮少,其中定遠、鎮遠二艦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艦。日軍多事下水不就得新船,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雖然中日海軍艦隊各有特點,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將曾評論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為優。”李鴻章之前就知道北洋艦隊在艦船速度和火炮發射速度不如日本,不敢主動出擊,這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和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的中國海軍優勢很不協調,朝野上下紛紛抨擊、彈劾李鴻章,北洋海軍這才裝模做樣的出海巡弋。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戰前實力對比 製圖者:羽昕

軍艦的速度關係海戰勝負,而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從軍艦的速度以及火力方面做出比較,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快,機動性好。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搶先居於有利地位。日軍火炮攻擊力較強,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六倍。但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多,防護性能較好。炮火質量方面,北洋艦隊雖有巨炮八門,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水泥。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但因彈炮質量差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中國海軍的特點是:船隻較老、艦體大、甲板厚,但艦速慢、大炮多快炮少,其中定遠、鎮遠二艦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艦。日軍多事下水不就得新船,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雖然中日海軍艦隊各有特點,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將曾評論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為優。”李鴻章之前就知道北洋艦隊在艦船速度和火炮發射速度不如日本,不敢主動出擊,這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和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的中國海軍優勢很不協調,朝野上下紛紛抨擊、彈劾李鴻章,北洋海軍這才裝模做樣的出海巡弋。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蔣廷黻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中國佔世界第八,日本佔世界第十一,但這個排名其實是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的排名,但自此以後,經費大幅減少,北洋水師至1894年,長達八年未置新艦。

李鴻章之前看到中國最大的敵人是日本人,他反對左宗棠武力收復新疆,反對伊犁問題與俄國開戰,反對越南問題與法國開戰,是想把軍費節省下來擴充海軍,有先見之明。但他和樞府大臣能想到的加強海軍唯 一辦法,就是從國外購艦。但軍費卻被挪為他用,最為嚴重的是慈禧太后過生日、修繕頤和園及“三海”工程。從1888年起,海軍有衙門經費用於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750萬兩。丁汝昌奏請訂購快船快炮,均被李鴻章以經費困難為由擱置。僅“定遠”、“鎮遠”的造價加起來只有238萬兩,證明當時的中國不是沒錢,是錢沒用在地方該用的地方上。再看看日本,“吉野號”本是英國賣給中國,中國退貨後,日本天皇和各級官員都捐錢,舉全國之力買下。可見沒有近代化的認識,沒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審計制度,沒有監督下的海軍建設方案,只會一味的購買外國戰艦,且彈藥質量太差,許多炮彈擊中敵艦卻不爆炸的海軍,怎能成功。故而李鴻章後來有一句話:以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怎能打過日本一國,在一定程度上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戰前實力對比 製圖者:羽昕

軍艦的速度關係海戰勝負,而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從軍艦的速度以及火力方面做出比較,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快,機動性好。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搶先居於有利地位。日軍火炮攻擊力較強,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六倍。但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多,防護性能較好。炮火質量方面,北洋艦隊雖有巨炮八門,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水泥。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但因彈炮質量差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中國海軍的特點是:船隻較老、艦體大、甲板厚,但艦速慢、大炮多快炮少,其中定遠、鎮遠二艦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艦。日軍多事下水不就得新船,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雖然中日海軍艦隊各有特點,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將曾評論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為優。”李鴻章之前就知道北洋艦隊在艦船速度和火炮發射速度不如日本,不敢主動出擊,這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和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的中國海軍優勢很不協調,朝野上下紛紛抨擊、彈劾李鴻章,北洋海軍這才裝模做樣的出海巡弋。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蔣廷黻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中國佔世界第八,日本佔世界第十一,但這個排名其實是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的排名,但自此以後,經費大幅減少,北洋水師至1894年,長達八年未置新艦。

