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死因之謎

國學 王國維 吳宓 清華大學 集思廣易 2017-04-12

作者:古琴長風

王國維死因之謎

十七年家國久魂消,猶餘勝水殘山,留於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陳寅恪

1927年6月2日清晨,王國維吃過早餐,來到清華國學研究院辦公室上班,並與同人談論招生事宜。事後,他向事務員侯厚培借了五元錢,離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在學校西門僱車來到了頤和園。來到昆明湖畔,點了一根菸,沉思良久,縱身一躍,投入了昆明湖。頭顱插進了淤泥之中,幾分鐘後,一代大師王國維離開了人間。時年五十一歲。王國維死後,其身上發現了身上有一張紙和剩下的四塊多錢。紙上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王國維死後,全國一片譁然,死因也成了史學界長久的一段公案和歷史之謎。

王國維187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精通德、英、日等國言語,對西方哲學、美學、文學有獨到研究見解,尤其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叔本華、尼采等大師的思想有深刻的研究。王國維經過年多的苦心研究,終成為利用西方文學原理批判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對宋元戲曲的研究更是獨樹一幟。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國維隨羅振玉避居日本,期間對經世、古文字學、考古學、歷代古器物、甲骨鐘鼎、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寫經以及殷周秦漢古史的研究,取得了驚世駭俗的成就。王國維憑藉如此驚人的研究成果,也成為了甲骨文研究的鼻祖和新史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1924年,直係軍閥馮玉祥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父子作戰,中途突然倒戈,悄然帶著隊伍回到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並將民國政府總統曹錕囚禁。此時的溥儀仍過著皇帝的生活,沒多久,又將清帝溥儀趕出紫禁城,取消民國政府對溥儀的一切生活供給,時任清帝溥儀老師(南書房行走)的王國維也沒了工作,只好回家治學。1925年,當時清華學校的校長曹雲祥的率領下,清華國學研究院籌備處鳴鑼開張,並請由美國哈佛大學歸國的一代名士吳宓支持國學研究院籌備處事宜。吳宓開始物色國內學問精緻宏博的大師來清華任教。按照胡適的建議,王國維在聘請人員名單之列。吳宓對前清遺老王國維的生活習慣和個人喜好等進行了一番研究後登門拜訪,先行三拜如儀大禮,並轉述校長曹雲祥的聘請其出任清華導師一職。王國維被年輕的吳宓深深感動,覺得眼前的年輕人很是尊重自己,於是決定就聘。決定就聘的王國維覺得這事重大的工作跳動,需要上奏清帝溥儀,其悄悄跑到天津去面奏溥儀。得到溥儀的“恩准”後,王國維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5月,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北伐軍揮師北上,勢如破竹,一路打到了河南,北渡黃河,即將入住京師重地。王國維聽說河南的葉德輝、河北的王葆心等大儒被北伐軍抓起來並砍了頭,王國維非常擔心此事。常常與陳寅恪、吳宓等人議論此事以及應變事宜。6月,王國維沉湖死後,留下了驚人的死因謎團。

王國維死因之謎

陳寅恪的清華任教期間,與王國維的感情非常交好。悲憤之際,寫下來一副輓聯“十七年家國久魂消,猶餘勝水殘山,留於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和《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序文如下: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劃分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猶希臘柏拉圖之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為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重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為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沉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雲。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詩,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愈野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如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別派流施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注。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徵。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還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回望觚稜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海。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由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沉商史發幽光。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榷,海日尚書互倡酬。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祕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優待珠般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南齋侍從欲自沉,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群盜愴王生。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苛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跡,一吊前朝萬壽山。

附:一九二九年書清華王觀堂先生紀念碑

王國維死因之謎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為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陳寅恪的《序文》中,陳寅恪反對其他人對王國維死因的種種說法。死因一說,王國維死於殉清,以感激溥儀的知遇之恩——王國維以秀才的身份被溥儀破清朝翰林科甲舊制出任南書房行走,此說沒有依據。二說,死於羅振玉逼債。此說別郭沫若宣揚,幾成定論。三說,諫阻說。認為王國維投湖與“屈原”如出一轍,以“尸諫”勸說溥儀東渡日本避難。四說,妻妾出軌等等。陳寅恪對王國維的死因,做出瞭解釋和評價,他認為以上種種說法,都不足以造成王國維的死。陳寅恪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陳寅恪認為王國維之死,是死於對“君臣之綱文化”的一種熱衷。按陳氏之說,王國維是死於被先前儒家傳統思想“所化”而無法接受時變的真正死因。在王國維的《靜安文集續編》的自序中說道:“自小體質羸弱,性復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吾前,自始決定從事於哲學。”王國維的兒子王慈明認為父親死於嚴重的憂鬱症。王國維對西方哲學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研究取得驚人成果同時,也對叔本華的悲觀色彩和尼采的天才學說影響,造成了他憂鬱和悲觀的性格。中國恰逢亂世之際,軍閥割據,國內戰亂不斷,內憂外患。一代大師,值此事變,儒家思想“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思想再度激發了王國維的憂鬱,所以陳寅恪才會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王國維長期憂鬱,造成嚴重的抑鬱症,加之適逢亂世,內心的悲劇加深了王國維的痛苦之情,只有一死才可得意解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