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文|江徐


美學家宗白華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

這雙向發現,帶來陶淵明關於桃花源的夢,帶來王羲之的蘭亭雅集,帶來竹林七賢的幽篁暢飲山林長嘯……

晉人有他們自己的荒亂時代,也有他們那時的光輝歲月。

自然溫柔、內心深情,兩股認知的影響力一直延洇到相隔不遠的唐宋,使得詩與詞都帶有自然之美、草木芬芳。即便在冷硬強悍的邊塞詩裡,也不乏“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的的純柔氣息。表達思念之情的唐詩宋詞,更是帶有花草香氣。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西窗下,風搖疏竹,疑是故人來。”閉口無言,心肺皆思的想念莫過於秦觀這兩句。

古人向來是東籬把酒,西窗思人。窗外那片竹林,無端牽惹思緒,徒增希望,又給失望,讓人驚喜,讓人失落。情緒在瞬息之間完成的千迴百轉,一定是因為長久以來的心有所念,有所念,才有所盼,有所盼,才有所幻。

怪不得竹,也怪不得風。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夏日閒長,晚風攜帶荷花,送來陣陣香氣,露水從竹葉上滴落,發出清脆聲響。

時光溫柔至此,環境靜謐如許,孟浩然失著眠,斜躺在那裡,懷念一位叫辛大的友人。良辰美景,假若無人共賞,恬淡之上就添了一份惆悵。

高山流水,如果沒有知音聆聽,清雅也有幾分被寂寥取代。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尋問者未必是王維本人,這份情思卻屬於詩人自己。

不問塵務,只問花事。憑著這份脫俗的乾淨與爛漫的情致,就要比現代那些蠅營狗苟的男人性感許多。想知道窗前那株梅花開了沒有,這份想念尋思,就是鄉愁。

及至清末,自稱為梅花知己的吳昌碩寫下一句“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默然讀過,冷香遍升。

草木有本心,卻無人情。梅花憶他,不過說說而已,但也並非自欺欺人的自作多情——梅花是他,“我”亦是他。梅花才是他的真心,“我”只是他的俗身。塵世裡漂泊遊蕩,千里迢迢東奔西走,最終還是要跋山涉水地歸來。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禮佛能夠安撫人心,平定情緒。王維雖然晚年開始參禪悟道,但他生來性情溫和,濃郁的思念也可以說得平淡無瀾,看似輕描淡寫。既說紅豆,對方豈能不知曉紅豆後面的心意?

所以,後面兩句實是情難自已的千萬叮嚀。還有溫庭筠那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也屬多問,又並非多問——詩人知道對方知道,對方也知道詩人知道他(她)知道。

這一多問,實在是思念難忍。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敏感是詩人必備的品質。

王維天生具有佛性,並且自小心思細膩,早熟到有點少年老成的感覺。十七八歲,離家在外,重陽佳節,想起親友與兄弟。隔山隔水,異鄉異客,想象著家中兄弟思念自己的情形,好像難過的不是他自己,惆悵的也不是他自己。

好像家人的難過與惆悵會讓他的更深一層,卻也是安慰。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怎一個閒愁了得。說什麼心在一起,就是陪伴。花兀自飄零,水悠悠流淌,又如何知道君心似吾心?

似乎落不完的花,似乎流不止的水,似乎永不停歇的思念。雁字回時,思君如常。

唐詩宋詞之後,又經歷元曲、明清小說,打打殺殺唱唱唸念興興轟轟紛紛擾擾生生世世六百多年,一直到曹雪芹,他將桃花源搬入世俗鬧市,名曰大觀園。

後來的後來,賈寶玉再走過瀟湘館,人去館空,疏竹依舊,他卻覺得少了當年那點藥味。

古詩裡的想念,總是帶著一股花草香氣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