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道德經》老子傳道(二)

國學 張道陵 老子 政治 張道陵 2017-04-06

張道陵:《道德經》老子傳道(二)張道陵:《道德經》老子傳道(二)

在上一節講述了老子在第一章講的內容,是告訴我們他的學習方法和他對大自然的認知,但未提及他要說的“道”,我們這一節要講老子為什麼提出天地萬物歸屬於“道”,還有“道”的形態,及老子傳“道”傳的是什麼“道”?

首先我們要了解老子講的是什麼“道”?答案在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知至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在這之前老子通過觀察“有”與“無”的結合,有深度思考了天地萬物初始時這種現象,將這種現象比喻成一種混然一體的物體,這種物體生於天地之前。他沒有聲音也沒有形態,獨立存在永恆不變,可以把它看做天地的母親。這是老子對這個混然物體的形容,老子不知道他的名字,因為在當時的年代沒有詞語來稱呼它。(在老子命名之前有沒有人發現它,我們不得而知,我個人認為,有人發現了它)然後老子給它起了個小名叫做“道”。老子為什麼叫它“道”呢?首先我們回顧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得“道”指道路,道路的“道”(從開端前行到始終的行程)與此“道”(老子起名的“道”)相似,所以老子把這個混然的物體叫做“道”。是什麼地方相似呢?因為下一句“道”運行狀態,“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可以理解,從無形說起的開端運行到遙不可及的未來,就這樣周而復始的運行著。這種運行的方式與道路相似,所以老子稱之為“道”,由於它的廣大遙遠老子又起了一個大名叫做“大”。

老子又描述了“道”形態和作用,在第四章寫到“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意思是說混然一體的“道”之大無邊無際,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又在二十一章寫到“道”的形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意思是說“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闇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這一段講解了“道”的形態。

如果大家想去感知“道”的存在,大家可以去想一個問題就能似知非知的感覺到“道”了,什麼問題呢?是誰推動者春夏秋冬的變化?是誰推動者萬物的生長?有是誰推動者時間再前行?答案應該在你們心中了。講到這應該大家也瞭解了天地為何歸屬於“道”,因為由道而生,此乃天地之道也。

我們在講下一個問題,老子如何傳“道”?傳給我們的“道”是什麼“道”?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從歷史的記載中老子路過函谷關,關令尹喜強求他著書,然後老子寫下了《老子》這本書,也就是現在流傳的《道德經》,“道”就是如此傳下來的,老子為什麼用這種方式傳達他的“道”? 站在老子的角度思考,老子認為這個“道”很容易學,就在我們身邊,並不複雜,只要按照我(老子)的方法學習,每個人都會理解。所以寫完之後就走了。老子的這種教人的態度和如今流傳的一句古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說把這件事告訴你或者師傅把你領進了門,你去不去做或者去不去學就是你個人的事了。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老子把自己的為人之道和對大自然的認知,寫下來讓大家參考,不是為了傳道。無論是那種解釋,我們不得而知了。我們只知道他的“道”傳下來了。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是老子傳給我們的“道”是什麼“道”?是他(老子)觀察的哪個混然一體的“道”?還是他(老子)的為人之道的“道”?或者是他的人生之道?(這裡包括《道德經》中的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的知識),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學習、實施、修行外人的“道”,都屬於“外道”,無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也清楚世人學習他的“道”,不符合天地之道,在《道德經》中老子寫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歸自然”人應該效法於天地之道,來完善自己的人生之道,迴歸自然。老子就是因為效法了天地之道,他的智慧和學識才能如此的淵博,講到這大家都明白了,老子傳的“道”就是給我們指“道”(給我們的人生指明方向)就是讓我們效法於天地之道的“道”。學習的方法已經在第一章講過了,這裡不再說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所有內容只是老子在悟道(效法於天地之道)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所以我們在學習老子《道德經》中,不要過於的痴迷執著經書中的內容。我們主要學習的是老子的學習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