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養正《三字經》

國學 三字經 政治 易經 沈迪 2017-03-30

與時偕行讀《周易》之6

自漢字誕生後,幾千年來有關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似講的都有道理,以致於我們今天的人無所適從。俗語云:真傳一個字,假傳萬卷書。教育的源頭到底在哪裡?教育之道究竟在何方?

周易——讀懂中國文化第一書!

蒙卦——古今教育之源頭活水!

三字經——國學啟蒙首選經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聖賢道統福澤神州。《周易》第4卦——蒙卦,講的就是“師道”,凡是相關教育話題的書籍,幾乎都是在蒙卦的基礎上加以發揮,但是都沒有超出蒙卦的思想範疇。

蒙以養正《三字經》

【卦象】、【卦名】、【卦辭】、【爻辭】

蒙以養正《三字經》

【彖辭】、【大象辭】、【小象辭】

古往今來,能深入淺出地解讀蒙卦的首推《三字經》,這是一部比較特殊的國學經典,自傳世後,在眾多的啟蒙讀物中脫穎而出,被古人譽為“蒙學之冠”,是古代私塾剛入學的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

《三字經》在所有的啟蒙讀物中排名第一,絕非浪得虛名。其一,《三字經》全文只有1000多字,就涵蓋了中國5000多年的文化精華,在國學經典中“無出其右”。其二,《三字經》是一部百科全書,讀起來琅琅上口,讓一個人從幼兒開始,就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讀懂《三字經》,對於學習語文、天文、歷史、地理、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等大有裨益。其三,最重要且最關鍵的是:《三字經》的謀篇佈局非常講究,全文分為勸教、常識、人倫、學習、歷史和勉學六個部分。對照下圖,我們會發現,這六個部分剛好對應蒙卦的六爻。“勸教”對應“初六發蒙”,“常識”對應“九二包蒙”,“人倫”對應“六三勿取”,“學習”對應“六四困蒙”,“歷史”對應“六五童蒙”,“勉學”對應“上九擊蒙”。

蒙以養正《三字經》

【蒙卦六爻】

蒙卦在64卦中排序第4(64卦是“六爻卦”,八卦是“三爻卦”),讀作:坎下艮上,山水蒙,蒙卦第4。蒙卦的下卦是“坎卦”,象徵“老師”;上卦是“艮卦”,象徵“學生”。

一、坎卦——老師。

為什麼要把老師比喻成“坎卦”呢?因為在八種自然現象中,坎卦代表“水”,孔子講“與時偕行”,老子講“上善若水”,都是對“水”精闢地詮釋。我們都知道,水是因“時”而變的,正常情況下水是液態,可以流動的;冬天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後,水就結冰變成固態了,是靜止的;夏天氣溫很高的時候,水又成氣態了,變成水蒸氣飄到空中。水的特性是向下,“水往低處流”,寓意老師要“謙”,海納百川。所以,將老師比喻成坎卦,意思是說老師應該象“水”一樣因學生的的差異而變化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絕不可以只有一種教法。為此,坎卦將老師分成三類:初六——老師的主力,九二——最好的老師,六三——最差的老師。

(一)初六

初六爻辭:“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註釋】①發矇即“啟蒙”,就是開發童蒙的教育。

同“型”,規範。刑人是指用一定的模式把人培養成才,如“樹立榜樣”。蒙卦是人的成長時期,最適宜塑造。

同“脫”,擺脫。(zhì)(gù)即古代的刑具,桎,腳鐐;梏,手銬。桎梏引申為“束縛”。

以往吝(lìn),意思是說如果兒童不接受啟蒙教育,就如同一棵樹一樣,一定會長出很多瘋杈,將來必然會遭受斧斤之災。

譯文】啟蒙教育,宜於給人樹立榜樣,用以擺脫束縛,前往有吝難。

解讀】中古聖人周文王給初六寫的爻辭,3000年後的今天,我們讀起來依然津津有味。800年前,宋朝的大學問家王應麟在其名著《三字經》的開篇——勸教,對“初六”的論述,更是家喻戶曉。