李鴻章之前看到中國最大的敵人是日本人,他反對左宗棠武力收復新疆,反對伊犁問題與俄國開戰,反對越南問題與法國開戰,是想把軍費節省下來擴充海軍,有先見之明。但他和樞府大臣能想到的加強海軍唯 一辦法,就是從國外購艦。但軍費卻被挪為他用,最為嚴重的是慈禧太后過生日、修繕頤和園及“三海”工程。從1888年起,海軍有衙門經費用於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750萬兩。丁汝昌奏請訂購快船快炮,均被李鴻章以經費困難為由擱置。僅“定遠”、“鎮遠”的造價加起來只有238萬兩,證明當時的中國不是沒錢,是錢沒用在地方該用的地方上。再看看日本,“吉野號”本是英國賣給中國,中國退貨後,日本天皇和各級官員都捐錢,舉全國之力買下。可見沒有近代化的認識,沒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審計制度,沒有監督下的海軍建設方案,只會一味的購買外國戰艦,且彈藥質量太差,許多炮彈擊中敵艦卻不爆炸的海軍,怎能成功。故而李鴻章後來有一句話:以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怎能打過日本一國,在一定程度上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二、海戰過程

9月7日,各路日軍漸逼平壤,李鴻章不能不予以重視,決定調劉盛休率銘軍防平壤後路。

9日,李鴻章通知丁汝昌,做好護運銘軍的準備。

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

16日,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

17日早上八點時,北洋艦隊運兵船卸載完畢,9:00—10:30間,按照往常訓練「巳時操」。日方艦隊10:23發現北洋水師,但此時並不確定是不是北洋水師主力。11時許,北洋艦隊發現日艦,開始準備戰鬥,全艦士氣高漲,丁汝昌下令變陣以人字形迎敵。11:30,日方確認為北洋艦隊,發現“人”字陣右翼超勇楊威二艦最弱,便另第一遊艦隊截擊右翼,12:50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定遠第一炮雖未中,落在吉野左100米,成為全隊發動進攻的信號。海戰正式開始。

第一階段約九十分鐘(12:50——14:20),雙方集中火力打擊弱艦,各有傷殘,勝負難分。第二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14:30——15:20),日本已躍居絕對優勢,而北洋艦隊則大為失利,處境困難。第三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北洋艦隊在危機情況下,勇搏強敵,化被動為主動,迫使日艦南逃。第四階段日本艦隊雖企圖南逃,在北洋艦隊定遠鎮遠逼迫下,不得以掉頭復戰。靖遠來遠修復歸隊,尚在港內的鎮南鎮中及右二右三兩魚雷艇出港會合。但日軍第一遊擊隊多以受傷,無力再戰,向南駛逃,北洋艦隊尾追數海里,見日艦開足馬力,便轉舵駛向旅順。伊東佑亨見北洋艦隊停止追擊,下令鬆島返吳鬆港整修,率餘艦東去。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戰前實力對比 製圖者:羽昕

軍艦的速度關係海戰勝負,而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從軍艦的速度以及火力方面做出比較,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快,機動性好。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搶先居於有利地位。日軍火炮攻擊力較強,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六倍。但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多,防護性能較好。炮火質量方面,北洋艦隊雖有巨炮八門,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水泥。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但因彈炮質量差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中國海軍的特點是:船隻較老、艦體大、甲板厚,但艦速慢、大炮多快炮少,其中定遠、鎮遠二艦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艦。日軍多事下水不就得新船,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雖然中日海軍艦隊各有特點,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將曾評論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為優。”李鴻章之前就知道北洋艦隊在艦船速度和火炮發射速度不如日本,不敢主動出擊,這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和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的中國海軍優勢很不協調,朝野上下紛紛抨擊、彈劾李鴻章,北洋海軍這才裝模做樣的出海巡弋。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蔣廷黻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中國佔世界第八,日本佔世界第十一,但這個排名其實是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的排名,但自此以後,經費大幅減少,北洋水師至1894年,長達八年未置新艦。

