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國學 論語 孔子 子路 愚言寓事 2017-06-22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一、“泰而不驕”的心靈之道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內心安詳坦然而不驕狂,小人外在驕狂實則內心少了一份平和坦蕩。“泰”和“驕”都是人心的兩種狀態,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實則本質不同。君子之心曰“泰”,雖然望之儼然,但只要靠近他,就知道他態度實則溫和,只要與他交流,就知他言辭深刻而準確。小人之心曰“驕”,因為他的內心總是患得患失,多憂多懼,所以欲蓋則彌彰,似匿則實露。所以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實則是內心的氣度和胸懷,這種氣度和胸懷能讓人變得真正勇敢,能使人的生命變得飽滿和充盈。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二、“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

“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雖然追求的目標一致,但仍然允許不同的意見存在,小人雖然表面上和氣一團,但他們背地裡往往各自爭利,實則不和。可見“和而不同”追求的並非是表面的如出一轍,而是是內在真正的和諧統一。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三、“知行合一”、“過猶不及”的處世之道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自覺探討知行關係問題的教育家,《論語·子路》中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書讀得再多,道理明白得再深刻,但如果不能把它們在實踐中加以應用,這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孔子是主張身體力行、學以致用、知行統一的。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論語》中還特別強調做事情要把握分寸,《論語·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說的就是事情如果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是一樣的,都是不合適的,應當避免。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四、“不怨天,不尤人”的人生之道

《論語》中處處充滿人生智慧,“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句來自《論語·憲問》中的話就告訴我們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旦遇到坎坷或挫折,不能只想到去報怨天命或者責怪他人,而應該通過加強對知識的學習,來理解和掌握人生。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不順利或失敗歸結於外在的因素,而從來不從內在自身去找原因,哪怕抱怨的理由有多麼冠冕堂皇,他也註定是一個失敗者。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五、“內聖外王”的理想之道

《論語》中所有深遠的理想,都是建立在非常樸素的起點之上的。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孔子與四個學生暢談理想的對話,其中子路向老師表明他能僅用三年的時間就把一箇中等大小的國家治理得道義井然,冉有說他能用三年的時間讓一個小國的人民豐衣足食,公西華說他能成為國家的一個合格的小司儀,只有曾點說他的理想就是在萬物復甦的陽春三月,穿上新裝與朋友和孩子們一起去沂水中洗滌自己,淨化內心。對於這四位學生的回答,孔子只對曾點的話深以為然,並感慨了一句“吾與點也!”可見,孔子非常看重一個人內心的修養,不論你的理想有多麼遠大、多麼宏偉,都需要以自己的內心的堅定和從容為基礎,先內聖再外王。

孔子和論語的修身處世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