蒙以養正《三字經》

【勸教】

《三字經》的勸教篇言簡意賅,只有11132字,字字珠璣,告訴我們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何謂勸教?勸天下的父母和老師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和學生,教育別人的人必須先接受教育;勸天下的子女和學生要接受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初六”是老師,也包括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童蒙養性,少年養志,成年養德。《三字經》的前兩句提醒大家:啟蒙教育貴在持之以恆。王應麟緊接著列舉四個例子解讀“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孟母、竇燕山、黃香和孔融。這個順序是有講究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一,母教的重要性,“母教是天下太平之本”;其二,父慈子孝。“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讀不懂這句話的父母,就不能算是稱職的父母,“父不慈子不孝”;讀不懂這句話的老師,那就是“六三”。“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兩句解讀“以往吝”。怎樣做才能不吝呢?“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初六是陰爻,陰居陽位,不當位。這樣的老師,她發出的聲音註定是柔弱的,即使她水平高、兢兢業業、一身正氣,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聽她的,因為她位階最低,不受重視。我們當今的國學教育的現狀就是如此,國學老師是最不受重視的,因此,所謂的“國學熱”只是泡沫,當不得真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足球很爛的,爛到什麼程度呢?幾乎所有人都搖頭,沒救了。可是,國家如今重視了,出臺《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於是乎,中國足球現已處於上升的態勢。在最近的一次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上,中國男足終於戰勝了宿敵韓國隊,這也是中國隊40年來首次在亞洲頂級賽事上戰勝對手,從而一舉將“恐韓症”掃進歷史的垃圾桶裡。而國學呢?有國家級中長期國學發展規劃嗎?沒有。那說明什麼呢?國學比以前的中國足球還要爛。當然,作為國學的老師,自己也要深刻反省,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該做的還是要做的,該講的還是要講的,因為這是國學老師(初六)的責任,總得有人去做嘛!

(二)九二

九二爻辭:“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譯文】包容矇昧吉祥,娶媳婦吉祥,子女能持家。

解讀】九二爻辭雖然只有9個字,但是字斟句酌,留給我們後人足夠的想象空間。這樣的老師心胸寬廣,有包容宇宙之心。如果她是一位適婚女子,你又能將她娶回家,那必定可以光宗耀祖,造福子孫。

蒙卦卦辭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匪,是“不”的意思;我,指的就是“九二”。意思是說,不是“九二”求童蒙來學習,而是童蒙主動前來向“九二”求教。換言之,是童蒙有求於“九二”,九二就是如此高姿態,這就提醒當老師的人,不可自己犯賤。

九二是下卦的中爻,走的是“中正之道”。在蒙卦的大環境裡,九二是中流砥柱,是“卦主”。九二是最好的老師(名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德高望重,循循善誘,引領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所以,一個人當老師,能當到“九二”這個份上,那也是人中極品了。

《三字經》的第二部分常識篇,也是對九二的註解。何謂常識?即“常用的知識”,是一個正常的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礎的知識,是眾人皆知、無需解釋或論證的知識。常識是老師必教的,不教就是老師的失責。

蒙以養正《三字經》

【常識】

《三字經》用252字的篇幅,展示給我們的常識是比較全面的。如果仔細品讀,我們就會發現這21句話,雜而不亂,銜接緊湊,五行貫穿其中。顯然,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是爐火純青的。

我們去書店或者圖書館查閱《三字經》,你會訝異地發現,《三字經》的版本有很多,任意抽出兩個版本都不會一樣的。坦率地說,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三字經》幾乎均是殘本,“缺胳膊少腿”的現象司空見慣。何以見得?就以常識篇為例,有三句話難覓蹤影。

①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②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③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這三句話恰恰又是我們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一個月為什麼分上、中、下旬?十二生肖是怎麼來的?人體十二條經絡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一年是十二個月?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春節是如何推算出來的?沒有“天干地支”,這些問題你根本無法解釋。我們的傳統節日,尤其是二十四節氣都是農曆,都跟天干地支相關的。