李鴻章之前看到中國最大的敵人是日本人,他反對左宗棠武力收復新疆,反對伊犁問題與俄國開戰,反對越南問題與法國開戰,是想把軍費節省下來擴充海軍,有先見之明。但他和樞府大臣能想到的加強海軍唯 一辦法,就是從國外購艦。但軍費卻被挪為他用,最為嚴重的是慈禧太后過生日、修繕頤和園及“三海”工程。從1888年起,海軍有衙門經費用於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750萬兩。丁汝昌奏請訂購快船快炮,均被李鴻章以經費困難為由擱置。僅“定遠”、“鎮遠”的造價加起來只有238萬兩,證明當時的中國不是沒錢,是錢沒用在地方該用的地方上。再看看日本,“吉野號”本是英國賣給中國,中國退貨後,日本天皇和各級官員都捐錢,舉全國之力買下。可見沒有近代化的認識,沒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審計制度,沒有監督下的海軍建設方案,只會一味的購買外國戰艦,且彈藥質量太差,許多炮彈擊中敵艦卻不爆炸的海軍,怎能成功。故而李鴻章後來有一句話:以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怎能打過日本一國,在一定程度上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二、海戰過程

9月7日,各路日軍漸逼平壤,李鴻章不能不予以重視,決定調劉盛休率銘軍防平壤後路。

9日,李鴻章通知丁汝昌,做好護運銘軍的準備。

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

16日,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

17日早上八點時,北洋艦隊運兵船卸載完畢,9:00—10:30間,按照往常訓練「巳時操」。日方艦隊10:23發現北洋水師,但此時並不確定是不是北洋水師主力。11時許,北洋艦隊發現日艦,開始準備戰鬥,全艦士氣高漲,丁汝昌下令變陣以人字形迎敵。11:30,日方確認為北洋艦隊,發現“人”字陣右翼超勇楊威二艦最弱,便另第一遊艦隊截擊右翼,12:50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定遠第一炮雖未中,落在吉野左100米,成為全隊發動進攻的信號。海戰正式開始。

第一階段約九十分鐘(12:50——14:20),雙方集中火力打擊弱艦,各有傷殘,勝負難分。第二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14:30——15:20),日本已躍居絕對優勢,而北洋艦隊則大為失利,處境困難。第三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北洋艦隊在危機情況下,勇搏強敵,化被動為主動,迫使日艦南逃。第四階段日本艦隊雖企圖南逃,在北洋艦隊定遠鎮遠逼迫下,不得以掉頭復戰。靖遠來遠修復歸隊,尚在港內的鎮南鎮中及右二右三兩魚雷艇出港會合。但日軍第一遊擊隊多以受傷,無力再戰,向南駛逃,北洋艦隊尾追數海里,見日艦開足馬力,便轉舵駛向旅順。伊東佑亨見北洋艦隊停止追擊,下令鬆島返吳鬆港整修,率餘艦東去。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三、海戰勝負

(一)從作戰目標的來看

對於北洋艦隊來說,海戰屬於遭遇戰,故保全自身是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最重要的目標。海戰是在北洋艦隊完成運輸和護送中國陸軍進入朝鮮的使命後才開始的,北洋艦隊沒有使日本艦隊達到全殲中國海軍的目的。對於日本艦隊來說,它是打算消滅中國海軍,達到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顯然日本的目的沒有達成。

(二)從戰鬥狀態來看

英國遠東艦隊觀摩了黃海海戰,根據英國人所拍攝照片,在浪速號擊沉高升號時,可以看到在高升號甲板上用步槍勇敢還擊,寧死不屈的清軍士兵。中國來遠艦中彈200多顆,被猛火包圍,但炮手在烈火中依然發炮不停,中外人士目睹其損傷如此嚴重尚能平安到港,皆為驚歎,視為奇蹟。馬吉芬曾記述:“各艦皆將舢板解除,僅留六槳小艇一隻,意在表明軍艦之運命之成員運命,艦存與存,艦亡與亡”。

