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錢穆花甲之年娶嬌妻

國學 錢穆 胡適 臺灣 上官婉婉 2017-04-29

與胡適並稱“北胡南錢”的國學大師錢穆,為國學研究一生顛沛流離,早年他與妻兒被迫分離後避難至香港,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新亞書院。在這裡,錢穆結識了20歲的胡美琦,意外成就了一段亂世姻緣。

國學大師錢穆花甲之年娶嬌妻

亂世別離

1949年春天,錢穆在老家蘇州養病。他早先以《先秦諸子系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文章著作引學人注目,又任教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多年,是中國望重一時的學者。但胃病一直是錢穆的宿疾。不論如何名滿天下,錢穆始終是一介書生,私人生活全靠夫人張一貫打理。張一貫原在小學教書,和錢穆育有5個兒女。為了丈夫能專心學林,她一手操辦起家裡的大小瑣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錢穆跟隨學校逃難川、滇,準備讓妻兒隨後跟上。戰火蔓延,千里路險。一個女人帶著4個稚兒,從北平跋涉到四川實在艱難,她只好帶著孩子們回到蘇州孃家。錢穆在逃難大西南的幾年中,母親死了,小女兒出生了,他都無法隨侍在側。錢穆的狀況也不好,潦倒度日,胃病纏身。抗戰勝利後,為了養胃,51歲的錢穆在友人建議下,回到老家居住,在江南大學任文學院長,終與妻兒團聚。

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內戰愈演愈烈,青年學生都放棄學習上街遊行。成長於清末民初的錢穆,讀的是舊書,向來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但此時青年人受到蘇聯革命刺激,對傳統中國文化更心存仇疾,錢穆知道,自己不走又不行了。錢穆囑託蘇州城防司令隨時照顧家小。

國學大師錢穆花甲之年娶嬌妻

新亞相逢

錢穆流亡至香港辦學。他與友人創辦了新亞書院。這是一所符合他心中理想的學校。他寫信回家要求3個兒子赴港就讀。不料兄弟3人看到報紙上一則社論:“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只能控制其中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兒子們受其影響,均認為父親逃至香港肯定是一種不愛國的行為,革命青年豈能走這條路?於是回信拒絕了父親,還附上那篇剪報。

此時的香港已成為許多人的避風港。原國民黨執政下的江西省主席的胡家風,也在1949年全家遷至香港。胡家風的五女兒胡美琦,原本在廈門大學讀一年級,解放軍渡江勢如破竹,她接到父親通知,趕往香港。胡家風一家人南逃到香港時,生活貧困。為了餬口,胡家風讓女兒去當紡織女工,夫婦倆也找了份糊火柴盒的手工差事。一次宴席中,胡家風認識了錢穆,兩人相談甚歡,得知錢穆辦學,沒多久便讓胡美琦寄讀。

1950年,20歲的胡美琦入學新亞書院,就讀教育心理學。但不知何故,這門課程並未如胡美琦預期可解答心中一直以來的疑問。她相當失望。然而,她選修的中國文化史,卻在那個舊社會整個被打倒的迷惘時刻,使她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又燃起了信心,連帶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樂觀。

此時錢穆已56歲,但他的精神面貌給胡美琦留下深刻印象。可胡美琦只在新亞唸了1年,便離開香港隨父遷往臺灣。到了臺灣,胡美琦進入臺中師範圖書館工讀。

國學大師錢穆花甲之年娶嬌妻

臺北重逢

1950年冬,錢穆到臺北募得到3000港元辦學經費,解了錢穆燃眉之急。當時新亞書院每月的固定開支為4600港元。1951年冬,錢穆又到臺北,一直待到1952年。他以復興傳統中華文化為己任,積極在臺灣推行中華文化。1952年春天,錢穆在一次講演中,突遇禮堂塌方,他當場被擊昏,大幸未死。

胡美琦得知錢穆受傷,從圖書館告假來探望他。出院後,錢穆跑到臺中就近休養,白天仍修改講稿,胡美琪每天下班就來探視,還帶來南宋以來的文學小品供他消磨,待到一同晚餐才離去。星期日放假,他則約胡美琦去公園散步,兩人就這樣一起共度了4個月。

錢穆發現胡美琦跟她的同輩人不一樣,對傳統文化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這幾個月裡,胡美琦的年輕、機靈、落落大方、教養,以及她的單純天真和無微不至的照料,讓患難中的錢穆精神振作。

錢穆此時不知道,老家的妻子也在經歷苦難。在蘇州,51歲的張一貫突然腦溢血中風,失去教職,陷入孤獨封閉的狀態。

胡美琦後來繼續學業,她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育系,兩年後畢業。那時,胡美琦覺得自己的國學知識淺薄,於是懷著對學問的追求飛赴香江。

國學大師錢穆花甲之年娶嬌妻

相守香江

1954年,胡美琦飛到香港和錢穆相會。這一年胡美琦25歲,錢穆已到花甲之年。自從胡美琦來港之後,錢穆的處境發生了轉變。1954年新亞書院獲得美國亞禮學會經濟上的支持,經費問題得到很大的解決,同時學校身份也獲得了港府的肯定,校舍得到擴建,在體制上,也增設了研究所。

此時的內地,革命聲浪一波高過一波,氣氛愈來愈嚴峻。張一貫獨自將兒女養大。而錢穆知道當時的形勢,明白很難再回去了。1956年,錢穆事業和健康上的困頓逐漸舒緩。他決定給胡美琦一個交代。這一年兩人終成眷屬。

老夫少妻的婚事,還是需要說明。錢穆寫信給自己的高徒余英時說:穆之婚事,實非得已。以垂老之年,而飲食居處,迄少安頓,精力有限,甚何能久。最近居鑽石山,僻在郊野,聊可矚眺海光山色,並可散步逍遙,或於精力心情,稍有所以益。惟美琦以盛年作此犧牲,私心甚望其能繼續治學,勿專為家庭瑣務毀耳。

事實上,胡美琦是錢穆的知己。

婚後,他們蝸居九龍鑽石山難民區,以客廳為書室,一房儲物,擺上小桌就是飯廳。胡美琦不只料理家務,而且協助錢穆應酬各方關係,看著丈夫在新亞書院困局中苦撐,胡美琦就安慰錢穆,一直到港府以新亞書院為基礎,合併其他幾所私人學院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他們才稍得喘息。

國學大師錢穆花甲之年娶嬌妻一生知己

1966年,“文革”開始,大陸逃港者湧至,香港社會日亂。1967年,胡美琦和錢穆移居臺北。也就在這一年,錢穆徹底與老家妻兒斷了音訊。這時,錢穆73歲。1977年,錢穆83歲,胃病復發,臥病40天,到了1978年農曆新年才下樓走動,此時他雙目因青光眼日益嚴重,幾近失明。 在大陸,和錢穆失去聯繫的張一貫多年來獨自支撐起這個家。1978年,張一貫撒手人寰。故去前,她甚至不知錢穆是否仍然在世。

1980年,86歲的錢穆終於和兒女們重新取得聯繫。他們通了幾封信,即匆匆約在香港見面。

1990年,錢穆去世,他生前曾說希望晚年能在家鄉安度餘生。於是,胡美琦幾經周折將錢穆安葬在太湖西山湖濱的山坡上,因為這裡的景色很像他們當年在香港沙田家中樓廊遠眺的景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