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唯一千年古縣

古縣 廣州 增江 東江 東莞 中山 廣東 農業 倆人說增城 2019-05-17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國家民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目的是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古縣中,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增城區,位於廣東省中部、廣州市東部(簡稱穗東),現為廣州市轄區,是廣州東大門,轄區面積1616平方公里,現轄4個街道7個鎮,常住人口約為141萬,GDP上千億元。增城設縣於東漢,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千年古縣。

增城區是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截至2017年底面積1616.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萬,擁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中國第五個國家級僑商產業聚集區“僑夢苑”。

廣州唯一千年古縣

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 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2014年2月撤市設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282個行政村和55個社區,人口89.08萬人 。轄區內的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廣州市三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

廣州唯一千年古縣

2002年,增城市轄沙莊1個街道和荔城、正果、三江、石灘、仙村、沙埔、新塘、永和、寧西、朱村、鎮龍、中新、福和、派潭、小樓15個鎮。

2004年2月19日,增城市將原來的16個鎮(街)撤併為6鎮3街道:撤銷荔城鎮、朱村鎮,設立荔城、增江、朱村3個街道;撤銷鎮龍、福和2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中新鎮;撤銷三江鎮、沙莊街道,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灘鎮;撤銷永和、仙村、沙埔、寧西4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塘鎮。

增城區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牛仔服裝名城、新興的汽車產業基地和生態旅遊示範區,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聯合國和諧城市提名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和諧之城”、“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全面小康10大示範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市)”、“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國科技先進市”等稱號。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佈,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廣州唯一千年古縣

地形地貌

增城區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佔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佈在中南部,佔增城區面積的35.1%。臺地多在中南部,佔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佔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岩和中細粒花崗岩等岩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態和緩,切割破碎,分佈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

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內東南部,寧西西部等地。

臺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臺,稱為臺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岩、變質岩所構成的臺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乾枯。

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佈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產較好的地區。

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佈在增江中游,面積63平方公里。階地寬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佈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岩和混合巖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地形地貌

增城區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佔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佈在中南部,佔增城區面積的35.1%。臺地多在中南部,佔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佔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岩和中細粒花崗岩等岩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態和緩,切割破碎,分佈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

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內東南部,寧西西部等地。

臺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臺,稱為臺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岩、變質岩所構成的臺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乾枯。

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佈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產較好的地區。

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佈在增江中游,面積63平方公里。階地寬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佈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岩和混合巖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