而日艦在海戰中卻是先逃,對此日方極力掩飾,卻依然露出馬腳。伊東佑亨9月8日寫給天皇的報告稱:“唯時日已將落,中國艦隊退至威海衛,我船隨之而行”。說中國先退而且不說“逃”,日軍不是“追”而是“隨”,況且北洋艦隊回到的是旅順港,不是威海衛。因為日軍首先終止戰鬥,而且過了一個多小時才去尾追,如果真是北洋艦隊先逃,為何要等一個多小時再去追呢?伊東佑亨只是妄加猜測北洋艦隊的去向。在海戰中,日軍不只逃了一次而是兩次,4點10在北洋艦隊的逼迫下才回頭復戰,可見日軍士氣已經低落。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戰前實力對比 製圖者:羽昕

軍艦的速度關係海戰勝負,而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從軍艦的速度以及火力方面做出比較,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快,機動性好。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搶先居於有利地位。日軍火炮攻擊力較強,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六倍。但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多,防護性能較好。炮火質量方面,北洋艦隊雖有巨炮八門,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水泥。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但因彈炮質量差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中國海軍的特點是:船隻較老、艦體大、甲板厚,但艦速慢、大炮多快炮少,其中定遠、鎮遠二艦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艦。日軍多事下水不就得新船,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雖然中日海軍艦隊各有特點,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將曾評論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為優。”李鴻章之前就知道北洋艦隊在艦船速度和火炮發射速度不如日本,不敢主動出擊,這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和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的中國海軍優勢很不協調,朝野上下紛紛抨擊、彈劾李鴻章,北洋海軍這才裝模做樣的出海巡弋。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蔣廷黻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中國佔世界第八,日本佔世界第十一,但這個排名其實是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的排名,但自此以後,經費大幅減少,北洋水師至1894年,長達八年未置新艦。

李鴻章之前看到中國最大的敵人是日本人,他反對左宗棠武力收復新疆,反對伊犁問題與俄國開戰,反對越南問題與法國開戰,是想把軍費節省下來擴充海軍,有先見之明。但他和樞府大臣能想到的加強海軍唯 一辦法,就是從國外購艦。但軍費卻被挪為他用,最為嚴重的是慈禧太后過生日、修繕頤和園及“三海”工程。從1888年起,海軍有衙門經費用於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750萬兩。丁汝昌奏請訂購快船快炮,均被李鴻章以經費困難為由擱置。僅“定遠”、“鎮遠”的造價加起來只有238萬兩,證明當時的中國不是沒錢,是錢沒用在地方該用的地方上。再看看日本,“吉野號”本是英國賣給中國,中國退貨後,日本天皇和各級官員都捐錢,舉全國之力買下。可見沒有近代化的認識,沒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審計制度,沒有監督下的海軍建設方案,只會一味的購買外國戰艦,且彈藥質量太差,許多炮彈擊中敵艦卻不爆炸的海軍,怎能成功。故而李鴻章後來有一句話:以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怎能打過日本一國,在一定程度上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二、海戰過程

9月7日,各路日軍漸逼平壤,李鴻章不能不予以重視,決定調劉盛休率銘軍防平壤後路。

9日,李鴻章通知丁汝昌,做好護運銘軍的準備。

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

16日,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

17日早上八點時,北洋艦隊運兵船卸載完畢,9:00—10:30間,按照往常訓練「巳時操」。日方艦隊10:23發現北洋水師,但此時並不確定是不是北洋水師主力。11時許,北洋艦隊發現日艦,開始準備戰鬥,全艦士氣高漲,丁汝昌下令變陣以人字形迎敵。11:30,日方確認為北洋艦隊,發現“人”字陣右翼超勇楊威二艦最弱,便另第一遊艦隊截擊右翼,12:50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定遠第一炮雖未中,落在吉野左100米,成為全隊發動進攻的信號。海戰正式開始。