講的是國家五行:士、農、工、商、官,是給我們的人生做定位用的,就是說你這一生究竟要幹哪個行業?如果這句話讀不懂,志願者是怎麼回事,你都搞不明白的。有人問:“志願者”和“義工”意思一樣嗎?怎麼可能一樣!只有臺灣才叫“義工”的。由此可知,復興中華文化的希望一定在中國大陸,而絕不是中國臺灣。那什麼人可以做“志願者”呢?從字面看,只有具備兩顆“心”的人,才配做志願者。哪兩顆“心”呢?一顆是做“士”的心,士在古代指的是“讀書人”,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精英階層。在五行裡屬“金”,在四季裡代表“秋天”——收穫的季節。古代的“士”雖然錢財有限,但是社會地位高,能夠引領大眾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社會的風氣。另一顆是“原心”(願),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良心”。沒有這兩顆“心”,還做什麼“志願者”?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為什麼會吟誦、吟唱?《三字經》為什麼讀起來琅琅上口?我們唱歌、我們朗誦詩詞的時候,為什麼會感覺韻味十足?都跟這句話相關的。假如這句話讀不懂,“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你都沒法解釋的。

《三字經》的版本應該怎麼選?如果缺少上面這三句話,就可以扔到垃圾桶裡了,因為編輯《三字經》的人,最起碼的常識都不清楚,這樣的事情在古代是難以想象的。前年我去浙江紹興遊學的時候,一位老先生感慨地說:“今天還能讀懂《三字經》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

處於我們當前的這個時代,讀經的孩子特別多,你去問:五行你瞭解多少?天干地支你瞭解多少?一無所知啊!可這本來就應該是孩子們最基本的常識啊!常識都不懂的孩子,還怎麼繼續學?試問,誰之過?肯定不是孩子,關鍵是沒人教啊!

“九二”不教學生常識嗎?不可能的。

(三)六三

六三爻辭:“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譯文】不要娶這樣的女子,見到有錢人就易失身,無所利。

解讀】凡是當老師的,最難聽的一句話莫過於“誤人子弟”。六三就是這樣沒有“師德”的老師,重財輕義,嫌貧愛富,不知羞恥。周文王將六三比喻成女子,俗話說: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娶一個壞媳婦敗三代。如果把六三娶回家,那也許就不是敗三代的問題了,很可能一敗塗地。“六三“為什麼會變成令人不齒的老師呢?

蒙以養正《三字經》

【人倫】

《三字經》的人倫篇回答了這一問題。人倫即“人際關係”,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人際關係學”的前身。《三字經》用560字作了深入地剖析。我們知道,古代的刑罰是非常嚴酷的,一人犯罪,往往會株連九族。所以,古代考試的時候,考生要填五代履歷的,哪五代呢?我、父親、祖父、曾祖和高祖,剛好五代。言外之意,人倫篇的前兩句如果考生讀不懂,自己的曾祖和高祖的名字也不知道,那麼,這個考生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了。

人倫有幾種呢?五種,也就是“五倫”。哪五倫呢?夫婦有別(人倫之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何謂“十義”?五倫拆開就是十義,指的是一個人應盡的本分。十義:夫和、婦從、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兄友、弟恭、朋宜、友信。十義不是人為規定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就是說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遵守十義,但是,遵守十義是人的責任,既然生為人,你就應該這樣做,否則你就不是人了。此句提醒老師或家長,必須把“五倫(十義)”向學生或孩子講清楚說明白,並且要身體力行。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超出五倫的範圍的,把這五種關係處理好了,這一生才有可能幸福。所以,五倫(十義)是師教和家教的“地基”,關係到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否。去過南寧孔廟的師友,一定曉得孔廟的最後面有個“明倫堂”,為何如此佈局?道理就在於此。

