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在華縣的招魂冢

招魂冢前祭英靈

作者:閆廣勤

從華縣西馬村南行一公里左右,有一片高亢的臺地,這裡就是郭子儀招魂冢遺址。

招魂冢又名衣冠冢,是葬時不得其屍,即用死者生前衣物招魂而葬的墳墓。相傳,郭子儀招魂冢埋的是郭子儀的一雙戰靴。

郭子儀在華縣的招魂冢

民國時期的郭子儀招魂冢外景

郭子儀真身葬在何處?為什麼他沒有葬在故里而要修招魂冢呢?

郭子儀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以85歲高齡在京城長安(今西安)去世。為表彰他的蓋世功勳,德宗特予以他陪葬建陵的榮譽。建陵為唐肅宗之墓,在今陝西省禮泉縣。唐肅宗是唐德宗的祖父、唐玄宗之子。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叛軍很快控制了黃河南北,並於次年6月佔領了京城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到四川;太子李亨逃至靈武(在今寧夏)即位,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肅宗朝廷倉促建立,兵微將寡,無力保護自己,更無力指揮平叛戰爭。郭子儀當時為朔方節度使,正在河北與叛軍作戰。聞訊後即率領5萬朔方軍來到靈武,肅宗朝廷軍威始盛,才有了可直接指揮的雄厚軍事實力。郭子儀輔佐肅宗,於至德二載(757年)收復了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建立了蓋世奇功,穩定了肅宗的地位。肅宗曾十分感激地對郭子儀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因此,郭子儀死後為唐肅宗陪葬,是對他奠定肅宗地位這一功績的充分肯定

郭子儀為唐肅宗陪葬於禮泉縣,是對他的極大褒獎,但給其故里後裔祭墳掃墓帶來不便。因而郭子儀後裔在西馬村南邊高燥、寬展的風水之地建起了招魂冢。

此冢建於何時?不得而知,但不會晚於明朝。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至萬曆七年(1579年)任華州知州的石元麟,在此立一塊“汾陽王之墓”的石碑。清朝康熙(1662-1722年)時,曾有一次擴建。清乾隆(1736-1795年)時,陝西巡撫畢沅,也在此立碑以志。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冢後東北角下陷,出現一個深洞,當時有人下去觀察了墓內狀況。洞深約一丈,古磚箍成,下方上圓,有爐一座,無年月銘刻。爐正西有一斜洞,寬約4尺,高約4.5尺,東西長約9尺,亦由古磚箍成,雙鐫圓卷,無其它藏物。

民國時,郭子儀招魂冢連同附屬耕地約幾十畝地。墓園佔地五畝,有牆圈起。園內柏樹參天,濃郁蒼翠,密佈成林。墓冢坐北朝南,底面周長約20多米。冢前樹大碑一塊,碑前有過殿瓦房三間,過殿兩側有瓦房四間,有石碑數塊。再前是一磚門樓,上有一石刻顏體“敕建王墳”的橫眉,可證此冢為皇帝批准所建,但為何朝哪位皇帝,則無記載。

郭子儀招魂冢莊嚴、肅穆,其後裔及其故里人民,在這裡祭奠掃墓,以寄託自己對他的深切懷念。西馬村郭子儀後裔將其稱為“王墳”,每年清明節前三天,在族長的組織下,由民間樂隊(當地人稱為“樂人”)沿村中三道巷吹奏三遍,然後全體男子郭氏宗親即由樂隊引導,來到王墳舉行祭拜掃墓儀式。

可惜的是,郭子儀招魂冢已於“文革”中被平,在這裡建了白家河小學。墓園中的石碑也僅存明朝石元麟所立“汾陽王之墓”碑,還為招魂冢留下一點痕跡。

圖文來源:作者供稿《郭子儀與陝西華縣》

原文作者:閆廣勤

編輯整理: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