第一階段約九十分鐘(12:50——14:20),雙方集中火力打擊弱艦,各有傷殘,勝負難分。第二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14:30——15:20),日本已躍居絕對優勢,而北洋艦隊則大為失利,處境困難。第三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北洋艦隊在危機情況下,勇搏強敵,化被動為主動,迫使日艦南逃。第四階段日本艦隊雖企圖南逃,在北洋艦隊定遠鎮遠逼迫下,不得以掉頭復戰。靖遠來遠修復歸隊,尚在港內的鎮南鎮中及右二右三兩魚雷艇出港會合。但日軍第一遊擊隊多以受傷,無力再戰,向南駛逃,北洋艦隊尾追數海里,見日艦開足馬力,便轉舵駛向旅順。伊東佑亨見北洋艦隊停止追擊,下令鬆島返吳鬆港整修,率餘艦東去。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三、海戰勝負

(一)從作戰目標的來看

對於北洋艦隊來說,海戰屬於遭遇戰,故保全自身是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最重要的目標。海戰是在北洋艦隊完成運輸和護送中國陸軍進入朝鮮的使命後才開始的,北洋艦隊沒有使日本艦隊達到全殲中國海軍的目的。對於日本艦隊來說,它是打算消滅中國海軍,達到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顯然日本的目的沒有達成。

(二)從戰鬥狀態來看

英國遠東艦隊觀摩了黃海海戰,根據英國人所拍攝照片,在浪速號擊沉高升號時,可以看到在高升號甲板上用步槍勇敢還擊,寧死不屈的清軍士兵。中國來遠艦中彈200多顆,被猛火包圍,但炮手在烈火中依然發炮不停,中外人士目睹其損傷如此嚴重尚能平安到港,皆為驚歎,視為奇蹟。馬吉芬曾記述:“各艦皆將舢板解除,僅留六槳小艇一隻,意在表明軍艦之運命之成員運命,艦存與存,艦亡與亡”。

而日艦在海戰中卻是先逃,對此日方極力掩飾,卻依然露出馬腳。伊東佑亨9月8日寫給天皇的報告稱:“唯時日已將落,中國艦隊退至威海衛,我船隨之而行”。說中國先退而且不說“逃”,日軍不是“追”而是“隨”,況且北洋艦隊回到的是旅順港,不是威海衛。因為日軍首先終止戰鬥,而且過了一個多小時才去尾追,如果真是北洋艦隊先逃,為何要等一個多小時再去追呢?伊東佑亨只是妄加猜測北洋艦隊的去向。在海戰中,日軍不只逃了一次而是兩次,4點10在北洋艦隊的逼迫下才回頭復戰,可見日軍士氣已經低落。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三)從雙方損失程度看

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廣甲”自毀,“來遠”等艦重傷,共傷亡近千人;日艦受創也十分嚴重, “鬆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傷,旗艦鬆島號被打得完全失去了戰鬥力。吉野甲板艙面設備被炮火掃地以盡, 僅剩一具軀殼。赤城、比睿重傷。西京丸幾乎被打沉, 其餘艦隻受創頗重,但無一當場沉沒,共死傷約六百人;北洋艦隊受傷各艦, 海戰後不到一個月即告修復, 而日本旗艦鬆島號損傷過重, 直到10月尚未修復,可見日軍雖雖未沉沒,損失也不小。但北洋艦隊畢竟沉沒了五艘船艦,損失了眾多的愛國將領,北洋艦隊的損失明顯大於日方,在同時亦給日艦以重創。

(四)從對之後影響來看

黃海海戰的爆發使日本消滅中國海軍的目的沒有達成,但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北洋艦隊在保守主義指導下喪失了制海權。北洋艦隊從旅順撤退到威海衛後,奉懿旨和恭親王李鴻章的密函 “保船制敵為要”,北洋艦隊兩艘鉅艦其實已經修復,主力艦9艘,炮艇6艘,魚雷艇10多艘,整個艦隊具有向相當的戰鬥力。可是日本調遣兩萬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陸軍進攻威海衛軍港的後路,海軍封鎖威海衛的海面,被圍攻到這種程度,李鴻章仍嚴厲丁汝昌不許出戰,不得離開威海一步。北洋艦隊被迫坐視日軍登陸榮成,任憑其進攻。我們的退讓相當於把制海權拱手讓與他人,也讓北洋艦隊最終走向覆滅。