綜上所述,“六三”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守本分,五倫(十義)的地基沒有打牢。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六三不可能為人師表,即使有,那也是裝出來迷惑人的。六三爻辭告誡天下的父母,如何為自己的孩子選老師?選中九二是萬幸,選中初六也不差。但是,假如你不幸選中六三,那你們家可就倒了八輩子黴了。

二、艮卦——學生。

艮卦代表“山”,山裡有好多寶藏,學生向老師求教就好比到大山裡尋寶,有的人收穫滿滿,有的人微乎其微,有的人甚至空手而回。艮卦把學生也分成三類:六四——最糟糕的學生;六五——優等生;上九——中等生。

(一)六四

六四爻辭:“困蒙,吝。

譯文】困在矇昧中,有吝難。

蒙以養正《三字經》

【蒙卦六爻】

解讀】“困”,處於困境中難以自拔;“吝”,小疵,比“咎”還輕一些,不算災,但有困難。六四是蒙卦中最差的一爻,(如上圖)六五與九二是相應的,上九與六三也是相應的,唯獨六四初六不相應(同性相斥),並且還被六三和六五夾在中間。處在蒙卦的大環境裡,陰爻為小人,陽爻為君子。全卦的四個陰爻,只有六四這一陰爻與兩個陽爻毫無關係,既無依傍,又無救援,“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最糟糕的是:六四碰到的老師竟然是六三。作為學生,六四是鄙視“六三”的。當然,六三也看不上六四的,因為六四可能是個窮學生,沒錢送禮。所以,六三是沒工夫搭理六四的。而在六四這個學生的眼裡,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他以為所有的老師都象六三一樣不靠譜,因此,他對老師失去了信心,結果就是“如入寶山空手還”。

六四難道就沒救了嗎?《三字經》的第四部分學習篇,就象在黑暗中為六四點亮了一盞燈。此時的六四隻有一條路可走——自學成才

蒙以養正《三字經》

【學習】

學習是一而二,二而一,“一陰一陽之謂道”。學是“陰”,學的是理論;習是“陽”,把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理論與實踐合而為一,才是“學習之道”。當然也不是什麼都學,那將會皓首窮經,“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

學什麼怎麼學

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今天從事國學的朋友,而王應麟則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本篇最重要的一句話,也就是首句:“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此句廣而告之,學習的重點在“六藝”。如此重要的一句話,在今天的《三字經》版本中也不見了。我一個朋友開玩笑說: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字經》,幾乎都是被“閹割”的版本,哪句重要就“閹割”哪句。《三字經》的命運尚且如此,其它國學經典的命運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今天的父母都特別重視孩子吃的東西,最放心的肯定是“綠色食品”。可是,給孩子們吃的“精神食糧”呢?有沒有被噴過“農藥”?有沒有施過“化肥”?裡面有沒有“瘦肉精”?會不會是“三鹿奶粉”?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居然沒有人關心啊!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2500年前,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用什麼教學生呢?六藝。六藝分為小六藝大六藝,。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大六藝:《周易》、《尚書》、《禮記》、《樂記》、《詩經》、《春秋》

小六藝

小六藝是孔門弟子必修的課程,是孔子對手下弟子“技能”方面的系統訓練。一技之長,吃喝無憂。精通小六藝的弟子文武兼備,謀生、養家餬口那是最基本的要求。

。懂禮的人,人際關係融洽,待人接物都會非常得體。孔子是“禮”的專家,他的收入來源除了學費之外,還有就是被人家請去主持祭祀典禮、紅白喜事,這是那個時代極其受人尊敬的一個職業。

。孔子精通音律,音樂方面的才華可不是一般地高。音樂不僅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生活情趣,而且還可以修身養性。還有就是,樂師在當時也是一個吃香的職業。

