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從公元1719年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出版《魯濱遜漂流記》以來,海難或者空難之後的荒島求生或者海上漂流始終是一個比較熱門的文藝作品門類。比如近年來,光是影響比較大的影視作品就有《荒島餘生》、《迷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這些作品的精彩自然無需多言,但它們要麼是完全虛構,要麼即使有原型,也都經過了大幅度的文學加工。而今天桃花石雜談也要給大家講述一個人孤身在海上漂流艱難求生的經歷,但這段經歷卻是完全真實的,而且雖然故事發生背景,如英國武裝商船和德國U型潛艇等都是西方元素,而且故事的結局是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但這個故事的唯一主角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英國商船上的海南小夥

這段傳奇經歷的主角名叫潘濂,他1918年3月8日出生在中國海南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不過潘濂有幾個當時已經在工廠做工的哥哥,依靠哥哥們的收入,他在那個只有少數人能上學的年代幸運地從小就進入了學校。16歲時,潘濂像當時許多普通海南人一樣到開始到海外謀生。不過和當時多數人下南洋不同的是,潘濂跟隨一個哥哥到了一艘英國客輪上工作,做船艙服務生。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潘濂出生在中國海南

而當時在船上給英國人打工並不是一份好差事。在那個時代,中國工人即使在船上也受盡歧視,做的都是最低等的工作,住宿環境也非常擁擠骯髒。而且潘濂雖然是在海南島出生長大,之前卻從未下過海,因此不但不會游泳,上船後不久還出現了很嚴重的暈船症狀。雖然潘濂的哥哥曾多次鼓勵他為了生活堅持下去,但潘濂在1938年前後還是離開了這個英國商船,到香港的一家技工學校學習了半年。

但此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歐洲也已經戰雲密佈,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英國商船上中國工人的工作與生活條件都有了一些改善。這倒不是因為英國人良心發現,而是因為戰爭爆發之後,英國商船上能夠招募到的英國海員數量驟減,而與戰爭相關的運輸需求卻大幅增加,所以英國人為了吸引和留住船員,被迫改善了中國工人的工作與生活條件,還給他們普遍漲了工資。而當時潘濂有一位表哥在英國商船貝洛蒙德號(SS Benlomond)上工作,所以潘濂也來到了這艘船上,在表哥手下做了一名二等服務員。

U型潛艇的獵物

1942年11月10日,貝洛蒙德號從南非開普敦啟航,開始執行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任務。它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南美地區的荷蘭殖民地蘇里南,之後會前往美國紐約港。而此時正是二戰大西洋海戰的白熱化階段。為了破壞美英兩國的海上交通線,德國的U型潛艇大量遊弋在大西洋各處海域,只要發現美英商船,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擊沉。而貝洛蒙德號雖然針對戰時航行的危險也進行了武裝,但其航速卻非常慢,而且它是一個不定線貨船,沒有固定的停靠港,因此此次航行沒有任何的軍方護航艦艇,而是獨自航行。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一條與U-172號同型號的潛艇

而這些因素,都使它成為了U型潛艇最好的目標。11月23日上午11點30分,在貝洛蒙德號已經駛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接近南美洲海岸時,它被編號U-172的德軍潛艇發現,這條潛艇隨即向其發射了兩枚魚雷,貝洛蒙德號中彈後迅速開始下沉,兩分鐘之後就完全沉沒。當時貝洛蒙德號上共有55名船員,包括24名英國人和22名中國人。而在貝洛蒙德號沉沒之後是否有幸存者,不同資料記載並不一致,有些資料說除了潘濂之外無人倖存,也有資料說有5~11名船員被附近船隻救起(不同資料記載不一致),但這其中卻不包括潘濂。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貝洛蒙德號被擊沉的地點

而潘濂雖然基本不會游泳,但他卻在貝洛蒙德號從被擊中到下沉這兩分鐘裡充分利用了一切能夠利用的手段求生。他首先在第一時間穿上了一件救生衣,然後在整船沉沒之前成功地逃到了甲板上,沒有被沉船帶進海底。他落水之後,在海里飄了大約兩個小時,可以說已經接近了人生的終點。但幸運的是,他這時看到了一條在貝洛蒙德號沉沒時落在海面上的救生筏,於是用盡全身的力氣,游到木筏旁邊併成功地爬了上去。

青年潘的奇幻漂流

應該說潘濂最終能夠奇蹟生還,這條救生筏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這條木筏大約2米4見方,還有一個帆布頂蓬。而因為是救生筏,所以上面存有一壺40升的淡水,還有幾罐壓縮餅乾、乾肉餅、麥芽奶片、糖塊、梨莓汁和巧克力等食物。此外還有兩發信號彈和一個手電筒。

開始時潘濂認為很快自己就會得救,因為他認為船東發現貝洛蒙德號失蹤之後肯定會派人來搜救。所以他把這些食物分成了30份,也就是說他認為30天之內肯定會有人來救自己。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開始明白在當時如此危險的戰時海況下,船東是不可能派人來營救自己的。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儘可能延長生存時間,寄希望於救生筏有一天能漂到岸上。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潘濂在救生筏上(事後實景重現)

首先因為他自己並不怎麼會游泳,所以保證自己不落水淹死成了生存的第一要務。他用筏子上的一根麻繩一頭捆在自己的手腕上,另一頭捆在木筏上,這樣保證了自己即使不慎落水,也能重新爬到筏子上。而在海上生存,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淡水,筏子上水壺裡的水很快就喝光了,為了解決水的問題,潘濂用筏子上的帆布和自己的救生衣做了一個接雨水的水袋,這樣水的問題就暫時解決了。