"

本文作者為羽昕,嚴禁抄襲轉載。

黃海海戰是當時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其規模之巨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持久,在世界海戰上都是罕見的。不僅是甲午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的成敗因《馬關條約》的簽訂而已有定論,但對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勝負問題不能單純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蓋棺定論。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一、黃海海戰戰前分析

(一)戰前戰略

從海軍戰略來看,清朝採取的是保守策略。北洋水師實行的是“保船制敵為要”的方針,戰前李鴻章心裡知道北洋海軍實力已不如日本,但又不敢說出北洋艦隊的真實實力,所以他的主張一是保船,二為避戰,所謂“作猛虎在山之勢”,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戰略。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結束後,9月13日,日本做出了決戰部署,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與北洋水師的主力決戰。

(二)戰前準備

從戰前準備來看,當時朝鮮情況很不樂觀,袁世凱和清朝駐英、法公使龔照瑗即建議南洋艦隊北調。豐島海戰後,龔照瑗再次建議:“電南洋,集各省兵輪遊弋近倭海面,為牽牽計。”淮軍將領劉盛休也認為,北洋艦隊太單,應急調南洋兵輪北來。但李鴻章對此意見根本聽不進去,他在給龔照瑗的電報中說:“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做相應的作戰準備。如果真能在戰前對海軍進行相應調整,調南洋、廣東和福建的水軍北上,北洋不僅防守有餘,甚至能夠進控朝鮮西岸,從而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但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曾兩次親自乘艦前往黃海視察,海軍司令伊東佑亨也曾到威海衛北洋海軍基地進行摸底。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備的全面作戰計劃,試問中國人有到日本海岸做軍事準備的工作嗎?

(三)戰前實力對比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戰前實力對比 製圖者:羽昕

軍艦的速度關係海戰勝負,而艦隊的攻擊力主要在於火炮。從軍艦的速度以及火力方面做出比較,可以看出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快,機動性好。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在戰鬥過程中,日艦(特別是第一遊擊隊)正是利用其速度快、便於機動的特點,搶先居於有利地位。日軍火炮攻擊力較強,火炮總數大大超過北洋艦隊。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火炮發射力超過北洋艦隊六倍。但北洋艦隊擁有定遠、鎮遠兩艘巨型裝甲戰列艦,重炮多,防護性能較好。炮火質量方面,北洋艦隊雖有巨炮八門,有的炮彈實以泥沙,有的彈丸火藥內摻水泥。儘管戰鬥中命中彈丸不少,但因彈炮質量差未能擊沉一艘日艦。

中國海軍的特點是:船隻較老、艦體大、甲板厚,但艦速慢、大炮多快炮少,其中定遠、鎮遠二艦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艦。日軍多事下水不就得新船,船速快,火炮射速快,雖然中日海軍艦隊各有特點,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將曾評論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為優。”李鴻章之前就知道北洋艦隊在艦船速度和火炮發射速度不如日本,不敢主動出擊,這與當時的戰爭氣氛和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的中國海軍優勢很不協調,朝野上下紛紛抨擊、彈劾李鴻章,北洋海軍這才裝模做樣的出海巡弋。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蔣廷黻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我們的兩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七千噸;日本頂大的戰艦不過四千噸。”,傳統觀點認為北洋艦隊比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中國佔世界第八,日本佔世界第十一,但這個排名其實是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的排名,但自此以後,經費大幅減少,北洋水師至1894年,長達八年未置新艦。

