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究竟是誰?他憑的是什麼?

(說歷史的女人——第764期)大唐時期的名將可真是太多了,即便不算《隋唐演義》等書裡渲染的眾多英雄好漢,在盛唐的和平時期也是名將輩出,只是許多都被歷史的塵埃淹沒而已。“幸虧”來了個安史之亂,於是那些不堪平庸的將士們又爆了出來。眾所周知,郭子儀向來被認為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他也因此被贊為對大唐有再造之功。不過,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還有另外一位名將,也是戰功赫赫,被後世評價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那麼,這位居然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究竟是誰?他憑的是什麼?他究竟有什麼驕人的戰績?欲知詳情,本期分解。

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究竟是誰?他憑的是什麼?

一、被四大名將激賞的李光弼。

這位被稱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就是名聲赫赫的李光弼。跟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一樣,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也不是漢人,而是契丹人,他的父親叫李楷洛,還曾是一位契丹的酋長,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歸附大唐(嚴格來說是歸周),累官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李父也是以驍勇善戰出名,後在反擊突厥的戰爭中殉國。

老子英雄兒好漢,李光弼自小就習武練功,擅長騎射,但他並非一介武夫,也是飽讀史書兵書。比如他對《漢書》就很有興趣。史載李光弼性格深沉而剛毅,為人處世比較嚴肅,人品端正。他少年即入軍旅,曾任左衛親府左郎將。他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很有謀略。我們知道,李光弼也是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成名的,但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有相當優秀的戰績,比如曾在對吐蕃、吐谷渾的戰鬥中屢立戰功,被稱雲麾將軍。他曾被當時的四大名將所欣賞。這四大名將是赫赫有名的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和郭子儀。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假子(相當於養子或義子),其人以勇猛忠義被皇帝賞識,曾任朔方、河西、隴右等地節度使。李光弼曾在其麾下任兵馬使,他對李光弼十分器重,給予很高的禮遇。王忠嗣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第二位欣賞李光弼的是安祿山的堂兄安思順,他也是以治軍能力和忠義被朝廷重用的國家幹臣,他對李光弼十分器重和喜愛,曾上表朝廷,提拔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也就是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還因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被李光弼婉拒。

第三位欣賞李光弼的便是戰神哥舒翰。他對李光弼拒絕安思順嫁女的事情頗感遺憾,曾奏請唐玄宗將李光弼召回朝廷重用。第四位當然了郭子儀。事實上,正是郭子儀的推薦,才在安史之亂之初,李光弼就被重用。公元756年,在郭子儀的推薦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河東節度副大使等職,率兵抵禦安史叛軍。受到這麼多名將的欣賞,李光弼自然不是尋常之輩。那麼他在平叛安史中究竟有什麼輝煌的成就呢?下面咱們就來看看李光弼的神奇之處吧。

二、李光弼善待降將,出奇制勝,首戰告捷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第一功是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的常山之戰。該郡地處安史叛軍根據地的南北咽喉位置,戰略位置十分重要。756年二月初二,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郡。大兵壓境,守軍畏懼,看看難以抵抗,郡中的團練兵乾脆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唐軍。李光弼見史思義是個人才,對他很禮遇,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

次日,史思明率20000騎兵直逼常山城下,史思義提出“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的策略,李光弼虛心接受。他按兵不出,只以弓箭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只得退兵。史思明一退,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用長槍擺成方陣,弓箭兵掩護其後,使得史思明無法進攻,只得繼續後退。這被認為是典型的步兵對付騎兵的陣法。

這時,李光弼聞報有叛軍5000步兵自饒陽趕來救援,因一晝夜行了170裡,非常疲累,此時正在常山東南的逢壁休息。李光弼當即派步騎各2000人,偃旗息鼓,沿河潛行。至逢壁時,趁叛軍士兵正在吃飯,唐軍乘機掩殺過去,5千敵軍被斬殺殆盡。

此戰,李光弼以5000人對史思明25000人以上,勝得精彩,唐軍以此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平定安史中首戰告捷。此後,李光弼就開始了他的輝煌歷程。

不久,李光弼與郭子儀合作,率領唐軍在嘉山(今河北曲陽東)與叛軍大戰,斬首四萬級。在此戰影響下,投降叛軍的河北十餘郡就紛紛重新歸順了唐軍。

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究竟是誰?他憑的是什麼?

三:太原之戰,創造輝煌

公元756年七月,在寧夏靈武的唐肅宗授李光弼為戶部尚書,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為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寧夏靈武,威脅皇帝。當時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調往朔方,其手中只有5000兵力,加上太原地方武裝,總共不滿1萬人。將士們猛聽聞史思明10萬大軍即將來到,都非常害怕,想要修築城牆抗敵。但李光弼認為,太原城方圓40裡,叛軍將到而動工修城,不但來不及,而且易使自己陷於困境,所以他拒絕修城,而是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並做了幾十萬個土磚坯。等到史思明的大軍來攻時,他命令將士用土坯修築營壘以對敵。

此戰中,李光弼精彩地採用了挖地道戰術,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向城外,多次把敵人拖入地道殺死,對叛軍形成很大威脅。他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拋石器),發射巨石,一發可擊斃叛軍20餘人,以此擊斃了大量叛軍。

李光弼為打破叛軍圍困,還以詐降手段,與叛軍約期出城投降,卻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軍軍營之下,先以撐木支頂;到約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將率數千人出城偽降。叛軍不知有詐,正在調動出營時,突然營中地陷,死千餘人,頓時一片慌亂。唐軍乘機擂鼓吶喊,猛烈衝擊,一舉殲滅叛軍萬餘人。

當雙方在相持階段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只得退兵范陽。留蔡希德等人繼續圍困太原,但叛軍已經是疲憊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

