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為什麼那麼美?讀晏殊的詞就知道了!

古詩 晏殊 宋朝 睡眠 周諒讀文史 周諒讀文史 2017-08-26

宋詞為什麼那麼美?讀晏殊的詞就知道了!

撼庭秋

  晏殊

  別來音信千里,悵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我們為我們選出來的晏殊的詞可能都十分平平,完全是一般人都有的日子細節。我們來看這第二首《撼庭秋》。逾越高興和哀痛,是宋詞尋求的境地

“別來音信千里,悵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大約不過是講一個失眠的經歷吧,一個朋友脫離今後,連要讓對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時機都不多。“碧紗”,也就是淡綠色的紗垂下來,它跟珠簾十分相似,都是宋代日子裡為了不讓昆蟲隨意跑進來,有一點像紗帳。臺北故宮的宋代文物展傍邊,有一張畫是描繪宋代文人的日子的,能夠看到他們怎麼用屏風,用屏、用簾、用紗來作為日子空間。現代日子中我們的空間大約只有牆,但是牆其實是一個蠻生硬的空間,而簾、屏、紗是隔,它在日子空間裡形成了一個很風趣的聯繫。我們有時分到日本,會發現日本的寓居空間裡還常常用到屏、簾這種東西。但是在我們的日子空間裡,大約除了牆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其他的隔間可能。

紗跟簾絕對是十分能夠入詩的東西。由於它是間隔,但是它又通透。我方才說隔著簾跟紗的光線是十分特別的,所以“碧紗秋月”是說人在室內,但是透過綠色的紗帳,他能夠看到外面秋天滿意的月亮,所以那個月光是透過紗跟他發生聯繫的,跟上一首詞說到的那個“朱簾”,透過朱簾去看到燕子,其實都有一個視覺上很特別迷離的作用。“梧桐夜雨”,一種夜晚雨水打在梧桐葉上發出聲音的作用。“碧紗秋月”是一種光線,“梧桐夜雨”是一種聽覺,他把視覺的經歷跟聽覺的經歷組合成為詩的美學回憶,然後變成“幾回無寐”,一個夜晚常常失眠的人,他才會看到碧紗秋月,聽到梧桐夜雨,在孤單不眠的夜晚,他能夠感受到某一種特別的朦朧的月光,以及聽覺上淅瀝的雨聲。

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問,他這個時分感傷嗎?但是恐怕也有別的一種情況,那就是高興,就是某一個夜晚的月光被你看見了,你在失眠的夜晚,看到了野外的月光。其實我們方才一向在談,可能生命裡邊高興和感傷都在一同的時分,它會形成別的一個逾越感傷和高興的心境,我覺得這種心境是比較挨近宋詞真實想要尋求的東西。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瘦弱。念蘭唐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我們在讀“心長焰短”四個字的時分,或許很簡單就錯過了,它好像僅僅描繪一個人在看蠟燭的情形,而這個蠟燭不過是在唐代曾被李商隱描繪過的,那個“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蠟燭。但是到宋代的時分他對蠟燭的感覺是不同的,“心長焰短”,我們知道蠟燭傍邊有一個燭心,這個燭心還很長的時分,但是火焰現已越來越短了,由於蠟燭快要燒完了,所以“心長焰短”。張愛玲說她最喜愛這四個字,由於她覺得“心長焰短”是一個生命的狀況,它不是在講蠟燭,是在講一種極大的熱心現已焚燒得要到最後了,就是你內涵的激情還那麼多,可物質能夠供給給你焚燒的可能性現已那麼少了。

所以我想這也是宋詞風趣的當地,大約一個好的創作者,他才幹真實體會到“心長焰短”四個字,是這首詞傍邊最重要的四個字。我們以為它僅僅描繪蠟燭的一個境況,可事實上它把人生的某一個熱心成為灰燼、即將完畢的聯繫講出來了。“向人垂淚”,當然這是在連續唐詩裡邊蠟炬流淚的意象。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我們介紹的晏殊的兩首著作都很顯著,沒有大事件,沒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靜地描繪日子周邊的事物,不管紅燭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邊現象。

我們也知道從宗教上面來講,唐代的釋教尋求菩薩的莊重跟富麗,但是到宋代的羅漢,就變成了十分平民性的東西,比如說濟公和尚這樣的形象,他其實覺得修行本來就是日子裡的一部分,他不會故意地把自己進步成為佛或菩薩的巨大。羅漢你不覺得他巨大,你覺得他親熱。你看到的十八羅漢、八百羅漢,他們都很可愛,他們都有一種夜市裡邊的人的姿態。由此我們能夠看到,宋代整個從宗教跟文學藝術都在往日子化走,往塵俗的日子走,也是我們前面說的,回來本分做人反而變成了要點。當一切的野心都向外降服完了今後,回來本分做人的希望,成為他們真實尋求的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