李鴻章之前看到中國最大的敵人是日本人,他反對左宗棠武力收復新疆,反對伊犁問題與俄國開戰,反對越南問題與法國開戰,是想把軍費節省下來擴充海軍,有先見之明。但他和樞府大臣能想到的加強海軍唯 一辦法,就是從國外購艦。但軍費卻被挪為他用,最為嚴重的是慈禧太后過生日、修繕頤和園及“三海”工程。從1888年起,海軍有衙門經費用於頤和園工程的總額,大約750萬兩。丁汝昌奏請訂購快船快炮,均被李鴻章以經費困難為由擱置。僅“定遠”、“鎮遠”的造價加起來只有238萬兩,證明當時的中國不是沒錢,是錢沒用在地方該用的地方上。再看看日本,“吉野號”本是英國賣給中國,中國退貨後,日本天皇和各級官員都捐錢,舉全國之力買下。可見沒有近代化的認識,沒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審計制度,沒有監督下的海軍建設方案,只會一味的購買外國戰艦,且彈藥質量太差,許多炮彈擊中敵艦卻不爆炸的海軍,怎能成功。故而李鴻章後來有一句話:以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怎能打過日本一國,在一定程度上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黃海海戰

二、海戰過程

9月7日,各路日軍漸逼平壤,李鴻章不能不予以重視,決定調劉盛休率銘軍防平壤後路。

9日,李鴻章通知丁汝昌,做好護運銘軍的準備。

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

16日,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

17日早上八點時,北洋艦隊運兵船卸載完畢,9:00—10:30間,按照往常訓練「巳時操」。日方艦隊10:23發現北洋水師,但此時並不確定是不是北洋水師主力。11時許,北洋艦隊發現日艦,開始準備戰鬥,全艦士氣高漲,丁汝昌下令變陣以人字形迎敵。11:30,日方確認為北洋艦隊,發現“人”字陣右翼超勇楊威二艦最弱,便另第一遊艦隊截擊右翼,12:50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定遠第一炮雖未中,落在吉野左100米,成為全隊發動進攻的信號。海戰正式開始。

第一階段約九十分鐘(12:50——14:20),雙方集中火力打擊弱艦,各有傷殘,勝負難分。第二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14:30——15:20),日本已躍居絕對優勢,而北洋艦隊則大為失利,處境困難。第三階段歷時約五十分鐘,北洋艦隊在危機情況下,勇搏強敵,化被動為主動,迫使日艦南逃。第四階段日本艦隊雖企圖南逃,在北洋艦隊定遠鎮遠逼迫下,不得以掉頭復戰。靖遠來遠修復歸隊,尚在港內的鎮南鎮中及右二右三兩魚雷艇出港會合。但日軍第一遊擊隊多以受傷,無力再戰,向南駛逃,北洋艦隊尾追數海里,見日艦開足馬力,便轉舵駛向旅順。伊東佑亨見北洋艦隊停止追擊,下令鬆島返吳鬆港整修,率餘艦東去。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三、海戰勝負

(一)從作戰目標的來看

對於北洋艦隊來說,海戰屬於遭遇戰,故保全自身是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最重要的目標。海戰是在北洋艦隊完成運輸和護送中國陸軍進入朝鮮的使命後才開始的,北洋艦隊沒有使日本艦隊達到全殲中國海軍的目的。對於日本艦隊來說,它是打算消滅中國海軍,達到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顯然日本的目的沒有達成。

(二)從戰鬥狀態來看

英國遠東艦隊觀摩了黃海海戰,根據英國人所拍攝照片,在浪速號擊沉高升號時,可以看到在高升號甲板上用步槍勇敢還擊,寧死不屈的清軍士兵。中國來遠艦中彈200多顆,被猛火包圍,但炮手在烈火中依然發炮不停,中外人士目睹其損傷如此嚴重尚能平安到港,皆為驚歎,視為奇蹟。馬吉芬曾記述:“各艦皆將舢板解除,僅留六槳小艇一隻,意在表明軍艦之運命之成員運命,艦存與存,艦亡與亡”。

而日艦在海戰中卻是先逃,對此日方極力掩飾,卻依然露出馬腳。伊東佑亨9月8日寫給天皇的報告稱:“唯時日已將落,中國艦隊退至威海衛,我船隨之而行”。說中國先退而且不說“逃”,日軍不是“追”而是“隨”,況且北洋艦隊回到的是旅順港,不是威海衛。因為日軍首先終止戰鬥,而且過了一個多小時才去尾追,如果真是北洋艦隊先逃,為何要等一個多小時再去追呢?伊東佑亨只是妄加猜測北洋艦隊的去向。在海戰中,日軍不只逃了一次而是兩次,4點10在北洋艦隊的逼迫下才回頭復戰,可見日軍士氣已經低落。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三)從雙方損失程度看