。有人問:所有的孔子像上都有一把佩劍,孔子是文人,難道還會武功嗎?實話實說,孔子當然會武功。假如孔子不會用劍,他老人家的身上是絕對不會佩帶寶劍的。假如孔子不會射箭,他又如何教弟子射箭呢?孔子率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們的安全誰來負責?只能靠他們自己。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武功蓋世,一對一單挑,難逢敵手。在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子路就好似孔子的“衛士長”一樣隨時不離左右,沒有人敢對孔子無禮的。所以,“射”的延伸就是體育、武術,是用來強身健體、正當防衛的。

。御即“駕馬車”,就相當於今天“駕駛汽車”一樣,這是孔門弟子的基本技能。換言之,孔門弟子都是有“駕照”的。

。國粹“琴、棋、書、畫”,書僅排在第三,那為什麼“書”能成為小六藝之一呢?因為書的普及程度遠遠高於琴、棋、畫。書即“書法”,書法的精髓在於“煉心”,“練字”反而是次要的,只是順便做的事。眾所皆知,古代的文房四寶:紙、墨、筆、硯。我們現代人自以為比古人聰明,全盤西化,將墨、硯整合成一樣東西——瓶裝墨汁,還因為不用磨墨而沾沾自喜,再用“硬筆”代替“毛筆”。其實,這樣做是違背“書法之道”的。實際情況是,古人早就解決了瓶裝墨汁和硬筆使用的問題,但是為什麼還要磨墨呢?為什麼不用硬筆呢?因為鋪紙、取硯、加水、磨墨、潤筆是一個人“靜心”的過程,平心靜氣以後,最後一道工序才是“書寫”。“書寫”是自然的“豎寫”,“先右後左,先上後下”。而為了學習西方,我們將“豎寫”改成了“橫寫”,“先右後左”改成了“先左後右”,真是愧對祖宗啊!所以,我們今天的“書法”,已經變得不倫不類、面目全非了。有一位老先生,他的話令人深思,他說:毛筆字寫得好的人,未必就懂“書法”。現在所謂的“書法課”,實際上就是“寫字課”,跟“書法”風馬牛不相及的。

。數,數學、數理、計算。古代有不少宏偉的建築,雕樑畫棟,結構複雜,假如不懂數理、力學,如何造得出來?

大六藝

小六藝是孔門弟子必須掌握的,只有小六藝結業的弟子,才有資格學習大六藝。大六藝又稱“六經”,孔子《詩》《書》、《禮》《樂》、《春秋》、《周易》。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樂記》失傳,流傳至今的僅有“五經”,即《周易》、《尚書》、《禮記》、《詩經》、《春秋》。學習“大六藝”的順序也是有講究的,《三字經》安排的順序是:

①《周易》。“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連山》和《歸藏》現已失傳,傳承至今的只有《周易》。《周易》是群經之始、中華文化之根、諸子百家之源,排序第一,名正言順。

②《尚書》。“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尚書》是上古到西周的文獻彙集(類似我們今天的國家檔案),內容分為六個部分:一,立國的基本原則;二,治國計劃;三,大臣的態度;四,國君的通告;五,起兵文告;六,國君的命令。

③《周禮》。“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樂記》失傳,用周公的《周禮》代替。周公制定《周禮》,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部”: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六部在國君領導下,各司其職管理國家大事,為後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範。

④《禮記》。“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戴德戴勝叔侄整理註解《禮記》,闡述聖人的思想,使後人知曉前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此,不得不強調的是,“禮教”(以“禮”教人)分為“人文禮教”與“封建禮教”,二者決不可混同起來。封建禮教反映的是封建時代、封建制度的特殊性,維護的是統治集團的利益,但是決不能因此禍及“人文禮教”。人文禮教反映的則是人的共性、中華民族的共性。聖人治世的目標是建立大同世界(《禮記·禮運大同篇》),使人自覺地區別於禽獸。

⑤《詩經》。“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彙集詩歌305篇,包含國風、大雅、小雅、頌四個部分,合稱“四詩”。學習《詩經》,可使人溫柔敦厚,柔中有剛,剛柔並濟。

