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也認可“上帝要誰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一理論

國學 老子 聖經 玉米 煮史問道 2017-05-12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經》也認可“上帝要誰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一理論

多次重複過,《道德經》1-37章被定義為《道經》,這一章已經是36章了,《道經》部分即將結束,那麼一定也就意味著:老子勢必會在《道經》結束部分對道這個整體作必要的總結。當然,從寫作方面來講,通常被稱之為點題。

但是,面對第36章,我們卻要繼續猜謎語,因為老子再一次欲言又止了。

事實上《道德經》已經被猜了數千年之久了,所以也就不必在意被我們再猜一次。

36章的謎語在於:“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不可脫於淵”什麼是魚?什麼是淵?這是一個可以解開的小謎。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國之利器是什麼?這是一個連參考答案都沒有的大謎。

謎語待會猜,先試著意譯一下經文:

想要讓其收斂,應該先令其張揚。想要讓其變弱,應該先令其變強。想要讓其廢除,應該先讓其興盛。想要取得(奪取、拿取),應該先給予。

以上這些道理,就是微明(所謂的微明,就是指非常微妙之理,悟到即心明),憑藉著這一微明之道,柔可克剛,柔弱可戰勝剛強。

魚兒是離不開水的,國家的鎮國利器是不可以拿出來招搖過市地顯擺的。

文字部分非常簡單,文字部分很容易被世人誤解,文字部分又留下了謎語。

如果我們拿“欲擒故縱”來解讀或理解36章的微明之道,那麼實屬誤解。微明之理一定是有深度內涵的,絕非文字表明所講的欲擒故縱的兵書之道。

與《道德經》發行量旗鼓相當的《聖經》也有這麼一說:“上帝要誰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橫行於網絡,來自《聖經》的名言警句比《道》淺很多,所以我們容易理解,而且這種理解絕非“欲擒故縱”。

老子於36章所談的系列微明之理,均源自1-35章,我們剛剛在35章簡要地總結過那些已經論及的各種道,諸如“樸”、“靜心寡慾”等等。無論是“張之、強之、興之”還是“與之”,都是令其背“樸”之道,令其各種慾望野蠻生長,自行毀滅。

我們在地裡埋下一顆玉米種子,剩下的事情就是給予玉米發育成長所必須的陽光、空氣、水以及必要的肥料即可,玉米就會瘋狂發育成長,並最終結出數倍於種子的包穀。

“是謂微明”,僅僅只是把玉米種子替換為慾望而已,當各種慾望野蠻生長之時,一定是距離滅亡不遠之時。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道德經》從不曾那麼陰暗地教世人如何去利用大道幹壞事,去用“張之、強之、興之、與之”滅了誰,而是在警示世人注意事物、事理的這種發展趨勢和態勢。

用最直白的言語表述一下即為:當你興旺發達時,如果這背後的動力是慾望,一切都是慾望所致,那麼繼續膨脹的慾望會不會毀滅了一切,廢了一切,應該稍微提醒並警示一下自己……

關於“是謂微明”,在《道德經》40章中,老子還將從更為廣闊的角度來進一步詮釋論證這一微明之道。

關於36章的謎語,我們待會再猜,繼續玩一把穿越,穿到公元23年,看看那烽煙四起之下,極度瘋狂,徹底滅亡的新朝以及其帝王——王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