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道》:何為政治?為何政治?怎樣政治?

國學 政治 論語 儒家 聞道齊魯 2017-06-12

《論語之道》:何為政治?為何政治?怎樣政治?

【2.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單從“政治”這一概念上講,第一篇“學而”中己經多次涉及“政”,如“道千乘之國”即“行政”,“事君能致其身”即“從政”,“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即“聞政”,等等,對“政”作為“政治”這一概念已有了初步瞭解。但作為儒家思想的“政”,其涵義宏大,要想準確地理解作為儒家思想的“政”,必須從某點先對“政”下一定義,才好進一步探討。開篇第一章,就是以孔子的話為“政”下定義。

“為政以德”,此處“為政”二字與本篇題目含義不一樣,這裡專指治理國家。“為政”是國君之事,“從政”是君子(官宦)之事,“與政”是民眾之事,故“為政以德”隱指國君一人。“德”,單從道德修養上說,“得道”為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二字常聯用,其實道為道,德為德,二者雖密不可分,但絕不相同。道為體,德為用。道屬絕對,德屬相對。道本不可量化、不可得,但為理解、修養上的方便,假設其可量化、可得,故稱之為“得道”,得道多少其實是指修養距離道的遠近,得道多即距離道近,謂之德厚,得道少即距離道遠,謂之德薄。“得道”其實是一個“修養行為”與“道”是否相吻合的問題,故此處“德”可理解為“就有道”、“趨近於道”。儒學以“有道”為正,“以德”就是“就正”、“趨近於正”,亦即“就有道而正”,故“為政以德”即“為政以正”。“為政”指治理國家,“正”指“為政”與道相合,相合即“政”。“為政以德”就是“為政以‘政’”,此 “以政”之“政”才是本篇所要論述、本章所要定義的概念。

故“為政以德”的意思是:對一位君主來說,治理國家要採用“政”的思想和方法。

於國要“為政以‘政’”,在家也要“為弟以‘政’”,對朋友也要“為友以‘政’”,總之,“政”為一切關係的共同樞紐,“為政以德”就是“政治”方面的“政”。下面即是對“政”的定義。

“譬如北辰”。從“德”推論出“政”,“政”亦可以“德”來定義,但此處對“政”的定義採用了另一種方式,即以天文觀念來作比喻。中國傳統認為,中國的古文化就源之於“天道”,即天地和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完全合乎“道”的變化規律,故日月星辰的存在與運行狀態可以用來說明“道”的作用。中國古代國家政治講究“為政以德”,也就是“為政以道”,也就是“為政以天道”,也就是“為政以日月星辰之道”,國家政治的佈局就要參照日月星辰的佈局。《尚書·舜典》亦曰:“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意思就是根據天空中“璿璣玉衡”這些星辰的佈局來佈局國家各項政治。“北辰”即北極星,此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離北天極很近,差不多正對著地軸,從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其他星體均圍繞此星旋轉,是辨別天空及星座方位的重要依據。孔子把“為政以德”比喻為“北辰”,即意指“政”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居其所”指北極星只在它的固定位置上,即北極方位上。對北極星來說,在北極方位上,是它唯一正確的居所。“眾星共之”,“共”古通“拱”,雙手相合為拱,此處意為眾星環抱著北極星。眾星圍繞北極星旋轉是一種主觀現象,以現代科學知識來解釋並不正確,似乎並不合“天道”。但此處重點只是借用現象來論證道理,若以太陽系為例來討論則更易理解。太陽即“居其所”,周圍九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即“眾星共之”。天空星辰亦如太陽系一樣符合“天道”,都在以一定的軌道旋轉。“居”與“共”有一定的規則和條件,“居”即自身居“正”中心不動,但對“眾星”有吸引力,“共”即“眾星”在各自軌道以離心力繞“正”中心而動,但其位置因“時”而固定,與其應行之“道”絲毫不差。“正”中心的吸引力與“眾星”離心力共同形成“眾星”運行“道”路,對“眾星”來說,“共之”即在其“道”,在其“道”亦是“居其所”。只有北辰在“正”中心不動,眾星才能“居其所”“共之”,若北辰稍動,則其吸引眾星之力有變,眾星必不能再“居其所”而“共之”。

把天文之道應用於人文之道,對國家來說,國君“居其所”即站在國家政權的“正”中心位置上不動,但要抓住“禮”、“法”等國家控制力(吸引力)不放,以之約束民眾。民眾“共之”即站在各自位置上,以自己的能力(離心力)積極行事,同時遵守國家“禮”、“法”。這樣,國君與民眾才都能“居其所”而“正”。若國君不在其位,或任意行動,或發出與“禮”、“法”不同的命令,必然影響其控制力,則民眾也不能“居其所”,就是“民德不厚”。

對國家如此,對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一個家庭亦如此。從“學”的角度講,“居其所”即站在該站的位置上做該做的事,此即“政”。“居其所”即是對“政”的定義。

《論語之道》:何為政治?為何政治?怎樣政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