⑥《春秋》。“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隨著周王朝的衰弱,《詩經》也隨之遭冷落了。孔子修《春秋》褒貶時政,評價各諸侯國的政治人物的善惡,還是基本上客觀公正的。

上述解答的是學什麼的問題,應該學什麼呢?六藝,即“小六藝”和“大六藝”。那接下來應該怎麼學呢?小學、中學、大學。《三字經》裡的小學、中學、大學,和我們這個時代的小學、中學、大學是截然不同的。

①小學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此句中的“小學”是什麼意思呢?“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dòu)”,“小學”即“詳訓詁”、“明句讀”。訓詁:用當代的話解釋古書中字、句的意思;句讀:文辭停頓的地方,整句稱“句”,短句稱“讀”,讀同“逗”。在古代,啟蒙教育是非常講究的,對於剛入學的兒童,老師要把每個字講清楚、每句話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因為線裝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此句中的“說文”指的是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該書就是“訓詁”,只有“詳訓詁”,然後才可以“明句讀”——斷句。

在一次國學交流會上,主辦方的觀點:國學教育就是要老實讀經、大量讀經、不求甚解。我私下請教“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該如何解釋?對方就無語了。坦率地說,我們現在的很多國學教育的方法和《三字經》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難道是《三字經》講錯了嗎?假如是《三字經》錯了,早就有人指出來了。今天的國學人不可謂不努力,在努力什麼呢?在努力造“空中樓閣”!20年過去了,請問,我們的成果呢?

②中學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中庸》一書乃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傳承的是孔子的思想。由此可知,中學即“中庸之學”,無過無不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恰到好處。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摘自《論語·述而》)

很多人把這裡的“五十”解釋成“五十歲”,說孔子“五十歲”才開始學《周易》。可是,萬世師表孔子20多歲就已經博學多才了,假如《周易》都沒讀過,能稱得上“博學多才嗎?很顯然,這樣的解釋是講不通的。眾所周知,孔子晚年研習《周易》,廢寢忘食,韋編三絕,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因此,有一種解讀還是比較靠譜的。請看“河圖”。

蒙以養正《三字經》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從上圖看出,位於河圖的中央,五個白點屬“陽”,十個黑點屬“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說五是天數,十是地數;五是生數,十是成數。所以呢,孔子講的這句話是用來解讀河圖的,句中的“五十”就是“五、十”,即“中庸之道”。孔子晚年感嘆地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吧!讓我用‘中庸之道’來研習《周易》,就不會有大的過失了。”

③大學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大學》是儒家第二代傳人曾子所著,是“四書”之一,講的是內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謂“大學”?即“大人之學”。那什麼是“大人”呢?孔子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摘自《周易·文言》)

綜上所述,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必定是文武全才。也就是說,孔門弟子中有成就的“七十二賢”,個個都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才俊。因此,宋朝的王應麟在本篇首句中一聲嘆息:“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意思是說宋朝初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重文輕武,讀書人變得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所以,儘管當時社會經濟繁榮,但是軍事能力越來越差,外侮不斷,誰也打不過,連皇帝都被人家擄去了。為什麼會這樣悽慘呢?從這句話中也可看出端倪。科舉考試本來考的是“六藝”——五經。可是呢?宋朝以後,科舉考試改考“四書”了,天下英才都鑽進書本里去了,焉能有好?後來南宋好不容易出了一位可以扭轉乾坤的名將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摘自岳飛《滿江紅》)。可嘆的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南宋最傑出的統帥,沒有戰死沙場,卻被自己人冠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宋朝不亡,天理不容!

