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學?大師是如何看待國學的?

國學 佛教 文化 哲學詩畫 2017-04-26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國學絕不是 “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人們表面上說的研究過去的文化,而是一種過去、現在、將來都要繼續發展和應用的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智慧的結晶。在舊版《辭源》中,國學的定義是:一個國家所固有之學術也。這話雖簡短,但卻從某一方面揭示了國學之大用。季老認為,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華文化——國學,那將肯定是另一番模樣,那樣的世界只會更差,不會更好。

對於國學或中華文化,季老覺得,它包含了中國的哲學、宗教、藝術、道德倫理、乃至經營、管理等領域,這些東西都是可以交流溝通的,也都屬於國學。在這眾多學科中,有不少到今天,依然在對中國人的生活和思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除此之外,國學還對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起著難以估量的推動作用,他舉例說,無論在中國封建時期(屈原、岳飛、文天祥)還是民國時期(聞一多、李大釗、魯迅),只要有國學作為民間之支撐,其愛國熱情就會非常高漲,民族也會異常團結。

什麼是國學?大師是如何看待國學的?

對國學的特點的總結

1,重視傳統道德

《白虎通》中,“三綱六紀”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哪三綱呢?即君臣、父子、夫婦,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這裡面雖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比如夫為婦綱,現代社會已經剔除了其中的糟粕,講究男女平等),但卻不能抹殺其中好的成分。好的成分在哪裡呢?那就是一個社會要想發展、穩定,一定要有一種規則來維繫,不然社會中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會出現,並且佔壓倒性的優勢。三綱六紀把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問題很好地規定了下來,維護了社會的良好運行,還展示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操。

2,在人本上,形成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個步驟的人生理想模式。

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認識事物;致知就是找出規律,發現本質;正心即端正心態,修正心智;誠意就是意念要誠實,做事要實事求是;修身即把自己的身心修煉好,提高自身的境界和情操;齊家就是把家管理好,照看好自己的家庭;治國和平天下這個不用講太多,大家平時看電視或電影應該都已瞭解。有了這八個步驟的人生理想模式,我們的人生就有了依託,也就由此找到了意義所在。

3,強調禮義廉恥,孝悌忠信

古人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意思就是說,禮義廉恥這四樣東西是國家的四大支柱,是國家之根本。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講究禮儀,仁義、廉潔,知道什麼是可恥的,不應當做的,保有可恥心。當然,古代也有人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實意思上基本一樣。這些都是中國人在經過社會實踐及反面教材中總結和發展出來的,是一個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

什麼是國學?大師是如何看待國學的?

以上三個特點是古代中國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國學所要學習和精進的部分,弄懂了這三部分的內容,也就大體瞭解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基本內容,對國學有了更好的認識。季老指出,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它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也非常突出,之所以這樣講,不是空穴來風,說說而已,而是一種歷史事實。縱觀國外的文化,從古希臘到古印度,儘管這些國家也有各自的道德規範,但是像中國這樣內容豐富、年代久遠、涉及方方面面的道德規範卻很少見,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中國人注重“孝”,講“骨氣或氣節”,這些隨便拿出一個就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道德應用,可以寫出很多故事和篇章來。再比如基督教文化中重視“天”或“上帝”,佛教裡講的大部分是死後的事,像地獄、輪迴等這類,實際上就是“鬼”,而只有中國文化講人,說的是“人學”,其最根本注重的是人。

還有就是希臘人注重人與物的關係,中東地區注重人與神的關係,而中國則注重人與人的關係,我們文化的特點更多地是考慮社會的問題,非常看重現實的人生,人本身所具備的事物。

什麼是國學?大師是如何看待國學的?

所以,季老斷言,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看,中國文化中的這種倫理道德精華,在未來的21世紀,將會發揮更好更強的作用,對人(尤其是國人)的精神文化將會持續起到一種超乎尋常的偉力推動及潛移默化的生命之影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