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家庭和睦觀

國學 朱熹 婚姻 大學 家庭教育大視野 2017-05-31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死後追諡文,故後人亦稱其為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不僅在做學問上成績斐然,而且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他的《朱子家訓》全面闡述了朱熹關於做人的準則:仁、義、禮、智、信,可謂字字珠璣;在家教方面,倡導家庭親睦、人際和諧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強調孩子的重德修身、獨立自主。

朱熹的家庭和睦觀

倡導家庭和睦

家庭自古以來就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灣。上至社會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業成功的背後,都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幫助,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創造和睦的家庭生活,對培養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朱熹的《家訓》為家長們在家庭氛圍營造方面,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指南。

《家訓》要求父母對子女要“慈““。他認為“父之所貴者,慈也”。所謂“”,即父母要疼愛子女。大學之道在至於至善,父母對子女的愛必須是至善的愛。但是父母對子女千萬不可溺愛,溺愛是害。如果子孫不肖,對其放縱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孫不可不教也“。特別是當代社會的獨生子女問題,他們是被父母乃至爺爺奶奶視為掌上明珠,並一味遷就、百般疼愛,養成了孩子唯我獨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講長幼之序,不懂禮貌,什麼事都由著他,犯了過錯也不指教,在家庭裡稱”老大“。這種性格懂得養成,對孩子成長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父母在對子女傾注慈愛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孩子的管教。人在孩童時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緊這個有利時機給予教育,使其懂得禮儀,懂得做人的道理。

朱熹的家庭和睦觀

朱熹也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孝”。“子之所貴者,孝也。”所謂“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養、尊重,父母死後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朱熹強調的“孝”是真心實意的孝,是子女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而心甘情願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將子女養大,在子女身上傾注了無數無私的愛,而作為子女,一旦獨立就應當主動承擔贍養父母的任務,使其安度晚年,不僅在物質上關心父母,更應在精神上關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平常要多問寒問暖,問疾問安等。同時,子女要善其本身,不要讓父母“討氣”,特別是要杜絕不孝的事情發生,如懶惰、賭博、鬥毆等。對於一味受溺愛,不知道感恩的現代孩子來說,朱熹的這一要求,意義重大。

為創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家訓》要求夫妻關係要和睦。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與基石。“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夫和婦柔是夫妻相愛的關鍵。所謂“和”,即喜、怒、哀、樂表現出來時,不走極端,保持心平氣和的理智。所謂“柔”,即柔順溫和。夫和婦柔,就會相親相愛,夫妻出現矛盾就會很容易化解。父母關係的和諧,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好的事情。

朱熹的家庭和睦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