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導讀

國學 老子 尹喜 司馬遷 大漢未央宮 2017-05-23

老子的道德經是震鑠古今的一本鉅著,不過古文晦澀難懂,很少有人願意沉下來去讀它,下面從使用這的角度說說這本書,以饗讀者諸君。

道德經 導讀

道德經是幹什麼的?

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描述道德經的話,就是用天道觀人道。天道無情,道家把人看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從自然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世間的事情,因此道家對於人生哲理的闡述,比其他學派都來得深遠透徹。以前《史記》的作者太史公司馬遷曾經對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做過一個評論,對其他五家都是有褒有貶,只對道家褒而不貶,認為道家集諸家所長,與時俱化,學習道家可以力少而功多。

道德經 導讀

道有啥用處

道家本來是推崇無慾無求的境界,追求內心的解放。所以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會騎上青牛西出函谷關,不再理會人間事,這是因為人世間的一切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吸引力。《道德經》雖然歷數千年而影響彌深,但這本書的問世,並不是因為老子自己想要留名萬世,而是他在出關的時候,當時的關長尹喜為他的學問所折服,盛情邀請,老子不得已才寫下的。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尹喜,沒有他,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這部曠世之作,也不能領略如此真切的大真境界。但我們不需要感謝老子,因為老子是不會在意我們的感謝或者咒罵的。

既然道德經是一部出世的書,那麼我們這些塵世中的名利之徒為什麼還要研究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身心有益,儘量淡泊名利,放下世俗紛爭,那麼內心清淨,這是長生久視之道;二是樸散則為器。我們學習了道德經,可能不能像老子一樣超脫名利,追求真正的解放,但是我們洗滌了自己的心靈,這樣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按照事情本來的面目去處理,不驕不躁,無喜無悲,瓜熟蒂落,功成自然。

道德經 導讀

從百度圖片粘貼的圖片

前面說過,用一句話描述道德經,就是用天道觀人道。所以修道的第一步就是去除慾望。人一生下來就好比一潭清水,慾望多了,就好比水中多了很多雜物,讓水變得渾濁,變得臭不可當。只有去除慾望,水才會變得清澈,人就會變得坦誠,看事情就會看得更清楚,做事情就會做得更自然,影響就會更深遠。我們看我們周圍的人,包括一些所謂成功的人,所謂偉大的人,有囂張的,有虛偽的,有輕浮的,有陰險的,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慾望太多,心水汩渾所致。我們看愛因斯坦,雖然形容邋遢,不修邊幅,但卻被美國人奉為最偉大的人,不但是因為他發明了相對論的理論,也是因為他雖然獲得了巨大的榮譽,但是總是待人真誠,從沒有被輕狂,虛偽,追逐物慾迷失過本性。

去除慾望之後,就好比把杯子裡的水倒空了,這時候就要用心體道。體會我們這個世界的本原。葉落而知秋,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我們以前常說,讀千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增長見識,但是體道是不需要走出去的,我們的心,本來就合乎道,我們只是去揭開那層面紗而已。

道德經 導讀

道德經的閱讀方法

道德經用詞生僻,晦澀難讀。所以看道德經的時候,先要旁徵博引,多看註解,這樣對道德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第一階段。我推薦的是憨山大師的道德經註解,這個在google上搜憨山大師加上道德經這兩個關鍵字就可以搜出來。在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後,就要一遍一遍的重複閱讀理解道德經的原文,滌除玄覽,體會老子的本意,這是第二階段。到了第三階段,就不要再被道德經的文字所侷限,老子是要展示一種本原,一種境界,但這些不是能用語言展示的,所以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體會,而不是用大腦去思考,讓道德經的準則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變成自己自然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手和腳一樣。能夠走到這一步,那麼行事就會自然合於道,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