太原之戰,李光弼以不足1萬的兵力,以少勝多,擊敗史思明10萬大軍,可謂輝煌之極。此戰是平亂戰爭中第一次的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為後來唐軍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

四、鄴城之戰,李光弼一句話差點挽救唐軍

758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他為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20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為此次肅宗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做為監軍,總攬諸軍。唐軍出師後,在獲嘉擊敗叛軍,叛將安太清逃至衛州防守。安慶緒派七萬軍隊援救衛州。唐軍大破安慶緒,攻佔衛州,安慶緒遂退守鄴城。然後唐軍大舉圍攻鄴城,安慶緒無奈求救於史思明。

史思明率13萬大軍來救,但他跟安慶緒有矛盾,所以並不急於救援鄴城,而是小戰一下,駐軍採取觀望態度。這時唐軍殲滅史思明的機會來了。759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唐軍分兵進逼史思明佔領的魏州,對史思明軍來個各個擊破。如果這樣,先解決掉史思明,則安慶緒不戰自敗。但宦官魚朝恩卻拒不採用李光弼建議。結果唐軍圍鄴城四月不下,史思明為了大局,暫不提跟安慶緒之間的恩怨,開始出大軍向唐軍進攻。

759年三月,唐軍同史思明軍在相州決戰,雙方不分勝負時,突然天起暴風,雙方軍隊皆驚,各棄兵仗輜重紛紛潰退。由於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各部敗退極慘,只有李光弼與王思禮整敕部隊,全軍以歸。

此戰由於唐軍沒有主帥,由宦官魚朝恩瞎指揮,造成慘敗。但李光弼還是表現不錯,損失較小。而且他還差點以一句話挽救唐軍,當時魚朝恩若聽李光弼的話,趁史思明觀望之時,對之進攻,則史思明將沒有機會解救安慶緒鄴城之圍,以唐軍當時的20萬兵力,對史思明13萬(其實他只有5萬精兵),取勝機率極大。若如此,則唐軍20萬兵力不失,還很可能一下拿下安慶緒和史思明,安史之亂可提前結束。

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究竟是誰?他憑的是什麼?

五、河陽之戰,靴內藏刀,感動三軍

759年九月,李光弼因戰略需要,主動撤出洛陽,移軍河陽(河南孟縣)。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兩軍相持之時,李光弼巧施美馬計,得到了史思明的千餘匹戰馬。

當時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戰馬,每天在河南邊洗馬,用來顯示他的兵強馬壯。李光弼便在軍營中選出母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馬下河時,他把母馬趕下河,因為母馬都有馬駒在城內,所以母馬不斷地嘶鳴。叛軍的戰馬聽到母馬的叫聲,都被吸引,便成群結隊地渡河過來,李光弼見到後,命人全把他們牽進了自己的軍營。

史思明丟掉戰馬,氣急敗壞,糾集戰船數百艘,置火船於前,欲燒燬河陽橋。唐軍以數百艘綁有鐵叉的長竿叉船迎戰,使敵船不敢靠近。同時又在橋上發炮石,使史軍船隻不但自焚,又被擊沉許多。

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內藏刀一把,表示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三軍為之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獲馬兩千匹,軍資、武器無數,叛軍大將周摯等都被擒獲,叛將安太清退守懷州。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此役的勝利,牽制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

六、懷州之戰,一鼓作氣,拿下叛軍

河陽之戰緊接著就是懷州之戰。這兩戰銜接得天衣無縫。當時安太清逃往懷州,李光弼就開始去追殲他了。所以當史思明還在攻河陽南城時,李光弼已經開始進攻懷州。等史思明來救懷州,李光弼便在沁水上截擊,直接將其擊敗,然後全力圍攻懷州。安太清在懷州拒守了一月有餘,李光弼令部將僕固懷恩、郝廷玉再次挖地道,率兵入城,然後唐軍裡應外合,攻克懷州。安太清等被生擒,唐軍大勝。

七、洛陽之戰,一句話差點再次挽救唐軍

公元761年二月,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讒言,不聽李光弼正確意見,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只得與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本來這次戰事就是個戰略性錯誤,但是有李光弼在,至少不會太過失利。但這次唐軍上演了一幕“馬謖失街亭”。當時李光弼讓唐軍在洛陽北邙山佈陣,但具體作戰的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擅自在山下的平原佈陣,導致此戰大敗,唐軍只好退守山西聞喜。跟上次相州之戰一樣,李光弼的話不被採用,導致軍隊慘敗。

不過幸虧此時叛軍再起內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不然唐軍的邙山之敗還會更加嚴重。之後朝廷任命李光弼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江蘇盱眙),進攻史朝義軍。

接著李光弼率軍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許州(今河南許昌),活捉史朝義大將李春,史朝義退走。寶應元年(762年),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接著開始對叛軍進行摧枯拉朽的攻擊。他首先很快揮軍收復許州,斬叛軍首級一千餘人,擒獲叛將二十二人;然後史朝義分兵進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李光弼領軍救援,又將其擊退。763年正月,在李光弼的威逼下,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的究竟是誰?他憑的是什麼?

八、位列凌煙閣,被贊大唐中興第一將

隨著史朝義的自殺,763年,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平息。此時已經是唐代宗李豫當政,李光弼因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代宗下詔增李光弼食邑二千戶,授其一個兒子為三品官,又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於凌煙閣。《舊唐書》認為,李光弼“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即使是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後來《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後世稱李光弼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

李光弼是位出色的軍事統帥,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其軍事才能絕不在郭子儀之下,他具體指揮的戰爭比郭子儀更多,所以他力壓郭子儀成為大唐中興第一名將,名副其實。(文/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舊唐書·李光弼傳》《新唐書·李光弼傳》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