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歷代哲學家中,最常被人忽略的人是誰?是莊子。

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

先秦時期留給我們的資料少之又少,如果我們想看有關莊子生平的原始史料的話,基本上只能去看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很多人看到這個篇名可能會奇怪,這篇列傳哪裡有莊子。事實上,這篇列傳雖然叫《老子韓非列傳》,但實際上卻記載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子四個人。

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司馬遷(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國古代非常偉大的史學家。

這篇文章對莊子的思想和生平做了極為扼要的介紹,扼要到什麼地步呢?只有區區235個字,換算下來,也就是隻有21行字。

對於莊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在篇名中連名字都不提,僅用235個字便打發了,司馬遷為何如此草率?究其原因,還是司馬遷對莊子的一些誤解。

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首先,我們要承認,在有些地方,司馬遷對莊子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比如,司馬遷認為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就是說莊子遍觀古代書籍,學識十分淵博。另外,莊子的思想以老子思想為基礎。司馬遷的這個認識還是對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載了一件事,楚威王派使者去請莊子,希望他出來做官,結果被莊子拒絕了。這也說明司馬遷認為莊子才華出眾,只是完全沒有機會施展抱負。

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但是,司馬遷對莊子仍然有不少的誤解。

《莊子》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雜篇(十一篇)三大部分:內篇代表內在的,是莊子本人的思想;外篇是對內篇思想的發揮,應是莊子後學的成果;雜篇裡可能混雜了其他學派的思想,但是既然放在《莊子》書中,顯然和莊子有所關聯。

司馬遷對莊子的誤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司馬遷介紹《莊子》一書時,只提到《漁父》、《盜跖》、《胠篋》三篇文章。

《胠篋》屬於外篇,大意是為了防備盜賊,將家裡的珠寶箱捆得很緊,然後鎖起來;但是強盜一來,看到珠寶都鎖在箱子裡很是開心,直接連箱子一起搬走。這個寓言反映出有些人考慮得很多,卻沒注意到會被壞人利用。

《漁父》和《盜跖》屬於雜篇,尤其《盜跖》將孔子描寫得十分不堪。盜跖是柳下惠的弟弟,是江洋大盜,孔子勸盜跖不要當強盜,盜跖反將孔子數落一番,使得孔子倉皇遁走。

司馬遷介紹《莊子》的文章,只提到以上三篇,完全沒有涉及《莊子》的內篇,即我們熟知的《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這七篇才是莊子思想的精華所在。

可見,司馬遷並未把握莊子思想的重點,對莊子的瞭解有其侷限性。

其次,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很偏激,因為他不斷批評儒家、墨家。

其實,這只是事實真相的一部分,莊子其實對孔子還是很尊重的。

《莊子》一書中藉助了很多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其中引用最多的話就是孔子。為什麼要藉助孔子的話呢?這說明了在當時孔子已經赫赫有名,也說明了莊子對孔子其實也有些佩服。

舉個例子,在你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就算你說的話再有道理,但是人微言輕,沒人聽、沒人信;但你要說這句話是哪個名人說的,人們肯定會注意聽,甚至相信你。

所以,莊子更多的是藉助了孔子的“名人效應”。實際上,《莊子》裡面有許多關於孔子的故事和孔子說的話,不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基本都是莊子瞎編的,孔子不見得說過。

所以,司馬遷對莊子的判斷並非全無根據,但是侷限於表面觀察,對莊子不公平。

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當然,我們不必苛求司馬遷。司馬遷是史學家,不可能什麼都懂,尤其是哲學。學習哲學,尤其是要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需要一種很特殊的思維。

我指出這些錯誤也不是為了要責怪司馬遷,只是希望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莊子的價值。

莊子思想堪稱“大觀園”、“萬花筒”,令人感覺天地無限寬廣。莊子的智慧著實令人讚歎,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均難出其右;莊子的思想上承老子,下啟禪宗,旁通儒家,對照西方,啟發人生,特別是對於這個浮躁的時代,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

自司馬遷開始,《莊子》一書備受冷落與誤解,而今天,我們得以有機會重新發掘這座智慧的寶藏。

“傅佩榮精講莊子內七篇”視頻課程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可留言諮詢在線課程相關事宜。

從司馬遷開始,中國人就沒弄懂莊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