海戰中,北洋艦隊“致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廣甲”自毀,“來遠”等艦重傷,共傷亡近千人;日艦受創也十分嚴重, “鬆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傷,旗艦鬆島號被打得完全失去了戰鬥力。吉野甲板艙面設備被炮火掃地以盡, 僅剩一具軀殼。赤城、比睿重傷。西京丸幾乎被打沉, 其餘艦隻受創頗重,但無一當場沉沒,共死傷約六百人;北洋艦隊受傷各艦, 海戰後不到一個月即告修復, 而日本旗艦鬆島號損傷過重, 直到10月尚未修復,可見日軍雖雖未沉沒,損失也不小。但北洋艦隊畢竟沉沒了五艘船艦,損失了眾多的愛國將領,北洋艦隊的損失明顯大於日方,在同時亦給日艦以重創。

(四)從對之後影響來看

黃海海戰的爆發使日本消滅中國海軍的目的沒有達成,但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北洋艦隊在保守主義指導下喪失了制海權。北洋艦隊從旅順撤退到威海衛後,奉懿旨和恭親王李鴻章的密函 “保船制敵為要”,北洋艦隊兩艘鉅艦其實已經修復,主力艦9艘,炮艇6艘,魚雷艇10多艘,整個艦隊具有向相當的戰鬥力。可是日本調遣兩萬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陸軍進攻威海衛軍港的後路,海軍封鎖威海衛的海面,被圍攻到這種程度,李鴻章仍嚴厲丁汝昌不許出戰,不得離開威海一步。北洋艦隊被迫坐視日軍登陸榮成,任憑其進攻。我們的退讓相當於把制海權拱手讓與他人,也讓北洋艦隊最終走向覆滅。

北洋艦隊真的輸了黃海海戰嗎?四個方面帶你來看

四、結語

關於這場海戰,應全面地分析當時的情況,公正地闡述這場戰役的勝負。中國的失敗並不是1894年在那五個小時的失敗。在前期沒有具體戰略也毫無準備,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仍能奮勇拚殺,鏖戰五個多小時,其英烈精神和光輝事蹟,值得稱頌的;北洋艦隊在自己的勢力遜於日本聯合艦隊的情況下,重創日本聯合艦隊,使其想全殲北洋艦隊的目的沒有達成,迫使日軍先行南逃,其戰績是值得肯定的;且北洋艦隊在戰後很快修復好,仍具有相當的實力,只是“保船制敵”的思想下自鑿軍艦全軍覆沒,不是因為海戰直接導致北洋艦隊的失敗。

北洋艦隊的覆沒,對當時中國海軍的發展是個重大的打擊,不僅標誌著清政府20年海軍近代化建設以及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海軍的發展,在清朝時我們還擁有一隻世界排名前列的戰艦,但黃海海戰之後,中國自此再也沒有擁有定遠、鎮遠那樣令全世界矚目的戰艦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海軍戰略家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海權理論形成,論述如何通過奪取制海權來控制世界的理論。當下我們應當有發展海軍的意識,加強海軍力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及當今海軍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國家領海的完整性等多方面中的重大作用。

參考書目

[1]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長沙嶽麓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4]《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 甲午中日海戰》上冊,陳旭麓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2版。

[5]戚其章《走進甲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劉玉明、戚俊傑《辯證看甲午》,北京海軍出版社,2005年版。

[7]弘治、張鑫典、孫大超:《盛世之毀 甲午戰爭110年祭》,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版。

[8]《馬吉芬黃海海戰述評》,《海事》第十卷,第三期。

[9]《斐利曼特關於黃海海戰的評論》,《海事》第十卷,第一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