針對食物的問題,潘濂也就地取材,自己用筏子工具製作了一個非常好使的“釣魚竿”。他把手電筒拆開,把裡面的電線取出來做成釣魚線,又把錫制的餅乾盒周圍比較硬的金屬邊扣下來,做成了魚鉤,然後用一些壓縮餅乾做魚餌,開始在筏子上釣魚。而這種辦法很快被證明完全可行,他開始不斷能釣到一些魚。就這樣,潘濂成功地在海上生存了下來,到大約第60天的時候,他幾乎已經適應了筏子上的生存環境,甚至開始每天跳進海里練習一會游泳,以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海上生存能力。當然,在海里的時候繩子還是始終綁在他手腕上的。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海鷗捕魚,潘濂在後

但在海上生存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很快一場暴風雨幾乎把他的筏子打沉,儘管最後筏子僥倖沒沉,但上面的食物和淡水全都掉海里了。雖然潘濂還能通過釣魚獲得食物,但因為那幾天沒下雨,水的問題卻沒法解決了。當潘濂幾乎快要渴死的時候,他用生命最後的智慧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筏子周邊掛的一些水草揪下來,然後編成了一個鳥窩的形狀,把一些魚肉放在鳥窩旁邊,很快果然如他所料,魚肉的氣味和假鳥窩吸引來了一隻海鷗,潘濂立即撲上去把它抓住,並擰斷了它的脖子,然後把血吸乾,把海鷗的肉放在不容易沾水的地方晒成了肉乾。而這些血最終救了潘濂的命,血裡的水分使他撐到了下一場雨。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鯊魚很危險?對於鯊魚來說潘濂更危險

而除了暴風雨之外,大海里不時出現的鯊魚也對潘濂的生存構成了極大威脅,因為潘濂的筏子上總是有魚肉和血的味道,所以經常會吸引到一些鯊魚來衝撞木筏。但在處於生死邊緣的潘濂眼裡,這些鯊魚卻不是威脅,而是食物。他想辦法從木筏子上拔下來一顆釘子,然後把一些海鷗肉插到了釘子上,做成了一個能釣鯊魚的魚鉤。當然潘濂明白,大鯊魚不是自己能招惹的,所以他專門挑了一個小鯊魚下手。當一隻小鯊魚接近木筏時,潘濂把魚鉤放進海里,成功的把這個小鯊魚拉到了木筏上。但鯊魚的戰鬥力可不是普通魚能比的,到了筏子上其實它想咬死潘濂也更容易了。而潘濂事先就用帆布把自己的手裹的嚴嚴實實,並用一個裝滿了水的餅乾罐當棒子猛打鯊魚的頭。最終經過一番殊死搏鬥,潘濂雖然也多處受傷,但卻成功地打死了鯊魚。之後他從鯊魚肝的位置把鯊魚血吸了個夠,又把鯊魚翅割下來晒乾慢慢吃,這甚至讓他想起了海南家鄉菜的味道。

最終獲救贏得殊榮

而在漫長的海上漂流過程中,潘濂曾經幾次遇到過途經的其它船隻。每次他都想盡各種辦法求救,但可能是這些船隻認為他是日本人,所以都沒有施救,只有一條船曾嘗試救他,扔下了一個救生圈,可惜這時海上又起了風暴,潘濂的筏子被衝得很遠,那條船很快也開走了。另外一次他還又遭遇了一條上浮到海面的德軍U型潛艇,但這條潛艇既沒有對他射擊,也沒有去救他,很快又下潛開走了。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潘濂獲救後向一名將領介紹自己如何用手電筒電線做魚線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潘濂已經忘記了自己漂流了多少天,只是記得自己掉落海中之後出現過4次滿月。終於在1943年4月5日,三名巴西漁民在離巴西海岸大約16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他並將他救起,而此時他在海上已經漂流了133天。在登陸時,潘濂竟然還能完全自己行走,不用人扶。而這條消息很快引起轟動,3天之後,潘濂被送入最近的城市貝倫的一家醫院接受全面體檢,結果發現他除了體重降低了9公斤之外,身體狀況竟然一切良好。但為了讓他完全恢復,人們還是安排他住了1個月的醫院。出院之後,英國駐巴西領事立即安排他前往英國,在那裡他受到了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接見,喬治五世還親自為他頒發了英帝國獎章。

海南奇人潘濂的故事,經歷編入美英海軍教程,生命奇蹟震撼世界

美國作家阿爾弗雷德·貝斯特受潘濂經歷啟發,寫出了著名的宇宙漂流科幻小說《群星是我的歸宿》


英國皇家海軍也對他的超長海上生存感到震驚和欽佩,在詳細瞭解了他的生存過程之後,將他的許多生存技能編入了皇家海軍的許多手冊之中。而美國海軍得到消息之後,也如獲至寶,同樣把這些技能編入美國海軍的手冊之中,甚至為了更詳細地瞭解潘濂的生存過程,專門複製了一個同樣的救生筏,請潘濂親自在上面演示自己是怎麼做的。潘濂二戰之後在美國生活,1991年1月4日在紐約病逝。而他的傳奇經歷,也使他成為了一個人類堅韌和超強生存能力與身心潛力的象徵,被永遠載入了人類史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