(二)六五

六五爻辭:“童蒙,吉。”

解讀】六五處於上卦的中位,與九二相應。六五是最好的學生,九二是最好的老師,好學生遇到好老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有一次,我應約去拜訪一位堂主朋友,他們學堂的牆上有一幅標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到的時候,他正指著牆上的標語訓斥手下的老師。後來我倆喝茶的時候,我說:“我給你找個學生,學費由你定,只要你敢開價,家長就敢給。請問,你敢保證一定能教好人家的孩子嗎?”他不敢的。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個前提的——學生是“好學生”,即使不是“六五”,那也是“上九”。這兩類學生教不好,那一定是老師的問題,老師明顯是“六三”嘛!六三是老師中的害群之馬。但是,假如學生是“六四”的話,就算你是“九二”那樣的名師,你也沒轍的,因為六四不會配合你的。所以,六五遇上九二,才是絕佳的“乾坤配”,就象世界冠軍劉翔遇到他的師傅孫海平一樣。假如沒有師傅孫海平的慧眼,劉翔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上海人;反之,沒有劉翔,孫海平也不可能成名,難道他只有劉翔一個弟子嗎?為什麼其他弟子拿不了世界冠軍呢?

九二如何教六五呢?

讀史可以明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六五的領悟力一般都特別強的,應以教為輔,以學為主。歷史教程是必不可少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蒙以養正《三字經》

【歷史】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經、、子、集,構成了我們中華文化的骨架。以《周易》為首的“經學”是中華文化之“”,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我們中國人的人格,建立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大同”的世界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忠孝節義”的價值觀。“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以《史記》為首的“史學”則是中華文化之“”,記錄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歷史,經學的價值追求都體現在史學記載的人、事裡。

(三)上九

上九爻辭:“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譯文】用打的方式啟蒙。做寇盜不利,抵禦寇盜有利。

解讀】學生可以打嗎?有人說,這是個“坑”人的問題,回答“打”也不妥,“不打”也不妥。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沒讀過《周易》,沒看過太極圖。

蒙以養正《三字經》

【太極圖】

太極圖的中間有一條曲線,叫“太極線”,寓意“曲則全”。所以,學生可不可以打?還有第三種回答:該打的時候必須打,不該打的時候不能打。意思是說如果你在家裡受了氣,拿學生出氣而打學生,那肯定是不對的;假如你打學生是為了有利於他的成長,讓他在一生中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能使他終生受益,這種情況下哪怕家長強烈反對,你也照打不誤。如果你不打,你就是“六三”。但是,怎麼打?也是有講究的。古代的私塾都會有一把“戒尺”,戒尺是專為“上九”準備的。孔子將人分成三類: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六五是“中人以上”,上九是“中人”。“六五不打不罵成人,上九不打不罵成人”。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六五沒有約束力,因為他們不會違規的。換言之,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專為上九準備的。對待上九這樣的學生,只有四個字——當頭棒喝,一定要把他打醒,否則他這一生就完了。今天的大多數學生都屬於“上九”,對於他們就倆字——欠揍。怎麼打呢?古代私塾的戒尺只打“手心”。為什麼打手心而不打手背呢?打“手心”是愛護他,而打“手背”則是虐待他。學生又不是敵人,因此不能把學生當敵人打,畢竟“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打的目的是勉勵學生“立身”。

蒙以養正《三字經》

【勉學】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摘自《孝經》)何謂“立身”?“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意思是說一個人小的時候要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長大後再付諸實踐,上報效國家,下服務百姓。成名成家的同時,彰顯父母,光宗耀祖,造福子孫。

最後,解釋一下“蒙以養正”(摘自蒙卦彖辭)。“正”就是純正而不偏執的天性。“養正”即“養性”,儘量去掉人為的造作,使童蒙的行為返回初始的自然狀態,與自然規律保持一致。童蒙從開始就守住正道最有利,如果等到形成偏執或成見,再去“養正”就十分困難了。童蒙比成年人的偏執或成見要少得多,養正顯然要快得多。因此,“蒙以養正”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您喜愛本文,歡迎您持續關注“與時偕行讀《周易》”系列文章。

第一篇:“八卦”的啟迪

第二篇:人生六大關卡

第三篇:養生之道話“頤卦”

第四篇:讀經與讀書

第五篇:中國人的信仰——明母日餐

相關推薦

推薦中...